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芭蕾舞和中國古典舞的不同
由於民族性和傳統文化特質的不同,使芭蕾舞與中國古典舞在舞蹈語言、韻律等方面表現有所不同。
(1)腳位與手位的不同
芭蕾舞的造型特點是以開、繃、直,所有腳位和手位都以「外開」(外旋)為根基。中國古典舞的腳位和手位都是以「開」、「關」為基礎的。例如:「雲肩轉腰」的動作,腳與手位的變化是以開關結合、開關交替的,有外旋也有內旋。
(2)脊椎應用的不同
芭蕾舞在應用脊椎時,一般以屈伸為主,並常常以「伸」形成固定軸,因而人體的後背直立能力及旋轉的垂直感非常突出。中國古典舞在應用脊椎時,常常不僅有屈又有伸,而且還要有迴旋和側旋。如含、腆、沖、靠是脊椎的伸屈,而擰傾就需要迴旋;臥雲除迴旋外,還需要側迴旋。
(3)動作上的不同
芭蕾舞的舞姿、旋轉、彈跳大都在額狀面的基礎上,進行立體構圖和塑造形象。因此,動作長而舒展,延伸感強。中國古典舞的舞姿、旋轉、特技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礎上,進行立體構圖和塑造形象的。所以,動作顯出婉轉中的修長,急速騰空中的延續、以及旋轉螺形的變化。
(4)韻律線條的不同
芭蕾舞的韻律線條清晰、單純,其表現力只要在下身以及上、下身的配合上。中國古典舞韻律的線條複雜、曲折,其表現力主要在上身以及上、下身的配合上。
總體來說,中國古典舞的腳位、手位、舞姿、韻律和芭蕾舞雖有相同之處,但更多的是它們之間的不同點。中國古典舞「擰、傾、圓、曲」的體態美,與芭蕾舞的「開、繃、直、立」形成鮮明的對照。中國古典舞崇尚韻味與意境,講求連貫流動、含蓄委婉的線性美;而芭蕾舞如雕塑般的表演造型,給人強烈直接的印象,是一種對點的欣賞。
三、中國舞需要表演者具有的特殊能力
中國舞的舞姿複雜,技術難度高且運動幅度大。因此,需要表演者關節韌帶和肌肉柔韌性強。中國舞的舞姿有開又有關(開、關指外旋和內旋)。足的應用除了勾、繃、開、關之外,還有內翻和外翻。關節需具備多種能力,使關節的屈伸、外旋、內旋、外展,與內收的功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因此,作為一個中國舞的舞蹈演員,需要有較全面的軟開度能力。
舞姿與身法是中國舞的精髓。舞姿是造型,身法是韻律,它們之間的變換可以構成千姿百態,舞姿的子午相立體造型,是由擰傾、屈伸、俯仰、縱橫等形狀所構成的,它呈現出擰傾中的宛轉與修長,屈伸中的收與放,俯仰、縱橫的交融與變化。這個變化決定著舞姿的幅度、速度、平穩度,這「三度」又需要人體中段的高度柔韌與力量為基礎。
至於連接舞姿的身法,更是以腰為軸心而發力帶動全身。無論是提、沉、沖、靠,或是平圓、立圓、八字圓以及擰、傾屈……,關鍵都在腰的應用。所以,腰部的應用能力和脊椎的屈伸、迴旋與側旋,是完成舞姿和身法的關鍵。
中國舞的舞姿和身法都離不開圓的規律。足要在踝關節處作勾、撇、繃;小腿要在膝關節處作跨、蹁;大腿在髖關節處作環動;手在腕關節處作上盤、下盤;前臂要在肘關節處作晃手;上臂要在肩關節處作搖臂;腰、胸、頸要迴旋……,都圍繞在一個「圓」字。
表演中國舞還需要爆發力強的跳、轉、翻技術的能力。例如:許多彈跳必須借用爆發力強的快速騰空方法去贏得空間,完成各類空中技術,達到古典技術美的程度。中國舞的旋轉因所用重心不同,形式也不同。如平旋類屬於直立重心,擰傾類屬於螺旋重心,而俯旋和仰旋則屬於平衡重心。而「以腰為軸,以臂為輪」的翻轉,又是中國舞的特殊技巧。
總括起來,中國舞表演者需具有的特殊能力,可分為如下五個方面,關節柔韌的幅度、舞姿身法的迴旋與環旋、跳的爆發力、轉中的三種不同的舞姿的重心、翻中的水平線。
中國舞蹈的審美原則,是幾千年中華神傳文化的精髓和延續。這些原則在唐宋樂舞中,在漢魏「百戲」中,甚至在商周祭祀舞中,都融合著華夏文化雍容大度、禮樂一體、圓潤含蓄、優美清麗的古典文化特徵。
隨著時代演進,現代人沉浸於光鮮絢麗的科技文明,物慾空虛了心靈,而擁有五千年歷史背景、蘊藏著高度精神內涵的中國舞蹈,勢將緩緩滋潤日漸空乏的人心,引領現代人從新走入真正屬於人類的美學藝術。
--轉載自正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