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济桥座落在广东省潮州市东部,横跨于滚滚韩江之上,东傍笔架山,南眺凤凰洲,西临东门闹市,北仰金山,直对广济门,故名。另因有韩湘子书“洪水止此”的石碑立于桥畔的传说,又俗称”湘子桥”。该桥以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同时是世界上第一座启闭式桥梁。
桥全长517.95米,分为东、中、西三段。西段始建于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潮州太守曾汪,以架舟为梁,置大船86只,用以连接东西两岸,拴以大绳,成为一座浮桥。名曰“康济桥”。这便是最早的广济桥雏型。
康济桥历经3年,于淳熙元年时毁于洪水。继任的太守常重修筑之,将浮舟增加至106只,十分壮观。桥成后尚有余资,遂建“杰阁”于西岸,就成为西岸的第一个桥墩。由于此桥墩的创建,开启了自两岸向江心筑墩架梁的工程。
西岸桥墩的兴建,自淳熙元年至绍定二年,历时54年,其间由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孙叔谨等诸位太守,相继完成10座桥墩。因丁允元筑墩最多,为纪其功绩,西岸为此而称“丁侯桥”。
东段建于宋绍熙五年(公元1195年),太守沈宗禹为始,经陈宏规、林会等太守的筑建,直至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共筑成13座桥墩,历经16年完工。遂命桥名为“济川桥”。
据记载,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太守林光世“造新舟二十四,铁缆七十丈,从旁翼而贯之。”至此,整个广济桥的全格局才完全定下。
此后,该桥时毁时修,又经历了二百多年风雨,直至明代中叶,才开始辉煌灿烂的时期。
据史料记载,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桥又被洪水冲毁。于是,叠石重修,凡墩颓者补之,石梁中断者易之。所以又增建 5 个桥墩。完工后,“西岸为十墩九洞,计长49丈5尺;东岸为十三墩十三洞,计长86丈。中空工17丈,造舟二十有四为浮桥。” 更名为“广济桥”。
广济桥是“全粤东境,闽、粤、豫、章,经深接壤”的枢纽所在。桥成后,原来桥面上立“亭屋”126间为市场,酒肆茶亭,问卦占卜,摩肩擦踵,车水马龙,各色迎风招展的旗旛,十分热闹。因此。很快便成为交通、贸易的中心。又在桥墩上修筑“广济桥廿四楼”,俨然成一条街市,使广济桥的繁华美丽远近驰名。故有“一里长桥一里市”的美称。
明正德六年 (公元1506年)又增建 1个桥墩,合24墩。
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广济桥遭遇台风损坏,又增筑一墩一楼,而减去浮舟6只,成为桥墩24座,其中,东段13座,西段11座。遂成“十八梭船廿十四洲”的格局。
梁舟结合,是广济桥的一大特色。其东、西段是联芳济美的梁桥,中间是浮桥。这真是一绝妙的建筑设计。每日定时解开浮船,木筏等船只便可由中间通行。中间一段宽约百米,因水流湍急,未能架桥,只用小舟摆渡。
从结构上说,启闭式桥梁的启闭作用,主要在于通航、排洪。同时还有关卡的作用,由东西岸知府分管桥务,东岸属运放引盐,西岸属潮州府稽查关税。可说是一举数得。
桥两边以花岗石砌成的石墩固定,桥墩、桥梁均以花岗石块卯榫垒筑。桥墩长度由11~22米,宽度为 6~13米不等。桥墩总长度 207米,约占全桥长度的百分之四十。桥面亦以大小两种石板铺架,小石板长12米,宽0.8米,厚1米,大石板长 18米,宽 1米,厚1.2米。
广济桥草创阶段,便筑有亭阁,桥墩上有廿四对形式各异的亭台楼阁,明宣德年间,知府王源除了在500多米长的桥上,建造百二十六间“亭屋”之外,还在各个桥墩上修筑楼台,并分别名之,桥楼的设计至此乃造其极。规模之大,形式之多,装饰之美,确实是罕见。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 又以生铁铸二牛,置于两端石桥墩上,桥头有“镇桥御水”字样。历经400多年风雨后,桥上的亭台楼阁已不复在,2只铁牛亦只剩下1只。铁牛1980年重铸,于1982年已复原。
历经八百多年风雨沧桑的广济桥,此间,广济桥屡遭洪水、台风、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又遭战乱的摧残,有史可考的就有数十次。广济桥虽已失去往日华丽风姿,但至今风骨犹存。
广济桥的奇特结构,形式殊异,华彩夺目,集石梁桥、拱桥和浮桥于一体,不但是中国桥梁史上的特例,别具一格,更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同时,此独特的建筑,亦为世界首座的启闭式桥梁开创先锋。
(本文转载自正见网)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