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河舟溯慧溪湾,雅爱秦园林壑间。月镜光含窗潋潋,云伸声落涧潺潺。”清乾隆皇帝游无锡名园寄畅园后,写下了这首诗。寄畅园又名秦园,位于惠山寺北侧,惠山东麓惠山横街,属山麓别墅园林,以其山水之胜,且深得借景之妙,是江南著名的园林之一。
秦氏家园 几度兴废
寄畅园在元代时为僧舍,名“沤寓”,明代秦金选中惠山寺北侧南隐、沤寓两所僧舍,扩建为一座私家园林,当时命名为“凤谷行窝”。秦金是宋代秦观的后代,曾做过户、礼、兵、工部尚书,他建这座环境清幽的园林是为了有个怡性养老的地方,可以和相投之人品茗烹茶,吟诗作赋。当时,这里十分幽静,只有山色、古松、清泉、芳草,一派自然野趣。
秦金去世后,“凤谷行窝”转手为他的族侄秦瀚及其子秦梁所有,他们对此园进行地进一步修葺,并改名为“凤谷山庄”。后来,在万历年间,“凤谷山庄”归秦梁的族侄、当时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湖广巡抚秦燿所有。由于他仕途不顺,罢官回家,寄情山水,花了数年时间,将“凤谷山庄”进行重新设计改造,构园景二十,每景题诗一首,取王羲之《答许椽》诗中:“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之意,将此园改名为“寄畅园”。
清康熙、乾隆时代是寄畅园的鼎盛时期,秦耀曾孙请当时造园名家张钦掇山理水,疏泉立石,并疏引名泉之水,让其弯弯曲曲流入园中,且园内精心叠石,使得人在园中,宛若置身万山丛中,园中流水仿佛风雨之声,别有一番情趣,寄畅园也声名大振。
康熙、乾隆几下江南,每次必到寄畅园游览,康熙皇帝还为寄畅园题写了“山色溪光”和“松风水月”。乾隆也就此园写下多首诗文,还把寄畅园的结构绘图带到京城,命人在在清漪园(即今颐和园)内专门仿寄畅园建造惠山园(即今谐趣园)。清朝同治年间,寄畅园被毁。光绪时,秦氏子孙再次筹资重建。
借景山水 融于自然
寄畅园面积不大,不足十五亩,但因为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以山池为中心,凭借自然山水形胜,借景之法,园中西、北假山好似惠山东麓山势的余脉,东面建有亭台水榭,曲折长廊,交相呼应。园内假山起伏,主次分明,中部以土为主,地势较高,两侧以石为主,相对较矮,其间种植树木花草,衬托山势。
园中流水纵深南北,鹤步滩位于池岸中部,有古树两株,而鱼槛亭将水面划分两部分,造成断续之感,同时引导惠山泉水入园,水流婉转跌拓,水声悦耳,在假山之中,如空谷回音,好似如八音齐奏,故名八音澜。整个山水布局使得全园以惠山为背景,借助远处锡山龙光塔,与自然融为一体。远观隐约间好像一片崇山密林,置身其中,又仿佛面对深山大泽,是一座构思精巧的山麓园林。
园中诸景 独具特色
从惠山寺日月池畔进入寄畅园的第一个建筑是“凤谷行窝”,两侧抱柱各有一联:“杂树垂荫,云淡烟轻;风泽清畅,气爽节和。”,乃翁同和旧句。向东可见锡山高耸的龙光塔,西面则是惠山掩映在月光之中,故名“侵云、碍月”。内部有小池、湖石和回廊。
寄畅园的中心为锦汇漪,以景色锦绣绚丽得名。一泓池水位于中心,池边树木花草、建筑亭台楼榭,远处山影、塔影,近处亭影、榭影、树影、花影,以及天上的飞鸟身影,尽皆影射至水中。以王维“岩岫盘郁,云水飞动”得名的郁盘为一六角小亭,亭中设有一青石园台,配以四个石鼓墩,传为秦氏之遗物。民间对此亭名字来源有另一种传说,一次乾隆下江南,来寄畅园游历,曾与惠山寺僧人在此台下棋,被僧人杀得无计可施,虽然最后僧人让棋,乾隆胜出,但心中依然不乐,故将此亭称为“郁盘”。
此外,园中还有美人石、知鱼槛、砖雕门楼、七星桥、八音涧、含贞斋和秉礼堂等诸景,皆具有独自的特色。
结语
寄畅园虽小,但其以巧妙的借景,高超的叠石,引名泉之水入园,精心梳理,纳惠、锡两山风光造景,与自然浑然结合,显得古朴、幽静、清旷、疏朗,在江南园林中别具一格,成为一代名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