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座舍利宝塔”,位于绥远省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原为“慈灯寺”内建筑的一部分。一位精通多种民族文字与哲学的著名喇嘛”阳察尔济”,在担任”副扎萨克达”喇嘛时,皇帝为褒奖他的功绩,于清雍正年间(公元1723年至公元1735年)在呼和浩特市建造一座寺院,并赐名“慈灯寺”。
寺中殿宇规模宏大,有三重院落。“金刚座舍利宝塔”就座落在三重院落的后院,所以寺又俗称为“五塔寺”,蒙语称“塔奔·斯普日嘎”。塔建于清雍正五年,雍正十年落成(公元1727年至公元1732年)。塔连同寺庙又称为“五塔寺召”。寺在三世活佛以后,再没有寻找“呼毕勒罕”(活佛)的转世,香火于是逐渐衰落,佛殿塌毁,唯有宝塔幸存。
“金刚座舍利宝塔”主要由台基、金刚座和顶部 5个玲珑宝塔三部分组成。平面呈凸字形。宝塔,是一个在金刚座上建有5个玲珑舍利小塔的建筑,当地人们通称为“五塔”。根据佛经记载:金刚界有五部:佛部、金刚部、宝部、莲花部、羯磨部、五座小塔各代表一部。建筑形式源于印度。
据说:释迦牟尼涅磐后,弟子为纪念他,建造一座与五塔这种式样类似的塔,所以又称为“佛陀伽耶式塔”。此种形式的佛塔在中国出现得较晚,也比较罕见。
宝塔通体采用砖石砌筑结构、以白色石料镶边包角作重点装饰。塔身高16.5米,比例严谨,造型优美。塔身外面饰以雕刻加工涂釉的琉璃砖,琉璃用于受光强烈的挑檐和塔刹,一经日照更能显出琉璃的光彩,加上在边缘和转角处以白色条石镶嵌,使整座塔呈现出独特的印度风格。
金刚座共7层,坐北朝南,座高7.85米,面宽11.32米,纵深9.98米。建筑在高一公尺的台基上,下层的束腰须弥座上檐的白条石上,一层檐下镶嵌着蒙、藏、梵3种文字所书之《金刚经》经文,刻工细致,字体工整。还有浮雕五方佛座骑图案:象、狮、马、孔雀、迦楼罗以及法轮、宝瓶、金刚杵等七珍宝,及佛教吉祥物等花纹图案。
金刚座的南面正中开一券门,门旁为四大天王像,守护在券门的两侧,更显得塔肃穆、威严。门首上正中央,嵌着以蒙、 藏、 汉 3种文字镌刻在汉白玉石上的“金刚座舍利宝塔”字样的匾额,正中宝塔上有石刻佛足,象征着对佛祖释伽牟尼的纪念。
须弥座的上面作七层绿色琉璃瓦短挑檐,每层檐下并列镶嵌着许多佛龛,龛内设置1尊佛像,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两旁为宝瓶柱,龛楣上镌刻梵文的六字真言、三组咒语等。四面上下共有佛1560余尊,故称为“千佛龛”。塔内用半圆砖拱,为三开间无梁殿,东西隅设有阶梯能通向金刚座顶上。出口处建有一座方形攒尖亭。
亭后有五座方形舍利小塔,分置于正中和四隅,正中一座有7层,高8.65米,四隅的四座,有五层,出檐形式相同。小塔玲珑剔透、精巧秀丽,别具一格。各小塔第一层均镶嵌佛像、菩萨及菩提树、云景等砖雕,刻工极其精致。从第二层到第七层檐下,共塑有各种姿态的鎏金佛像1119尊,而全塔共有1563个鎏金佛像。五塔塔表上的砖雕石刻,可堪称呼和浩特地区清代雕刻艺术的精品。
值得一提的是,五塔寺北墙照壁上嵌有“钦天监绘制天文图”、中央是“须弥山分布图”、西面是“六道轮回图”,三幅线雕蒙古天文图刻石。它是中国现存惟一用蒙古文标注的天文石刻图,天文图的直径144.5厘米,十分珍贵。蒙文石刻天文图所表现的“赤道坐标盖天图”,它用线刻的手法,以北天极为圆心,画有五个同心圆,由里向外依次为:天的北极圈、夏至圈、天赤道、冬至圈、天的南极圈。与天赤道相交的另一个双线圈表示黄道。
这幅在二百多年前绘制的石天文图,天球外面有四层同心圆:最外层刻十二宫和十二肖名称;第二层刻二十四节气名称;第三层外侧为黄道周天度数,内侧为赤道周天度;最里层刻有二十八宿名称。全图共绘制有二百七十个星座,星星总数达一千五百五十多颗。充分展现了蒙古族天文学家的智慧,是研究中国清代天文学史的重要实物。
“金刚座舍利宝塔”不仅是一座在建筑艺术上有很高造诣的古塔建筑,而且还是一座巨大的雕刻艺术品。
(本文摘编自正见网)(//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