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解讀《神曲》(三):「巨人」的喻意

王昊天
font print 人氣: 113
【字號】    
   標籤: tags: ,

但丁的地獄之旅,行至第九層,即所犯罪孽最深重的一層,看到有很多的巨人因所犯罪孽重大,因此受到極其殘酷的刑罰。

《地獄篇》第三十一首,但丁的老師維吉爾對著那個渾身上下纏滿鐵鏈的巨人罪靈說:這個狂傲的人竟想使用自己的威力反對至高無上的宙斯,因此,才得到如此的「賞賜」。就在巨人恐嚇諸神時,他曾做出膽大包天的嚐試。從這段詩文中可知,巨人是典型的無神論者。因為不相信神的存在,在其思想意識形態的作用下,妄想和天鬥,和諸神鬥。他的狂傲不可一世,對神的大不敬,使其囂張的行為,帶來的褻瀆神的罪孽,便永遠的在萬劫不復的地獄最深處受刑。

結合詩文,看當今世界,誰以無神論為宗旨橫行天下,誰又在倡導「和天鬥其樂無窮」,那企圖戰天斗地的狂傲,唯屬中共邪靈。那囂張跋扈的情態,渴望站起來屹立在世界人民面前的中共惡黨,無論面貌、心態和身影,都像極了那醜惡無比的巨人。

詩文中,但丁寫到:我這時已經看見了巨人的面孔,看見它醜陋的肩膀、胸脯和肚腹,還看見他的雙臂順著臀部垂在兩邊。自然界已經放棄了生產這類生物,當然,那就是他做了大大的善事。他使瘟神瑪爾斯把這種戰爭的執行者統統拋棄。

中共惡黨崇尚的馬克思,便是詩文中提到的「瘟神瑪爾斯」,中共從馬克思那裏完完全全繼承了無神論思想,並以其為宗旨,毒害世人。因無神論本身就是對人類的罪孽,加之歷次對正統宗教,傳統文化的迫害,以及現今對「真、善、忍」正信者的血腥屠殺,反對至高無上的宇宙之主,因此,才引來了天地間轟轟烈烈的退黨大潮。正應了詩文中講到的:「他使瘟神瑪爾斯把這種戰爭的執行者統統拋棄。」天意如此,天祐中華,恢復正統;天滅邪惡,正道正行。如今,中共氣數已盡,它迫害正信的罪孽,為它招致了最終的「賞賜」,便是徹底解體中共,拋棄這個西來幽靈。

在《煉獄篇》我們也可以找到關於「巨人」性格特徵的又一論述。但丁在第三十二首講到:一個娼妓坐在猶如怪獸的大車上,她身邊有個巨人,為了防備把她從他那裏奪走。巨人滿是猜忌,狂怒,貪婪,而又淫亂。

看看詩文的表述,不禁讓人想到,中共惡黨對異議人士的打壓如此殘忍,對待正信迫害的惡毒飆狂,對其人民無止境的盤剝,搾取民脂民膏,又用極其下三爛的方式,在其所轄的土地上推行淫亂色情,禍亂眾生。中共現今在國際社會,無論從虛假泡沫的經濟,還是從齷齪的外交政治,都極其的貌似那個地獄中的「巨人」。

殊不知,這個「巨人」卻早已被七百多年前的但丁,已經看的清清楚楚。天意憐憫慈悲世人,不要跟從「巨人」的罪孽,而毀了生命真正的永遠。所以退出中共邪黨,便是在拋棄這個巨人的罪孽,不與之為伍,還復清白生命。天機不可洩露,於是但丁便用了隱語,早早的告訴了世人。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13世紀末,意大利文藝复興的前夜,佛羅倫薩誕生了位偉大的詩人,這就是被恩格斯譽為“中世紀的最后一位詩人,同時也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的阿利蓋利椰B(1265—1321)。
  • 文藝復興運動的先驅者——但丁(Dante Alighieri, 1265-1321),和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一樣,均屬於大時代轉捩點上的關鍵人物,被譽為「中世紀最後一位詩人,新時代第一位詩人」和義大利第一位民族詩人。
  • 西元1265年初夏,被譽為歐洲文藝復興開拓者的但丁.亞里基艾利( Dante Alighieri ),誕生在義大利的佛羅倫斯一戶沒落的貴族家庭。
  • 七百多年來,《神曲》在歐洲一直被譽為是一本難以讀懂的奇書,詩文涉及豐富的天文、科學、哲學知識,也引用了大量的宗教典故,眾多的歷史人物。
  • 但丁遊覽的地獄,外形象是一個漏斗,共為九層,從上往下走去,越往下罪靈承受的刑罰越重。
  • 金絲桃的這個花語浮現眼前的是這樣的畫面:一邊毫無保留綻放煙花般的絢麗光華,一邊發出防禦的警訊威懾──非誠勿擾!邪祟勿近!別看我如此纖柔嬌美,但我是味微苦、有小毒的,要是欺人太甚,將承受我報復的後果。
  • 為什麼「夫子溫、良、恭、儉、讓」就能得之?這裡援引一段張居正教小皇帝的話,有這五者德容之盛,感動於人,所以各國的君,自然敬之而不忽,信之而不疑。都把他國中的政事,可因可革的,來訪問於夫子,故夫子因而聞之耳。」也就是說,孔子之聞政,是因為其德行的感召力。
  • 與其它文明相比,中華文明的一大特色,是對家、祖先、孝道的高度推崇。本章就是鮮明的體現——曾子說:「敬慎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地追祭歷代的祖先,老百姓的德行就會歸於淳厚了。」在親情中,人心有了依歸,人生有了溫暖,社會道德由此奠基,社會秩序由此擴展(古代中國是家國同構),所以說「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 天燈, 放天燈, 天燈節, 台灣, 平溪
    黃曆正月十五夜稱「元宵」,又稱「上元」「元夕」「燈節」。這一天裡,人們鬧元宵,吃元宵、猜燈謎、結伴賞花燈,古代詞人也把賞燈會情景寫進詩詞。寫元宵燈會的詞,不計其數,而南宋辛棄疾的一闋《青玉案‧元夕》,則千古長在人心。詞中有元宵的勝景,詞中對燈節寄情,更有人生的深意。
  • 在古代留下許多龍的故事;對現代人來說,有人認為「龍」只是一個概念,也有人認為龍的故事只是一種神話傳說。有意思的是,為何自古以來每個民族都離不開神話故事呢?歲逢甲辰龍年,我們也來回味一些龍的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