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長沙岳麓山的清風峽入口處,矗立著一座古老的書院,它就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的岳麓書院,自唐末五代創辦以來,歷經宋、元、明、清各代至今,滄桑千年,弦歌不絕, 故世稱「千年學府」。
岳麓山風景秀麗,早在東晉時,陶侃便在岳麓山建杉庵,唐代裴休、杜甫等也都曾在此開捨結廬。至北宋開寶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此創建岳麓書院,後宋真宗賜書「岳麓書院」四字門額,書院因此名揚天下。書院在金人入侵的戰火中被毀壞,經南宋高宗重新修復,南宋孝宗年間,理學家張張栻到書院主持,朱熹也趕來講學,並手書「忠、孝、廉、節」四字,並以刻石嵌於講堂的兩壁。書院因此更加興盛,鼎盛時期,有「道林三百眾,書院一千徒」之盛況。
後來明世宗御賜「敬一箴」,清康熙和乾隆分別御賜「學達性天」和「道南正脈」額。史書將岳麓書院同孔子在家講學處相提並論,稱之為「瀟湘洙泗」。清光緒29年,書院改為高等學堂,1926年改為湖南大學。
中國書院多建在山清水秀之處,岳麓書院也不例外。三面環山,面臨湘江,四周古木參天,環境清幽典雅。岳麓書院佔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現存建築大部份為明清所建,分為講學、藏書、供祀三大部份,主體建築有頭門、二門、講堂、半學齋、教學齋、百泉軒、御書樓、湘水校經堂、文廟等。大小院落,交錯有序;亭台樓閣,古樸典雅;院內種植花木,院後林木繁茂。
書院大門仍保持著舊日的「岳麓書院」四字門額和「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對聯,頗有氣勢。講堂為書院主體建築,又稱忠孝廉節堂,是書院山長聚眾講學之處,建築呈單簷歇山式,十分寬敞開闊,正中設立講台,後為屏風,上書張栻的《岳麓書院記》。正廳兩邊是朱熹的「忠孝廉節」手書石刻,屏風上方高懸康熙、乾隆皇帝「學達性天」、「道南正脈」兩塊御匾。
岳麓書院保存有大量的歷代碑匾文物,如唐代書法家李邕撰文並書寫的「麓山寺碑」;有「三絕」之稱的江夏黃仙鶴勒石刻篆,文、書、刻石都十分精美,為世人所看重,屬著名唐碑之一;此外還有明清各代帝王、文人、學者所書碑刻,如明刻宋真宗手書「岳麓書院」石碑坊等,都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物。
典雅樸實的岳麓書院具有深刻的湖湘文化內涵,歷史上眾多的文人學子在岳麓書院求學,僅清代就有陶澍、魏源、左宗棠、曾國藩、郭嵩燾等著名學者或朝廷大員是從岳麓書院出來的。當時與河南「嵩陽書院」、江西「白鹿洞書院」,河南的「應天書院」並稱宋代四大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