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6月21日讯】在乡下油田草原住着,每天看到的是石油工人和来往的油罐车,听到的和看到的都是有关石油的事情,时间久了也知道石油开采大概是怎么回事了,喜欢事件联想然后到处去找出证据来证明联想是否正确是本人早年做记者时的职业病,现在本人联想、研究石油的结果感觉采石油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其实开采石油是很费劲的事,地下是有很多石油,沉积在地壳上层,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没有,要经过勘探和分析地下的储存量,值得开采的才会钻井开采,也不是勘探到了就能出油的,可能钻洞挖井以后发现是干井,闹一个白折腾。采石油是很昂贵的,钻5个井如果只有一个井有油,其他四个空井的费用可是要算进有油的那口井的成本里去的。
在一个新的油田被发现时,不是很快就能开采出大量石油的,要经过一个很复杂的、花费很高的费用和很多时间进行工程建设后才开始钻井采油。每一个油田不把地下的石油全部吸干石油商是不舍得离开的,因为租地和架设在那里的采油炼油设备、建筑公路铁路以及人力是非常非常昂贵的。因此,石油家们又花大力气进行科技研究来挖掘怎样把地下的石油抽净抽干。
石油有气态、液态和沥青质的固态,沉积在地壳上层的岩石空隙中,空隙的大小不同开采时的难易程度就不同,如果没有外部压力空隙中的石油很难溢出来。每个油田有许多油井,都需要进行三次不同的方式将石油抽采出来。
第一次是地层本身的压力使石油自己往上涌,外部再设压力泵给地层施加压力采油,这样可以采到30%。 第二次采油是因为石油采出一些以后,地层的压力不够了,抽油管够不着了,就从油井的另一端往地下大量注水和灌气来驱使石油流动到地面,这样可以抽取10-20%的石油。 第三次采油是因为剩余在岩石空间的石油由于黏稠粘固在岩石缝里很难弄出来(没准那是稳固岩石板块的凝固剂也不一定)。人还是花大力研制了生化细菌注入法进行第三次强采油。
生化细菌采油法是多次往油井里注入生化细菌和细菌培养液,然后关闭油井让细菌在油层中快速发酵,让大量的微生物在岩石表面生长繁殖,使细菌的代谢物与石油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将附在地壳岩壁浓稠的石油改变性质然后流动出来。直到石油在这块土地中被吸空为止。
这些可以同石油为舞共存的生化细菌有100多种,首先要经过基因改造,它们在无氧下可以发孝繁殖,也可以在地面有氧下大量繁殖, 培植这些细菌的专家说这些细菌对人类不会造成危害,但是分析报告说“这些细菌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鱼类和水体要给予特别注意。还应特别注意对地表水、土壤、大气和饮用水的污染”。
于是乎我又开始遐想:这些以吃石油为生的生化细菌会随着石油抽采上来,在有氧条件下也可以存活繁殖,没准在有适合它们生活条件的地方就活下来,石油养大的细菌带着石油的成分与大气中的什么成分进行物理和化学作用会变种,变异,繁衍。。。。(算了,别想了!现代病都不知怎么得的了,据说石油对环境的污染超过了过去人类5000年污染的总和。)
总之,因为石油开采的过程是非常昂贵的,人会想办法吸干每一口油井,直到地壳上层与地面架空、直到地壳板块之间的缝隙中没有粘固剂为止。这些个过程是一次比一次的更折腾地球的过程,说起来要是大地不塌陷、地不震那才怪了呢。 石油和地震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有关地震报告中说:过量的石油开采,造成含油区地下空间越来越大,如含油区处于地震带,那么石油开采会引起地震带更为活跃,甚至可以造成地震带的迁移,同样的震级,开采后的含油区地震时所产生的破坏力要大得多。
话说开采石油无比昂贵,从勘探,到采油的中间有个基础建设过程,需要大量的设备,比如: 柴油机、 防井喷设备、牢固井、井架底座、泥浆泵、 石油钻机及部件,酸化 、通井机、修井机、压裂设备等。 采油的时候需要建采油采气井口, 抽油泵、 抽油机等,这可都巨大的设备啊。
因为石油是个很娇气的东西,很容易氧化变质,因此储运储藏就是很重要的问题,储油罐和输油管道是非常讲究的,不同的油用不同的罐储藏运输,不能混用。接下来分离炼油也是巨大的费用。还有租用土地、人工、科研等等,依赖石油过日子的费用确实是天大的经济数字。
在一篇石油报告中提到,由于地下石油的开采是非常困难和昂贵的,到一定时间石油开采就不值得开采了,因为开采石油的全部经费和出售石油的利润之比会成反向比例了。所以每个国家都会出现开采石油的巅峰期,石油科学家推论全世界石油巅峰会在2004-2015年出现,接着石油的产量就会全面急速下降,直到石油不值得开采了。
另外,地下石油储藏量有分析家分析,由于产油国出于某种因素虚报储藏量来吸引外来资金获得银行贷款,各国公布的地下石油储藏量不一定合乎事实,分析可能近一半都是谎报。
那么开发其他能源能否接济现代大量吞食能源的人类呢?他们科学家也论证了这个事,说:如果全面发展其他能源,比如水力、风力、太阳能和生化能源,也只能维持现代工业的四分之一。
恐怖!这样看来,咱这辈子就会赶上世界能源用尽的那一天呦?……咱们人类怎么这么快就走到这一步了呢 ?……
【伊罗逊摄影】专栏小组出版于2008-06-20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