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矯飾主義(六)﹕帕米賈尼諾(下)

鄭英男、周錦佩
font print 人氣: 302
【字號】    
   標籤: tags: , ,

帕米賈尼諾作品評析:

《削弓的愛神》(Cupid Carving his Bow)


《削弓的愛神》 (Cupid Carving his Bow; 1523-24, Oil on wood, 135 x 65,3 cm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Vienna)

這幅《削弓的愛神》,是帕米賈尼諾在聖瑪利亞德拉斯特卡工作的時候,為他的朋友帕爾馬騎士拜亞多(Baiardo)所作。愛神丘比特的腳下有兩個天使,一個笑著抓著另一個的手去碰觸愛神的腳,後者好像深怕被愛神的熱情之火灼傷而恐懼抗拒(影射愛情具有苦樂參半的特質)。整幅畫色彩美麗,構思巧妙,風格優美,故而博得了藝術家及愛好者的激賞。

彎身削著弓的愛神,採取少見的「背後取景」姿勢。帶著鬈髮的頭部朝向觀眾,兩腳張開,一隻腳踩在堆積的書本上,隱喻「愛的奉獻與實踐(削弓)遠勝於愛的語言陳述(書本)」。而愛神手中的刀與製弓的木棍,形成了一副「十字架」的造型,也暗示人類唯有透過孩童般「無邪純真的愛」,才能真正得到心靈的滋潤與救贖,也再一次證明瞭作者巧妙的構圖功力。

倒V拱形雙腿下麵,夾露出兩個嬉戲拉扯的小天使。特別是在那麼狹窄的空間之中,帕米賈尼諾運用光影的大理石般之微妙效果,使整幅畫在技巧與構圖上完全相稱。從畫中人物造型,可見畫家寫實功力極強,人體畫得結實、細膩、逼真,據說魯本斯(Rubens,Peter Paul)曾一見傾心,並臨摹學習。

《長頸聖母》(Madonna with the Long Neck)



《長頸聖母》 (Madonna with the Long Neck) 1534~1540年 油彩‧畫板 216 x 132 cm 烏菲茲美術館 ,佛羅倫斯(Florence),義大利

這幅鑲板畫是帕米賈尼諾將神聖題材祕義化與抽象化、追求極致優雅的一個例子,中央的聖母與聖子有著拉長的四肢和脖子,以極不尋常的比例聞名,與文藝復興時期對完美比例的堅持,有著極大的差別,反映了醉心於「煉金術」的帕米賈尼諾企圖表現出神話般隱喻性質的一種主觀試驗,兼具「矯飾主義」的高雅風韻與神秘氣息。

畫中聖母與聖子,被天使們簇擁著,右下角拉開羊皮卷軸回首顧盼的縮小人形是聖傑若姆(註1)。背景中的「潔白大理石巨柱」是聖母純潔無瑕的象徵;也影射《舊約聖經》中的「所羅門王聖殿」(耶路撒冷聖殿),那兒存放著裝有摩西《十誡》的「約櫃」,反映出古老祕義與最高智慧。這幅畫是為帕杜瓦(Padova)的Servi教堂而繪製,但左半邊尚未完工,作者便過世了。整幅畫瀰漫著「煉金術」與「諾斯底派」(註2)的符號語言:這幅畫中的嬰孩—「基督」被巧妙地隱喻為「哲人之石」(註3),靈性成熟的媒介,是救贖轉化人類靈魂的唯一途徑。透過它才得以接觸到永恆的真理,而真理常是蘊藉深藏,祕傳未顯,超越一切時空限制的。聖母肩頸身形如長瓶,她的子宮又是承納基督聖嬰的寶器,與左方天使手捧的「卵形水瓶」,隱約浮現出「十字架」(永生的保證)的造型相應,含有聖母神胎孕育聖靈的寓意,也象徵了「聖杯」此一基督教的精神救贖符號,更啟示人類唯有徹底地將生活與心靈聖潔化(淨化)方能得到永生。在表現「神聖對話」這一傳統主題的過程中,帕米賈尼諾打破了「古典主義」的框架。天使們群聚於左方,右方則置入不同時空的延展背景與微渺地不成比例的傑若姆,一派非寫實的異象空間,躍然於眼前。

《聖凱瑟琳的神祕婚禮》(The Mystic Marriage of Saint Catherine)



《聖凱瑟琳的神祕婚禮》 (The Mystic Marriage of Saint Catherine) 1534~1540年 油彩‧畫板 74 x 52 cm, 國家畫廊,倫敦,英國

傳說凱瑟琳是出身於亞歷山大的貴族,博學多聞,異常聰慧,因神啟而皈依了基督教。她曾經夢見年幼的聖嬰親手為她戴上婚戒,因此誓言只獻身基督信仰而不願出嫁。《聖凱瑟琳的神祕婚禮》描寫的就是這一事跡。

這幅畫的構圖由近至遠分三個層次安排,近景由聖約瑟(St.Joseph)的頭部和象徵聖凱瑟琳(St. Catherine)的輪子(註4)構成。中央聖母、聖子與凱瑟琳三個主角的位置,具有集中、聚焦的效果。聖子基督牽起凱瑟琳的手為她套上婚戒,兩人的臉龐透著光輝,在兩個不明的遠景人物與聖母慈愛神聖的見證下,實現著凱瑟琳獻身為「基督新娘」的心願。

右上方象徵被動、陰性、接受、生命、豐富與生長的「綠色帳幕」、紋理細密的衣著皺褶,精描細膩的盤髮、象徵凱瑟琳宗教熱情與能量的黃色衣衫下,隱約可見象徵源源不絕宗教活力的青春肉體,這些巧妙安排的物件搭襯著凱瑟琳貞潔的面容,使人物籠罩在神秘朦朧的感性與莊嚴虔誠的宗教氣氛中,也告訴我們唯有學會「忍辱堅定與犧牲奉獻」方能彰顯神聖誓約的力量,得到重生。@*

(註1)聖傑若姆早年在敘利亞過著禁慾隱修的生活,以飽學多聞著稱,也首位編譯《拉丁文聖經》的神學教父。

(註2)又稱「靈智派」。「諾斯底主義」認為:這個世界是帶有缺憾的,是「較高層次之存在或意識」的幻影,它是「至美之真」(神聖的能量—完全的光明、全能與全智)的模仿物。在某些情況下,世界甚至是邪惡的,是一個替人類所設計的監獄;一般「諾斯底主義者」相信黑暗的物質世界所帶來的罪惡,是將光明囚禁在物質世界中,或將人類囚禁在黑暗裡,讓人類陷溺其中而變得無知盲目。人類必須設法將光明從黑暗中抽離,使得光明的國度最終能戰勝黑暗,神祗因墮落至物質世界而寄身於人類之內,但祂們可以透過覺醒而回到神界,而對於某人的救贖就等同於一個神祗的救贖。「諾斯底主義者」的觀點也啟發了日後的「新柏拉圖主義」。

(註3)『哲人之石(philosophers’stone)』的傳說:儘管無人見過「哲人之石」,但「哲人之石」被描述成沉重、耀眼、散發著絕妙香味的粉末,當它呈現紅色時,會把所謂的基礎金屬變成黃金,呈現白色時,又會把基礎金屬變成白銀。傳說中找到「哲人之石」就是找到了大自然隱秘的本質與通則,擁有全然的智慧。煉金術士相信,“煉金術”的精餾和煉解賤金屬,是一道經由死亡、復活而完善的過程,也象徵了人類靈魂透過苦難與考驗,尋求救贖淨化的歷程。

(註4)據說第四世紀初期,大肆迫害基督徒的羅馬帝王馬克斯米納斯(Maximinus 305-313 A.D) 看上凱瑟琳的美貌欲娶她為妻,遭凱瑟琳拒絕,她嚴詞批判以帝王為中心的偶像崇拜,為此馬克斯米納斯派遣五十位博士與凱瑟琳激辯企圖改變她的心意,凱瑟琳卻以豐富精闢的《聖經》見解與對宗教的高度虔誠說服了他們,結果激怒了羅馬當局,難逃苦刑的伺候,在身心的煎熬折磨下,她還不忘影響帝王的家人使他們改變信仰,皈依基督。西元307年朝廷判她為異端,處以刀輪極刑(釘死在輪框上)。然而臨刑時神蹟出現:當輪架一觸踫她的身體時,輪子就斷裂了。最後被判被斬首而亡。傳言天使將她屍體帶到西奈山的最高峰埋葬。此後,輪子成了聖凱瑟琳的吉祥物,人們稱她為「圓輪之神」,受到鐘錶業及輪胎業者的敬拜。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數百年來,意大利的托斯卡納(Toscana)大區是整個歐洲最讓人心動的地方之一,不只因為其如畫的景致,更重要的是她因文藝復興運動而被推上人類藝術的巔峰。伴隨着那些如雷的名字,托斯卡納的神奇故事代代相傳。佛羅倫薩(Florence)—托斯卡納的明珠,承載着人類輝煌藝術的聖地,一個由大理石﹑碧水和暮色組成的城市,在神的呵護和照耀下,散發着迷人的光芒。
  • 藝術史家們對用「矯飾主義」(Mannerism)這個詞做為繪畫風格的名稱有過許多爭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爆發前,德國藝術史家沃爾夫林(Heinrich Wolfflin)首先使用這名詞來形容十六世紀時在意大利那些無法被歸類的藝術作品。繪畫風格上,「矯飾主義」既沒有之前「文藝復興時期藝術」之古典、和諧、寫實的特質,內容晦澀,也與後來的「巴洛克藝術」的華麗對比迥異。英國的藝術史家認為:「矯飾主義」的定義與特質不易分類,對藝術的影響性也不明確。
  • 文藝復興時期以前,藝術作品的技法表現的並不成熟,學習古文明的基礎後...
  • 前縮法(foreshortening),是自文藝復興透視法建立以來,為了描寫人體或物體的特定角度(如仰角、俯角或正對觀眾的角度),必需將人體或物體前後縮短,又使其符合自然效果的手法。
  • (中央社佛羅倫斯8日路透電)古物修復員利用紫外線光束,意外在佛羅倫斯聖十字教堂(Santa Croce)的佩魯齊禮拜堂(Peruzzi Chapel),發現喬托(Giotto)壁畫隱匿數百年的原始細節。
  • 「矯飾主義」(Mannerism,中國大陸譯為「風格主義」)一詞源出於義大利語“Maniera”,原意為『手法』,引申為藝術的『風格』。而「矯飾主義」名詞的正式出現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由德國藝術史家海因裏希.沃爾夫林(Heinrich Wölfflin)便首先提出,形容義大利在十六世紀時,那些無法被歸類的藝術作品。藝術史家們對此一名稱有過許多的爭論,後來泛指文藝復興晚期(大約1550年-1580年),以佛羅倫斯、羅馬、和曼圖亞(Mantua)為中心發展出的一種藝術潮流。
  • 喬治.瓦薩利(Vasari)在其《藝術家列傳》一書中表示:「『風格主義』者以他們自己的理念、敏銳和角度來追求極致純粹的「美的典範」,而不再滿足於前人只專注於模仿不完美的現實世界。」只是「矯飾主義」種種隱晦的表現手法(神話的、象徵的、寓言式的),往往製造了與觀畫者之間距離。十七世紀的理論家貝洛裏(Bellori)在其《畫家的生命》一書中則抨擊「矯飾主義」為「以矯飾,而非真實為基礎的狂想」,因而失去了與大自然和群眾生命的真實接觸,所以他們所謂的「風格」就容易被視為矯揉造作,難免遭人詬病與嫌惡。
  • 彭托莫來自佛羅倫斯卡路契家族,其父也是畫家,曾在吉蘭達憂門下學藝。由於一家定居在佛羅倫斯西郊的古老城鎮Pontormo,所以世人以地名稱之。彭托莫為家中長子,年幼時父親、母親和祖父相繼過世,由祖母教養。祖母過世後,他帶著胞妹搬到佛羅倫斯,然而最後妹妹也於1517年死去。這些成長過程中的陰影可能造成他日後的孤僻性格。
  • 柯列喬﹝Antonio Correggio,或譯為柯雷吉歐,本名Antonio Allegri,1489 ~ 1534年﹞,出生於義大利帕爾馬﹝Parma﹞51公里外的柯列喬鎮﹝Correggio﹞,因此便以出生地為名。柯列喬的藝術學養早年受叔父Lorenzo和家鄉一些畫家的啟蒙,後來拜訪曼都瓦時,受到其宮廷文化和曼帖那的影響;而其成熟作品中,富於漸層變化的光影和用色,以及人物的甜美形象,也能找到達芬奇、吉奧喬尼和拉斐爾的影子;某些作品的人體表現又令人想到米開蘭基羅。他承襲並綜合了文藝復興盛期各家的嫻熟技法,在空間和動感的表現上又有所突破,有人將之歸類為矯飾主義畫家,也有認為他是巴洛可藝術的先驅。
  • 帕米賈尼諾原名Francesco Mazzola,因出生於帕爾馬,人稱為『帕米賈尼諾』,意為『帕爾馬男孩』。父親Filippo Mazzola也是畫家,在他兩歲時死於瘟疫。所以帕米賈尼諾自幼由同是畫家的兩位叔父Michele和Pier Ilario撫養長大,並隨其步入藝術生涯。12歲時Francesco就曾經幫助完成了叔父承接的聖喬凡尼福音教堂的裝飾,是義大利地區相當早熟且以筆觸纖細優美著稱的畫家。早年推崇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與拉斐爾(Raphael),畫風也受到柯列喬(Correggio)的影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