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的陵墓“霸陵”,位于汉都长安,即今日的西安市东的霸陵县,县境内有渭水的一大支流,号称“关中八川”之一的灞水。而横跨灞水之上的“灞桥”,居联系关中与关东地区的重要枢纽位置。古代时,灞桥是由长安通往潼关、蒲津关、蓝田关的交通要道,也是从中原进入古都长安的必经之路。
根据史料记载,灞桥是中国最古老的石柱墩桥。古代建筑灞桥的位置,在今灞桥镇西北方5公里处的上桥梓口村以西的地方。距今已有1422年历史的灞桥,在历史上演绎过秦末农民战争、楚汉相争、安史之乱、西安事变等许多的故事,是历史上最古老的一座桥梁。
2004年10月,秦岭山区的一场暴雨,使得发源于秦岭的灞河河水暴涨,数日的大水将灞河河床冲刷出一个数米深的河槽。由于一场大水,把沉没于泥沙的1400年前的隋代灞桥遗址,洗去蒙在身上的千年泥沙,展现在世人面前,岿然屹立在奔腾的河水里。该遗址是中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规模最大、跨度最长的联拱石拱桥。
古代时期的灞桥,堪称是中国古代木、石梁桥的光辉典范,历史可追溯至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称霸西方的秦穆公曾攻灭十二国,为显示其创立霸业之功而改“滋水”为“灞水”。因经常出兵作战之须,而在灞水上建桥,这便是早期的灞桥。西汉建都于长安时,灞桥位在长安城东10余公里处,地位尤为显要。
西汉时期所建的灞桥以石为梁,后来改为木梁建构,此后屡毁屡建。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灞桥水灾,王莽认为不是吉兆,便将桥名改为“长存桥”, 后又恢复“灞桥”的称谓。
隋文帝开皇三年(西元583年7月),重修灞桥,又改以用石梁为建筑结构。因其建筑位置位在原灞桥址以南,故称为“南桥”。此后约500年间,灞桥的声名日渐兴隆,由于桥附近遍植翠柳,遂有“灞柳风雪”的美称,被列为关中八景之一。
到了宋朝时,在此处设立了灞桥镇。此后,灞桥的位置几乎没有大的移动,历经数代整修,该桥算是保存了下来,而古木桥却渐已荒废。
在明、清期间曾先后几次废毁,到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重建桥,但桥已非过去规模。直到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当时巡抚才按旧制又加以建造。
现在的灞桥是清道光十三年重建。桥长386米,宽7米,桥有64孔,各孔跨度4至7米左右。两旁设有石栏,桥柱有408个。1957年,又改建古灞桥,经鉴定认为原桥墩完好。改建后的灞桥,总长389米,当年“灞桥柳色”和“灞桥风雪”的古景又再现人间。
经大水冲刷发现,河中有9座袒露、两座半露,共11座石拱桥墩。从露出的桥墩可见,是以大石条逐层砌筑而成,造型为南北两端凿刻成尖角状的舟形桥墩,目的为迎抵汹涌的水流冲击,使其分水劈波、减缓冲势之作用。如此一座约等于现今两层楼高的桥墩,横跨在波涛汹涌、阔约百米的河面之上,其气势夺人,雄伟壮硕,可以想见当年灞桥的壮观景色。
每个石桥墩均由青石衬底,11个桥墩呈一字形排列,青石之间用铸铁铆钉连结,桥墩上端配有昂首巨龟的造型雕刻,蛟龙飞舞的图腾石雕图样。在桥墩遗址东北方,发现了两座石拱桥墩以及近百根木桩,在桥东端还发现了雕刻精美约50公分长的石龙头,线条粗犷流畅,造型栩栩如生。
在残存的桥墩之下,铺砌有一层宽达17米的石板基础,其下布满深打入地下河床底竖立的木桩,上端铺设方木,方木之上再覆以石板。这些木桩、方木和石板的基础结构极富科学性且严密,至今还完好无损,尤令人惊奇。
桥墩上刻有 “耀州”二字的篆书体字形,证明隋代在修建灞桥时,所用的石材是西安以北约100公里的耀州(现在铜川市耀州区)的石料。
在发现古代灞桥之前,学术界公认,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石拱桥是河北赵县的赵州桥(中国著名古桥之一)。而隋唐灞桥是多孔石拱桥,按其结构设计科学,施工技术巧妙,从考证看来,隋唐灞桥应该比赵州桥还要早20多年。
根据《旧唐书》中记载: “凡天下造舟之梁四(河则蒲津、大阳、河阳,洛则孝义也),石柱之梁四(洛则天津、永济、中桥,灞则灞桥),木柱之梁三(皆渭川,便桥、中渭桥、东渭桥也)。巨梁十有一,皆国工修之,其余皆所管州县随时营茸。”从中可看出,当时全国修筑有11座巨大型的桥梁,分为三种建材,分别为浮舟桥梁、石柱桥梁和木柱桥梁等三类。隋唐灞桥大型桥是属于国家级工程主持修建,而赵州桥仅为州县负责修建地方工程。
据说秦汉时,灞河两岸筑堤植柳,阳春时节,柳絮随风飘舞。始于汉朝的“灞桥折柳赠别”,就是源自长安的灞柳。汉人送客至此桥,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到唐朝时,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好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
加上隋、唐时期,文人雅士兴诗作赋,描绘灞桥折柳赠别那种离别愁绪和深情厚谊。隋朝的《送别》诗写道:“杨柳青青着地重,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一直以来,灞桥被人们改称为“情尽桥”、“断肠桥”、”销魂桥”之名流传着。为文人骚客所乐道的“灞桥风雪”从此成了西安的胜景之一。“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句就是其真实写照。
一座古桥的出现,引起人们诸多的反思,隋唐灞桥充分展现了古人们高超的建筑技艺,更同时具有建筑、桥梁、工程、地质、水务、考古及文物保护等多种历史价值。历经了风雨的沧桑,徒留有残墩作证,向人们无言地叙说一段久远的历史……
(中国著名古桥系列完)
(本文摘编自正见网)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