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前﹚
二、 “叫果子”
属于摹拟声音的技艺可以“叫果子”为例,“叫果子”就是摹拟街头做小买卖的么暍,但是增加了音乐性,并且适当的加以美化,与后世相声的“摹拟市声”如出一辙。如传统相声《改行》中的一段,即因表演者逼真、酷似的演出,常常引起热烈的掌声︰
“……甲︰还得会吆喝,北京卖菜的么喝好听,十几样菜一口气的么喝出来︰‘﹙学叫卖声﹚香菜辣蓁椒哇,沟葱嫩芹菜啊,扁豆茄子黄瓜架冬瓜买大海茄,买萝卜,红萝卜卞萝卜嫩芽的香椿啊,蒜来好韭菜。
乙︰嗬!这一大套。…’”
相声的“学”有所谓“像不像,三分样”,意思是虽然不可能全像,但逢关键之处,必须像“学相声”、“叫果子”那样,像真的,像活的。在这方面,从宋代百戏到今日相声,仍然是一脉相传的。那么,究竟要像到什么程度呢?在《东京梦华录》卷九<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里记载︰“乐未作,集英殿山楼上教坊乐人效禽鸣,内外肃然,止闻半空和鸣,若鸾凤翔集。”
这里说得很清楚,这些教坊乐人﹙此处专指其中表演那“百禽鸣”的口技艺人﹚在寿宴上表演鸟叫的技巧,已经到了能让真正的禽鸟半空和鸣,完全以假乱真的境界。相声中的“学”也是这样要求的。
三、 “乔像生”
宋、金时期,一些有关百戏的名词常常带有“乔”字,具体涵义却不一样。“乔像生”、“乔像扑”、“乔影戏”、“乔打诨”等属于技艺名称;“乔合生”、“乔捉蛇”等属于曲牌名称;“刘乔”、“周乔”、“沈小乔”、“菜市乔”等,则属于表演“乔”类百戏的艺人名称。
与相声的“学”相关的“乔像生”,是从“学像生”发展来的;就是以“发乔”的方式来表演摹拟技艺。那么,“乔”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一是模仿,二是虚拟,三是滑稽。而滑稽才是真正“乔”的核心,所谓的“发乔”就是假装愚谬、装呆卖傻,或做出滑稽可笑的动作,好供演出对手嘲弄打击与调侃。
近代相声说学逗唱内容中的“学”,可以说就是“发乔”的艺术;一方面,以“像生”为基础,学起来必须像真的、活的;另一方面,又常常采取“发乔”的方式抓“哏”取笑,组织“包袱”。例如传统相声《拉洋片》的<垫话>,前面部分有正经八百的学吆喝,像“学像生”那样,必需是像真的、活的,以唯妙唯肖取胜;后面则是“发乔”,以拐弯的方式抓哏取笑︰
“………
乙︰只张口不成,你非得吆喝出两个字来!
甲︰好吧,你听着‘买硬面…’
乙︰‘饽饽!’
甲︰‘新出笼的…’
乙︰‘包子!’
甲︰‘磨……’
乙︰‘剪刀!’
(…中略)
甲︰你还真不错,全猜着了。
乙︰什么话呢!
甲︰我要吆喝几个你一定猜不着。
乙︰没那事!
甲︰你不信我们也试试看。
乙︰好,咱们试试,你再吆喝吧!
甲︰好,我吆喝‘大小……’
乙︰‘金鱼来哟!’
甲︰‘洋灯罩儿来!’
乙︰怎么着拐弯啦?
(…中略)
甲︰‘收拾……’
乙︰‘桌椅板凳!’
甲︰‘洋铁壶咧!’
乙︰我说你怎么又拐弯儿啦?
甲︰‘粥咧……’
乙︰‘豆汁粥咧、大米粥咧、江米粥咧、小米粥咧、枣儿粥咧、八宝粥咧、莲子粥咧、玉米粥咧、高梁米粥咧…’我全说了,看你还往哪儿跑?
甲︰‘腊八粥咧!’”
最后乙说了一大堆粥的名称,以为再无遗漏,甲却突然冒出“腊八粥”抖响“包袱”,也属于典型的“发乔”手法。
﹙待续﹚(//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