丁托列多的原名叫雅各.羅布斯迪(Jacopo Robusti),出生在威尼斯,因為父親開染坊為業,人們就叫他「丁托列多」(Tintoretto),即「小染匠」之意。丁托列多從小喜愛繪畫,常常在染坊的牆上、地上亂塗,於是他的父親將他送到提香(Titian)的畫室去學藝。提香是當時「威尼斯畫派」最傑出的畫家,可是丁托列多作畫時常有自己的主張,常常不遵守老師的指導,因此不受提香的喜愛,甚至將他趕出畫室。丁托列多並未因此氣餒,反而努力鞭策自己,立志要將「提香的色彩和米開朗基羅的形體」結合起來。後來,他果然創立了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使作品兼有兩位大師的特長(註1)。
丁托列多為了造型準確與寫實逼真,在正式創作之前,常將蠟人置放於紙匣中,並用燭光模擬照明,精細的研究人體的動態情形與光線明暗的效果與變化。因此,丁托列多畫作中的人體動作縱使誇張卻是栩栩如生;他能巧妙的運用光線與明暗的對比來增強畫面的戲劇性;丁托列多常大膽採用「多重時空」將不同時空情節合併在一個畫面上,使他創造出構圖非凡,有如劇場般的特異空間,雖然有時會讓觀畫者產生頭暈目眩之感。另外,丁托列多也擅長以豪邁快速的筆觸表達感情。
整體而言,丁托列多的繪畫總是充滿動態而且富有戲劇性,尤其在描繪宗教主題時,表現的震撼力更為強烈,這種風格的形成固然與丁托列多在反宗教改革環境中成長,培養了一顆熾熱的虔誠之心有關,同時也反映了威尼斯在十六世紀下半葉時期的動盪不安(註2)。
二、作品檔案與評析
壹、宗教畫:
《聖馬可的奇蹟》,1548年, 油彩‧畫布, 415 x 541 cm, 學院畫廊,威尼斯
《聖馬可的奇蹟》是丁托列多為威尼斯一個由手工業者與商人組成的慈善性質行會:「聖馬可同信公會」所作的一幅大型畫作。此畫又名《奴隸的奇蹟》,取材自亞克伯‧達‧瓦拉基內的「金色傳說」這幅讓丁托列多嶄露頭角的早期代表作描述的故事是:在基督教還未合法化的時代,一名奴隸違背主人的意願,前往憑弔聖馬可的遺體,回來後卻被主人處以斷腿、瞎眼的刑罰,正要執刑的時候,成為威尼斯守護神的聖馬可奇蹟似的從天而降,加諸於奴隸身上的刑具突然一一斷裂,被異教徒迫害的奴隸因而獲救。
《聖馬可的奇蹟》(The Miracle of St. Mark Freeing the Slave) 1548年 油彩‧畫布 415 x 541 cm 學院畫廊,威尼斯(Gallerie dell`Accademia, Venice)
這幅規模宏大的畫作,丁托列多採取極為罕見的「前縮透視法」,不僅抓住了畫中人物在瞬間的動態,更生動地突顯出聖馬可淩空而降、神光乍現的氣勢。處於濃蔭之下的前景,因為聖徒降臨帶來光源,但光線卻很奇妙的集中在昏過去的奴隸身上,丁托列多運用光線,巧妙的表達了聖馬可與奴隸的連結關係,也使畫中圍觀群眾的視線自然的聚集在奴隸身上展現的變化,而觀畫者的目光焦點則被聖馬可頭部的光環所牽引,丁托列多似乎有意藉此提醒世人注意到神的真實存在,不要像圍觀群眾一樣只看到了表相,卻忽略了「舉頭三尺有神明」。在這幅充滿戲劇性的作品中,我們也看到了丁托列多成功的將提香的光影色彩與米開朗基羅的動態造形融入畫作的成果。
《聖喬治屠龍》, 1555~1558年, 油彩‧畫布, 157.5 x 100.3 cm, 國家畫廊,倫敦,英國
聖喬治本來是一位羅馬軍官,有一次到色雷斯時,聽說當地深受一隻惡龍(註21)威脅,不僅城中動物皆被吃盡,後來還要犧牲人命以為祭品。喬治到達此城之日,正是公主將成為供品之時,喬治因而前往與龍搏鬥,最後終於在耶穌(畫面上方)的協助下,征服此一怪獸。傳說喬治在羅馬戴克裏先帝王(Diocletian,303-312AD)時被斬首殉教。後來聖喬治便代表了降魔除妖、武術精湛、保護婦女、信仰堅定的俠義風範,因此廣受西方世界的崇敬。
《聖喬治屠龍》(St. George and the Dragon) 1555~1558年 油彩‧畫布 157.5 x 100.3 cm 國家畫廊,倫敦,英國(National Gallery, London)
丁托列多在此畫中以右下方的公主為圓弧狀核心,而後層層外擴至中景倒臥的屍體、被制伏的惡龍、騎在馬上的聖喬治與背景的天際線,讓故事的內容隨之展現。除了惡龍外,圖中人物皆位於同一條對角線上,此種斜線構圖法使畫面產生不穩定感,再加上向左方刺龍的聖喬治與朝右下方逃跑的公主運動方向相反,另外,公主深藍色的衣服和鮮紅色的披風與綠色調的背景形成對比,這些都更增添畫中的張力。而公主驚慌的臉孔、倒臥的屍體、疾風、斷木與青灰色的雲朵也增強了畫面緊張肅殺的氣氛。最上方神秘的光環照耀著聖喬治,象徵冥冥之中正義一定會得到神靈護衛,而在信仰堅定者面前,邪惡終將落敗。
《聖母參拜神殿》1552年,油彩‧畫布, 423 x 480 cm, 聖瑪利亞‧戴爾‧奧爾托教堂
歷來名師巨匠都將聖母參拜神殿的場面描繪的壯觀非凡,此幅丁托列多為住家附近的教堂(也是其葬身地)所繪製的畫作,卻有許多突破傳統的創新之舉。
其一是周邊圍觀的群眾竟然是以往罕見的勞工形象,有的甚至裸著上身。他們姿態各異的坐在階梯,看著上方快要到達最高處的小瑪麗亞。
《聖母參拜神殿》(Presentation of the Virgin at the Temple) 1552年 油彩‧畫布 423 x 480 cm 聖瑪利亞‧戴爾‧奧爾托教堂(the Chiesa della Madonna dell’ Orto,Venice)
其二是構圖的方式與前人不同,丁托列多特意的將進入神殿的階梯突顯成為畫面焦點,遠處的蒼穹似乎有一道聚光燈似的神秘光源,向下照亮小瑪麗亞所在的階梯右半邊,將階梯上的裝飾花紋鮮明的呈現出來,也使階梯充滿神聖尊貴的感覺。另外,採取斜線透視壓縮法呈現的階梯,不僅加強了視覺上的陡直感,也暗示了攀登的難度,尤其對年幼且身形瘦小的瑪麗亞而言,更是辛苦。丁托列多再以畫面右上方被媽媽抱著的幼童和右下方躲在媽媽懷裏不肯走的小孩,對比出獨自攀登階梯的瑪麗亞勇敢堅毅的精神,所以周邊的群眾會目不轉睛的注視著小瑪麗亞到達高處,祭師也張開雙臂迎接她,連畫面最下方的婦女都手指著小瑪麗亞,告訴女兒要以她為榜樣。
丁托列多透過畫面的安排與光的運用,將聖母參拜神殿的故事內涵如戲劇般精采的呈現出來,也把修煉歷程的艱辛與崇高表現的淋漓盡致。
(註1)大約1540年時,有兩位藝術家法蘭契斯科.薩爾維亞提(Francesco Salviati)與喬治.瓦薩利將佛羅倫斯與羅馬從1520年開始發展的一種稱為「矯飾主義」的新畫風介紹到威尼斯,丁托列多也受到影響而在畫作中加進了「矯飾主義」的元素,因此,有些學者視丁托列多為「矯飾主義」畫家,而非「威尼斯畫派」。
(註2)十六世紀下半葉,威尼斯的經濟因為新航路的開闢而面臨危機,鄂圖曼土耳其人進攻的威脅也越來越嚴重。1570年,威尼斯的殖民地賽普勒斯(Cyprus)受到攻擊,由教宗、奧地利與西班牙加上威尼斯組成的「基督教聯軍」雖在「勒班托之役」(The Battle of Lepanto)大獲全勝,但是聯軍隨後解散,而戰爭的花費也使威尼斯元氣大傷,因此,1573年威尼斯不得不和土耳其簽署和平協議,並將塞普勒斯交予土耳其管轄。威尼斯此時已瀕臨瓦解。@*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