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國書法史別支「和樣書」

中國書法主宰日本書道史之「源」、「流」

容加
font print 人氣: 355
【字號】    
   標籤: tags:

在日本書道史的研究著作史上,毫無疑義地一向都肯定日本書法出於中國書法之說。從日本書道史研究著作所採的分期界標,也可以明顯觀察到日本書法的史脈和中國書法無可分割的深刻關連。

以下先舉述重要的日本文化學者的日本書道史的研究著作的史觀,並從其史觀中發現中國書法的重要影響力。

日本書道史的研究著作史觀
──中國書法主宰日本書道之「源」、「流」

在目前常見的書道史之研究著作,其史觀的分期有以政治時代分期以便於搜覽者,也有掌握各時代書法風尚的內涵特質以同質性作時間區間劃分者,還有將書道史當作一生命體發掘其消長呈現其生命脈動者,更有剖析書法藝術的精神底層源流風格者。當日本書道史的分期跨越政治史分野的侷限時,更能顯示出中國書法在其中的影響力。

以政治時代分期者,例如日本習字普及協會出版,鈴木翠軒、伊東參州共著的《新說和漢書道史》後編日本之部,將日本書道的發展分為:奈良時代之前、奈良時代、平安時代、鐮倉時代、室町桃山時代、江戶時代、明治時代、大正昭和時代等八個時代進行探究。此者分期順序同於日本的政治歷史,便於一般讀者的搜覽。

平凡社出版的《書法的日本史》八大冊巨著 ,則掌握書法風尚的內涵,以同質性作時間區間劃分,八大冊涵蓋的時代分別為:飛鳥/奈良時代、平安、鐮倉/南北朝、室町/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江戶初期、江戶、幕末維新、明治大正昭和等時期。

此者的分期常常跨越兩個時代,同時又將江戶時代作了三期的劃分,另外將近代的明治時代和大正昭和時代合併。這種書法史呈現方式,注重掌握一個時代過渡到另一個時代之時段中文化內涵、氛圍的延續以及承轉現象,深入文化現象起承轉合的轉變契機,而不只以政治時代作方便的切割。

雖然上述鈴木、伊東兩氏的著作《新說和漢書道史》與平凡社的《書法的日本史》的史觀,兩者在名目上並未顯現中國書法的影響,但觀其著作內容,每一朝代都清楚地條述來自中國書法的淵源與影響表現。

此外,將書道史當作一生命體發掘其消長呈現其生命脈動者,有日本研究書法的學者春名好重所著《日本書道新史》 ,透析書風變遷的特徵,追索日本書道史的開展消長軌跡,將日本書道史的開展消長區分為中國風時代、日本風時代、近代和現代四個分期。

春名好重研究日本書道史的發展,明白標示了中國書法之「中國風時代」在日本書道史中的座標地位。其標示的「中國風時代」起自西元六世紀末到九世紀末,又分成模仿期(六世紀末到八世紀末)和過渡期(九世紀初到末期);「日本風時代」起自西元十世紀初到十九世紀的後半期,又分成完成期(十世紀初到十二世紀中)、繼承期(十二世紀中到十四世紀前半)、衰微期(十四世紀中到十六世紀末)、復興期(十六世紀末到十七世紀中)和普及期(十七世紀中到十九世紀後半中段)。

春名好重的分期從日本書道書風特色的變遷脈絡著眼,而不受限於政治歷史演變的分期,更強調了中國書法在日本書道發展上源頭的地位,以及其對後代「日本風時代」之發展的影響力。

上述春名好重的著作《日本書道新史》強調中國書法在日本書道史上的座標地位。

剖析書法藝術的精神底層源流風格者,有中田勇次郎的著作集之〈書蹟請來的歷史〉(見中田勇次郎:《中田勇次郎著作集第五集》,東京:二玄社,1985年7月) ,中田勇次郎的著作,十分肯定中國書法書蹟對日本書道史代代變革的影響,他指出:「回顧我(日本)國的書法史,可以看到來自大陸的書法潮流帶動我朝的變革,而且推動前進的波瀾」。中田勇次郎的研究〈書蹟請來的歷史〉極明顯地層析出不同時期的日本書道源自中國書法的影響脈絡。

中國書法影響日本書道歷史的主要內涵

在上述日本文化學者中田勇次郎的著作〈書蹟請來的歷史〉中,中田氏深入地源考日本書道歷史九個時期主要受到中國書法影響之源流,依照日本歷史的時間發展順序,清楚標示其受到中國書法影響之主要內涵。分別為:

一、大和時代的百濟書法。(中國書法經朝鮮半島的百濟間接影響日本)
二、飛鳥時代的隋唐書法。
三、奈良時代的晉唐書法。
四、平安時代前期的唐朝書法。
五、鐮倉時代前半期的宋朝書法。
六、鐮倉時代後半期到日本南北朝時代的元朝書法。
七、室町時代的明朝書法。
八、江戶時代的「江戶唐樣」和明朝書風。(「江戶唐樣」是指日本近代江戶時代儒學者、文人之間,以文徵明等明風為主流,書寫漢詩文的漢字書法。)
九、明治大正年間的北碑派的書法。

從中田氏指出的日本書道受到中國書法的影響源考來看,日本的書道史之發展過程,除了在日本平安中後期之「和樣書法」發源的黃金時期,和昭和時代之現代藝術介入書法的表現時期之外,中國書法(「唐樣書」)在日本的書道歷史上,一直扮演著強力的主導角色。

不管日本文化學者各家著作的分期史觀為何、特色為何,其內容都一致地彰顯了中國書法在日本書道史上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總而言之,可以說日本的書道史若失去了中國書法的源流,就失去其脈動與生命,其書道史也就要重寫了。

整體而言,中國書法傳入日本對其書道的影響,的確如深不見底的洋流一般帶動著日本書道的波瀾。

日本史小檔案

1、日本從飛鳥時代到近代,以政治上的分期而言,歷經飛鳥、奈良、平安、鐮倉、南北朝、室町、戰國、桃山、江戶、明治、大正、昭和等時代。

2、飛鳥時代:

日本飛鳥時代約當6世紀中到7世紀前半期。日本歷史可稽的第一件書法作品產生在這個時代。依據日本史書《上宮聖德法王帝說記載》志葵鳩天王即欽明天王時代戊午年(約當西元538年),百濟國主明王(在位524-554),奉度佛像佛經和僧侶到日本等。參見《日本學史料》。歷史上一般將佛教傳入定為飛鳥時代的上限。

3、奈良時代:

日本奈良朝,從西元710~784年歷時約四分之三個世紀。從日本元明天王建都平城京(今之奈良)開始,直至光仁天王為止歷經七代,人稱奈良時代。奈良時代約當中國初唐、中唐時期,因以平城(今之奈良)為京,又名平城朝,崇尚中國及佛教文化,也是中國古代書蹟輸入日本的重要時代。

4、平安時代:

日本平安朝時代開始於從八世紀末期到十二世紀末(1192年),約四百年,相對於中國的唐朝盛世到南宋前半期,以平安京(今之京都)為政治文化中心開始。平安時代前期請回的中國書蹟成為今日世界上中國書蹟典藏的重寶。

5、鐮倉時代:

平安末期平源兩氏爭戰之後,源氏的後代源賴朝在鐮倉建立幕府,從西元1192年開始直到西元1333年北條高時滅亡為止約140年間稱之。鐮倉時代約當中國的南宋後半、元朝前半期。政治勢力從京都移到鐮倉,幕府主宰政治勢力。鐮倉時代是武家勢力開始抬頭的時代,也是庶民宗教開始興起的時代。鐮倉時代僧侶的傳入的書蹟成為中國書法影響日本書道的重寶。

6、南北朝時代:

從西元1336-1392年,約57年間,在中國的元末、明初。此乃日本政治上天王正統紛爭的時期南朝(大覺寺統)和北朝(持名院統)的對立抗爭時代。此時期京都和鐮倉禪宗五山的僧侶受到當時執政的幕府與王室貴族的供養保護,生活優渥而產生文化人的生活風尚,以漢詩文為中心形成「五山文學」、「五山樣」書蹟,是當時日本文化的一個特色,並且成為後來江戶時代的儒學勃興的基礎。

7、室町時代:

從西元1392─1573年,約180年間,足利氏在京都室町開設幕府的期間(包含後期紛亂的戰國時代),相對於中國處於明朝期間(1368-1644)。從鐮倉到室町時代,將中國的書蹟傳入日本的主要媒介是日本的禪僧,尤其是臨濟宗一派,傳入的書蹟也以禪僧墨蹟為主。

8、江戶時代:

從西元1603─1867年 ,約260年間,德川家康家族在江戶(今之東京)開設幕府的期間,約當中國的明末和清朝。因為江戶幕府實施鎖國政策,僧侶以外的人員禁止渡航中國,中國船隻透過唯一的貿易港口長崎捎入各種的貿易品,其中輸入的書蹟以文徵名、祝允明、唐寅、董其昌所書壓倒群秀,造成「江戶唐樣」的流行。

日本知識份子間流行著中國風的文人趣味,蒐集鑑賞明清書畫的風尚隆盛一時,致使中國書蹟輸入日本又在歷史上形成一波高峰,主要收藏品是明清的書畫。@*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隋、唐是中國書法史上最繁榮的時期。隋代立國時間較短,書法雖臻於南北融合,但未能獲得充分的發展,僅為唐代書法起了先導作用。
  • 清代歷二百六十餘載,在中國書法史上是書道中興的一代。清代初年,書法得以弘揚。明末遺民有些出仕從清,有些遁跡山林創造出各有特色的書法作品。
  • 華夏文化協會於4月2日(周六)下午,假摩頓公共圖書館舉辦了第三屆「中國書法繪畫展」開幕式。本屆「中國書法繪畫展」展出時間為4月2日至26日﹐ 參展的藝術家包括高萬鈞、梅宇國、譚嘉陵、林卓培和林宗浩等。
  • 【大紀元10月2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琳紐約二十二日專電)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最近推出一項中國書法特展,深受藝文界重視。歐美藝術界自二十世紀初葉就認識了中國書法之美,而最初把中國書法有系統介紹給西方的是民初的旅英書畫兼作家蔣彝。
  • 關於中國書法哲學、藝術的論著不少,退休媒體人黃瑞南新書「書道會通」除綜析古今論述,還加入西方美學觀點,嘗試開拓書法美學新天地。
  • 中國書法強力地影響日本書道史的形成與發展,從日本的第一件書蹟開始直到近代約一千五百年間,一代又一代未曾斷絕。
  • 成語「杞宋無徵」,就是由此而來,有前賢讀此章說了四個字「無限感慨」。張居正對本章之主旨又有解說:蓋孔子當時,欲斟酌三代之禮,以立萬世常行之法,而夏殷不可考,故為是嘆息之詞如此。然三綱五常古今不易,所損所益,百世可知。
  • 我們中國人常說「靠天吃飯」,樸素的道理背後是敬天信神的謙卑和善良。所以在古代,一旦發生天災人禍,人們的思想中第一個想的是自己,「我到底哪裡做錯了?老天為什麼要懲罰我?」從帝王到一般百姓,大多都是這樣的想法。
  • 子夏從孔子「繪事後素」的比喻悟到,先天的素質固然重要,後天的努力也不可或缺;學禮必須以仁心為基礎,或者說雖有仁心善意,必有禮以成之。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