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旦中的程硯秋(1904年—1958年),愛演苦旦戲。一般對四大名旦的印象:梅蘭芳是大家閨秀、荀慧生是可愛小姑娘、尚小雲是巾幗英雄;唯獨程硯秋專攻青衣,是吃盡苦頭的婦女代言人。
早年梅蘭芳(1894~1961)、尚小雲,都常唱《六月雪》,自從程硯秋把《六月雪》改編成《金鎖記》以後,梅、尚就避開不演,《六月雪》成了專門的程派戲。程派的唱腔幽怨婉轉、若斷若續,聽起來總感覺有那麼一種淒涼的味道。其實要學會他的行腔很難,像他那樣頓挫合拍,講究四聲更不易。
京劇《六月雪》原來只有「探監」與「法場」兩場,場子簡單,交代竇娥與婆婆之間的感情卻非常濃郁-探監時婆婆為竇娥梳頭、法場上婆婆來做最後安慰,看的觀眾,特別是女性觀眾眼淚直流。這戲讓擅演苦旦的演員可以大大發揮一番。程硯秋後來新編有《荒山淚》、《春閨夢》、《文姬歸漢》等等,也是哭哭啼啼的,但是哭卻沒對象,一個人悶在那裏哭,場子又零碎,讓人聚不了焦。最糟糕的是劇情很幼稚,《荒山淚》是怕老虎而哭,《春閨夢》是丈夫打仗沒回來可別人都懂開小差溜回來,不知是哭他丈夫笨還是甚麼的,《文姬歸漢》堂堂文姬成了鄉下人,在蒙古包哭,出門也哭、看到昭君墓又哭,哭的內容一模一樣,重複的令人無奈。
程硯秋有心社會改革,把戲劇視為改革社會的重要手段。他急於求改進,想符合新文學的觀點(胡適大概影響了他),要求故事完整,要求有個人的感覺。這種西方的個人主義觀點,與中國的宏觀、典範的戲劇觀差了十萬八千里。程硯秋採取苦與愁的憂思(出自於他的老實,幫他編戲的人也很迂直),嘗試感召民眾,但民眾只會看熱鬧,使其一生踽踽獨行,有人說他是一意孤行。不喜歡他的人,甚至說他唱的是「鬼音」。
解放後,他被共產黨控制,按照共產黨的指示演戲,他自覺編的最好的《鎖麟囊》,中共硬是不准他演。他演舊社會受苦的婦女沒問題,或反抗權威的也沒問題(例如老讓他演女兒反抗父親的《三擊掌》),因為這些戲可顯出黨解放人民的「恩情」與精神。而《鎖麟囊》這個戲,描寫資產階級嬌嬌女命運,此薛湘靈不受黨的啟迪,乃由水災之患而幡然覺醒。藝術不為黨服務,不能宣揚黨的重要,那就歸在反動的那一邊。
可憐的程硯秋,為共產黨付出那麼多,卻再也沒有自主權成了傀儡,他被安排在京劇裏搞政治,歷任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聯委員、中國劇協常務理事、中國戲曲研究院副院長,按照黨的意思折騰京劇。表面忙碌、風光,可是十年不到就鬱鬱而終,他是四大名旦最年輕的一位,卻是死的最早的一位,享年54歲。當然,也有人為他慶幸,如果留到文革,他那憂鬱的性情,不可能像尚小雲(1900~1976)能硬撐過去;荀慧生(1900~1968)備受虐待而死,可想而知他也難逃此劫。
1924年羅癭公將舊京劇《六月雪》(只有探監與法場這兩段),參考明代傳奇《金鎖記》,硬給加上首尾交代完整故事,改稱《金鎖記》演出。但編成完整故事,演出的效果並不見得好,到了後來程硯秋還是回復到探監與法場這兩段來演。為什麼這樣?因為絮絮叨叨講一個故事,如果不懂製造效果,觀眾肯定睡著,老戲的《六月雪》深知這個訣竅,安排兩個丑角:一個禁婆、一個丑縣官胡里圖,就把全局搞活了。術語叫做「插科打諢」,一下子讓睡著的觀眾醒來,再不然能使投入太深、傷心欲絕的觀眾喘口氣,破涕為笑。
丑角很簡單的就達到平衡觀眾情緒的功能,這不能不說是古老編劇家的高超智慧。而現代編改京劇的人自詡中西皆通,卻把戲弄的狹隘偏頗,根本悟不到甚麼平衡不平衡,只是滿足一己的發洩,發狂的灑狗血破壞平衡,說這是「創新就是進步」,原來戲中精彩之處驟失,「恰到好處」的美妙再難出現。
老戲《六月雪》:禁婆管女犯,這天她把竇娥叫出,因竇娥沒孝敬她,她就打竇娥出氣。竇娥把自己的遭遇、冤案的真相仔細告訴禁婆,禁婆的態度立即180度大轉變,鐵石心腸變的柔軟,直說自己刀子嘴、豆腐心,不是真要對她那麼壞。另一位丑角,縣官胡里圖臨斬竇娥講的是無厘頭的話:「竇娥啊竇娥,想你小小年纪,做出這樣事來。今日斬了你,下次不可」(此時舞台上二神童暗上,做下雪狀。然後竇太師制止了行刑)。
程硯秋初出道時,丑婆子(也叫彩旦)蓋三省與他合作,後來程硯秋成名,年老的蓋三省,淪為黃金戲院的班底不受人重視。然而程硯秋每次到上海演出《六月雪》,一定指名要蓋三省配演禁婆,讓人重新對蓋三省加以禮敬。蓋三省演禁婆是一絕,打竇娥時,兇而不暴,聽真相時冷臉孔露出關懷神情,既能誇張又能收斂,觀眾是先氣而後笑。程硯秋念舊情、惜人才,是個敦厚之人;而共產黨只會利用他,把他玩弄於股掌之上,苦的他連說都說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