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甜蜜之地 馬耳他(二)
【大紀元2月24日訊】馬耳他島行記
馬耳他島是馬耳他第一大島,為246平方公里,海岸面積多達137平方公里。據測量,從馬耳他島東南到西北的最長距離約為27公里,東西方向最寬為14公里。島上沿岸不僅有怡人的風光,更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如果想細細體味,還是需要花些時日的。
首都瓦萊塔
馬耳他的首都瓦萊塔依山傍水,安靜恬適,目前人口為1萬多。它地處馬耳他格蘭德港和馬耳薩姆特灣之間的海岬上,被分割成兩個防守嚴密的海軍天然良港,是許多重要海上路線的樞紐,陸上與海上的要塞,素有「地中海的心臟」之稱。
馬耳他瓦萊塔幽靜的街道
馬耳他瓦萊塔城門前的「三海神」噴泉
瓦萊塔是以聖約翰騎士團第六任首領拉‧瓦萊塔(1557-1568在位)的名字命名的。1565年,土耳其人進攻馬耳他,馬耳他人在瓦萊塔的帶領下,擊退了土耳其人,但損失慘重,當時首都及各個要塞都變成了一片廢墟。為了抵禦土耳其人的再次入侵,瓦萊塔決定修建一座固若金湯的新都。瓦萊塔城於1566年開始奠基,5年後完工,此後一個半世紀城牆一再加固,極具威懾作用,此后土耳其人再未進犯。
瓦萊塔城由米開朗傑羅的助手弗朗西斯科‧拉帕萊利設計。為增強防禦功能,背海一面有聖艾爾莫堡護衛,隔海灣左方有迪聶堡、曼紐爾堡,右方有三座古城相護,這樣使瓦萊塔城處於核心。如今人們看到的瓦萊塔老城還十分堅固,曾經的護城河已經變成了停車場。
瓦萊塔城門前有「三海神」噴泉,彫刻於1959年。環繞其周圍的是馬耳他汽車總站,來來往往的人們無不在此止步凝神,或許是希冀在嘈雜的氛圍中尋找一絲安寧?
漫步在瓦萊塔老城的街道,莊嚴的教堂、華麗的宮殿、神聖的壁龕、宏偉的城牆,一一進入眼簾,而街道兩旁的各色小店則為這古老的城市注入了現代的氣息。城內的建築基本都採用乳白色的石頭建成,據說,在馬耳他,這種乳白色的石灰岩是取之不盡的建築材料,而且岩石內有無數孔隙,貯存著水分,質地鬆軟,可像木材一樣砍、鋸,按需要形狀任意加工。房屋蓋成後,經風吹日曬,石內水分蒸發乾淨,石質變得比磚塊堅實得多。因房屋造價低廉,故而瓦萊塔市區居民住房十分寬敞。
聽當地人講,瓦萊塔老城佈局是跳棋棋盤式,有古蹟320多處,著名的如建於1571年的騎士團首領宮(現為馬耳他國家總統辦公所在地)、建於1578年的聖約翰大教堂、騎士團住地(現為總理府花園)、炮台、聖愛爾摩城堡、維多利亞聖母教堂、摩斯塔大教堂等,此外還有大港壯麗迷人的景色。因為時間有限,我和先生只參觀了其中幾個有代表性的地方。
騎士團首領宮(The Palace of the Grandmasters)
位於瓦萊塔老城的馬耳他總統府,最初是騎士團首領的住地,建於1574年。英國統治時期為總督府,1974年後成為總統府所在地。其目前開放的走廊排列著中世紀騎士穿戴的全身胄甲,看上去栩栩如生。不知為什麼,總覺得他們會隨時出擊,因此不自覺的離他們遠遠的。牆壁上掛著的部份騎士團首領的畫像,也是非常生動。但宮殿內最讓我為之驚嘆的是其收藏有5000多件歷代兵器和其他裝備的兵器庫。
馬耳他總統府走廊中騎士
馬耳他總統府走廊中騎士
以前對於歐洲兵器裝備,如頭盔、鎧甲、佩劍、火槍等的發展所知甚少,如今是大開了眼界。比如士兵帶上厚重的頭盔如何呼吸的問題,如今才明白早期的通氣孔是在面頰右側鑽出9個圓形小孔。通常,將領的頭盔和鎧甲要比士兵漂亮、結實許多,上面還繪有各色花紋。如果不是戰爭的緣故,那我一定會將其視為精美的藝術品。
武器庫中的劍槍
武器庫中有一件兵器是我聞所未聞的,那就是劍槍,就是劍和槍合二為一,是16世紀一個德國人發明的。不知為什麼,劍槍並沒有流行起來,只是曇花一現。但這確實是個有意思的創意。
聖約翰大教堂(St. John』s Co-Cathedral)
從外觀上看,建於公元1573~1578年的聖約翰大教堂樸素、簡約,但你一進入內部,第一感覺就是富麗堂皇。各種繪畫和大理石彫刻裝飾了整個教堂,無論是穹頂,還是地面。
教堂整個圓頂是一幅恢宏的大壁畫,由意大利畫家馬迪亞‧佈雷迪所畫,表現了聖約翰的生平故事。大理石地面上刻著下面埋著的出身高貴的騎士的名字,第一任首領阿達姆和第六任首領瓦萊特的遺體就埋在教堂的地下墓穴裡。我也是首次看到在教堂墓穴上看到繪有骷髏的繪畫,也許這喻示著死亡?教堂內部最為著名的繪畫是《正在被砍頭的施洗約翰》。
史載,聖約翰大教堂是以聖約翰騎士團的守護神命名的,由設計總統府的著名建築師卡薩爾設計的。它是騎士團自己的教堂,也是最主要的教堂,是首領和騎士們舉行重大宗教儀式和祭祀的場所,從教堂的裝飾可以瞭解騎士團的歷史。
教堂初建時為巴洛克風格,部份建築融合了哥特式風格。據說,聖約翰大教堂是基督教世界最奇妙最吸引人的教堂之一。
國家考古博物館
馬耳他國家考古博物館裡珍藏著許多史前文物,如雕塑、陶器等,但最引人注目的是著名的薩夫列尼地下宮殿模型和巨石神廟模型。
被列為世界遺產的薩夫列尼地下宮殿,是人工在石灰岩中鑿出來的一座地下迷宮,據考證,建於公元前3200年到前2900年間。整座地下建築共3層,最深處離地面12米。裡面由許多上下交錯、多層重疊的房間組成,共有3層33個房間。整個建築線條清晰、稜角分明,沒有發現用石頭鑲嵌補漏的地方,好像一個天然洞穴。在這座地下宮殿裡,巖洞的作用各有不同,有儲糧、儲水、殉葬、神諭室等。這座5000年前建造的宮殿,讓今人亦歎為觀止。可惜,此次我們沒有預訂到前往參觀的門票。
馬耳他的巨石神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石頭建築,而且其環形的建築構造、內部精心的設計對於今人來說還是有許多不解之處。對於打算去參觀神廟的我們,神廟模型讓人更為直觀地瞭解了整個的設計安排。
博物館中還有一件5000年前神廟時期的石刻作品:熟睡的女子(Sleeping Lady)。這位體型豐碩的女子側臥在床上而眠,她的頭枕在枕頭上,一隻手抓著枕頭。在她的裙子下,肥大的臀部格外的突出。據信,她是一位女祭司,她正在通過她的肢體解說信徒們的夢。不管當時的情況究竟如何,這都是史前時期的一件傑作,它表明那個時代的人們對於彫刻技藝已經有了良好的感覺。
軍事愛好者的樂園
或許是由於馬耳他特殊的地理位置,很少有城市像瓦萊塔這樣具有眾多的軍事遺址和軍事博物館。如果你是一位軍事愛好者,那這裡一定是你的樂園。
在瓦萊塔老城靠海的一側是防禦炮台。為了吸引遊客,每天中午12點,炮台都會模擬當年英軍點燃大炮、抵禦敵人的場景。當然現在填在炮膛裡的不是炮彈而是火藥了,但是聲音依然是蠻響的。
參觀完炮台,對軍事有興趣的人不妨坐車去參觀戰時馬耳他博物館(Malta at War)和Rinella堡壘(Fort Rinella)。
戰時馬耳他博物館主要講述了二戰時期馬耳他人的生活。1940年,英屬馬耳他與對英宣戰的意大利展開了戰鬥,當時馬耳他遭到了不停止的轟炸。但是馬耳他人和英軍堅持不懈地為保衛馬耳他戰鬥,直到1943年9月意大利無條件投降。馬耳他人因此贏得了自由世界的尊重並獲得了英國國王喬治十字勳章。
在看完戰時記錄片後,跟隨著導遊我們進入了深40英尺的地下掩體。導遊是個意大利後裔,濃重的帶有意大利口音的英語讓我們聽起來雲山霧罩,只明白了其所講的一半左右內容,但他確實講的非常生動,很有意思。這個地下掩體可以容納600人左右,孩子眾多的天主教家庭和殘疾人等優先進入。不過,進入掩體並非是無償的,當時的英軍將掩體中的牆體賣給馬耳他人,讓其開鑿成可以小住的洞穴。導遊說,僅此一項,英軍就獲利一百萬英鎊,這在當時不是個小數目。掩體內還有一個嬰兒接生室,簡陋的條件讓人很難想像當年的嬰兒是如何在這裡被接生的。
馬耳他Rinella堡壘講解槍械的軍官
馬耳他Rinella堡壘重達100噸的大炮
馬耳他瓦萊塔炮台
離戰時馬耳他博物館不遠的Rinella堡壘是守衛瓦萊塔的重要炮台。該炮台最引人注目的是重達100噸的大炮,這在當時可以說是最龐大的大炮了,單單運送就需要100個人,而且炮彈和火藥都要通過動力輸送至炮台。在此,遊客們還可以體味當年英軍操練、射擊的場景,可以參觀炮台軍人狹小的臥室。這對於對軍事有著濃厚興趣的人而言還是蠻好玩的。
嘉年華遊行
在瓦萊塔參觀時,正趕上馬耳他嘉年華(Carnival)在其市中心隆重舉行。嘉年華在歐洲是一個傳統的節日。其最早起源於古埃及,後來成為古羅馬農神節的慶祝活動。
據《聖經》記載,有一個魔鬼曾把耶穌困在曠野裡,40天沒有給耶穌吃東西,耶穌雖然飢餓,卻沒有接受魔鬼的誘惑。後來,為了紀念耶穌在這40天中的荒野禁食,信徒們就把每年復活節前的40天時間作為自己齋戒及懺悔的日子。在這40天中,人們不能食肉,娛樂,生活肅穆沉悶,所以在齋期開始前的一週或半周內,人們會專門舉行宴會、舞會、遊行,縱情歡樂,而嘉年華最初的含義就是「告別肉食」。雖然如今已沒有多少人堅守大齋期之類的清規戒律,但傳統的狂歡活動卻保留了下來,成為人們一個重要節日。
有著「地中海心臟」之稱的馬耳他,今年的嘉年華時間是在2月13日。當天,在馬耳他首都瓦萊塔市中心,擠滿了來自各地的馬耳他人和遊客。慶祝活動包括舞蹈比賽、花車遊行等。
馬耳他嘉年華
馬耳他嘉年華
在節日中,最為快樂、也最引人注目的是盛裝的兒童們。他們有的裝扮成騎士、王子、牛仔、超人、海盜,有的裝扮成公主、王后,有的裝扮成各種動物、植物,而大約是因為虎年的緣故,有不少小孩子穿上了老虎服。這些打扮各異的孩子和他們那笨拙可愛的動作,為嘉年華增添了別樣的快樂,也惹得我不時拿起相機,將他們永久珍藏。大部份孩子在我照相時,都相當配合;但也有一個一歲左右的小男孩堅決地用手擋住了鏡頭,他的媽媽笑著說,他特別不喜歡照相;還有一個兩歲左右、穿著王子服的小男孩,看到我舉起了相機,嘴一咧似乎要哭出來,他那可愛的樣子在那一瞬間也定格在我的鏡頭中。
靜謐之城:姆迪納(Mdina)
位於馬耳他島中部一座山頂上的城堡城市姆迪納,始建於古羅馬人統治時期。在聖約翰騎士團接管馬耳他前,曾是古羅馬人、阿拉伯人和諾曼人統治時期的首都。其東面、北面為峭壁,因此特別適合防禦。1530年騎士團來島馬耳他後將城牆加高、加固,並在其薄弱之處建築了堡壘,挖了一條護城溝。後來騎士團選擇了靠海的比爾古為首都,姆迪納被廢棄。
姆迪納被稱為「靜謐之城」。今天的姆迪納是歐洲僅存的幾座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城堡之一,是世界上擁有中世紀圍牆且至今保存完整的最完美的典範。城堡中的大部份遺址是諾曼時代的。走上城牆,登高遠眺,城牆下的平疇綠野和遠方的碧海藍天盡收眼底。
馬耳他姆迪納聖保羅大教堂
信步漫遊在幽靜的小路上,你會發現古老的宮燈、迷人的小餐廳、一座座充滿了神秘氣息的教堂,最為著名的是聖保羅大教堂。聖保羅大教堂旁邊是一座教堂博物館,裡邊陳列了16到18世紀教堂的唱詩本和歷任大主教的袍服和帽子。我這才曉得,在每個大主教的袍服後邊都用金線繡著其徽章,以彰顯其地位的尊貴。除此之外,城內還有一些貴族小宮殿、騎士團聲像博物館、家居博物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等。
騎士團聲像博物館
在馬耳他,經常看到的一種圖案是八角十字位於紅色橢圓形內部,周圍被玫瑰經圖騰包圍,這就是著名的騎士勳章。在馬耳他的歷史中,騎士團的影響是相當大的,在某一時期甚至控制了整個國家。那麼,騎士團到底是怎麼回事?騎士團聲像博物館以生動的圖像將其娓娓道來。
馬耳他騎士團最初的名稱是醫院騎士團,初建於1050年的耶路撒冷,其目的是幫助前往聖城朝聖的窮人和病人。1099年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期間佔領耶路撒冷後便成為一個天主教軍事修士會。其後移至羅得島,在遷到馬耳他。每年象徵性地向西班牙兩西西里總督繳納1馬耳他鷹幣作為租金,並在島上建立了馬耳他騎士團國。1565年,在土耳其進攻馬耳他之時,騎士團最終打敗了其進攻。十年後,馬耳他騎士團國進入鼎盛時期,帆上標有馬耳他八角十字的戰船在地中海橫行無阻。
騎士團在馬耳他島的統治一直持續到18世紀,1798年6月,拿破侖迫使醫院騎士團投降,佔領了馬耳他島,島上騎士團的教堂和修道院被法軍洗劫一空。騎士團的大部份成員前往俄羅斯,在那裏,俄羅斯沙皇帕維爾一世給予他們以庇護,而騎士團則選舉帕維爾一世為新的騎士團大團長。
騎士團雖然失去了領土,但作為一個組織仍然存在。1834年騎士團在羅馬重建總部,終於再次穩定下來。騎士團的軍事使命已經完結,此後主要從事慈善事業。今天,馬耳他騎士團國仍然是聯合國的觀察員,它設在羅馬的總部馬耳他大廈是它唯一的領土——它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了,比梵蒂岡還小。
馬耳他最好吃的巧克力蛋糕
最好吃的蛋糕店
在姆迪納靠近城牆的一處房子的花園中,藏著一家小茶館,據說裡面的蛋糕是整個馬耳他最好吃的,特別是巧克力蛋糕。抱著試一試的心情,我們來到了小店,點了主食和一塊巧克力蛋糕。呵呵,味道果真是不錯,巧克力的濃香滲入心脾。有機會,一定不要忘了來此嚐嚐啊。
Dingli懸崖
馬耳他西部,有一處非常陡峭的懸崖。懸崖是由城市Dingli命名而來,離瓦萊塔有一段的距離。我們到達時是下午兩點多,一下車我即被夢幻般的景致所打動,禁不住舉起雙手,擁抱那千姿百態的雲朵和碧藍的海水。「真的是太美了!太美了!」忍不住大聲地對先生嚷嚷著。先生舉起相機,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間斷地拍了起來。
馬耳他Dingli懸崖風光
馬耳他Dingli懸崖風光
景色雖美,但海邊的風很大。一會兒就將我吹的渾身發冷,但我依然強撐著沿著懸崖邊走著,欣賞著難得的美景。不過,如果你有恐高症,就一定要小心了。
馬耳他島尚且帶給我如此多的驚喜,那戈佐島呢?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