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千五百多年前,位于印度恒河下游南岸,有一个被称为摩揭陀的大国。
释迦牟尼佛晚年时,摩揭陀国的国王,名字叫作阿阇世。这时的摩揭陀国正与北方邻族的跋耆人交恶,阿阇世王常常对他的幕僚表示,跋耆国仗其人口众多,国势日强,对我越来越不顺从,威胁愈来愈大,我应当找个机会,把他们彻底消灭掉。
释迦牟尼佛在他涅槃圆寂的前一年,曾来到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地区度化众生,此时的释迦牟尼佛就住在王舍城城郊的灵鹫山中。
阿阇世王听说释迦牟尼佛住在不远的灵鹫山中,便派遣他的亲信,一位名叫禹舍的大臣,就攻打跋耆国的事,去征询佛陀的意见,因为阿阇世王知道,释迦牟尼佛是不会妄语的,他是说话实实在在的圣者,一定会据实以告。
大臣禹舍于是领命来见佛,他备了最好的车,以及五百位随从,隆重的乘车来到了灵鹫山。待车行至路的尽头,大臣禹舍下车恭敬的步行至释迦牟尼佛的休息处,在虔诚的礼拜之后。大臣禹舍便先代阿阇世王向释迦牟尼佛请安问候,然后便说明了来意。
释迦牟尼佛因而告诉大臣禹舍说:“过去,我曾经到过跋耆国游化,为他们说过“七不衰法”,如果跋耆人信受奉行了“七不衰法”,那么跋耆人一定会胜”。
于是,释迦牟尼佛回头问执扇随侍在后的尊者阿难,在一问一答中,尊者阿难一一证实了跋耆人实践了下列七种不衰法:
一、经常聚集开会。
二、在会议中上下一心的共同处理大众事务。
三、遵循既有的制度,不轻易更改。
四、不侵犯妇女。
五、尊崇照顾老人,借重耆老的经验。
六、勤于维护既有的寺庙。
七、都能拥护供养阿罗汉圣者。
因此,释迦牟尼佛告诉大臣禹舍说,能经常集会的,必兴不衰;能团结议事的,必兴不衰;能坚持制度的,必兴不衰;能有不侵犯妇女风气的,必兴不衰;能借重耆老经验的,必兴不衰;能重视宗教信仰的,必兴不衰;能护持阿罗汉圣者的,必兴不衰。
听了释迦牟尼佛的话后,大臣禹舍感叹了一番后,恭敬的辞别了释迦牟尼佛后,就回去禀报阿阇世王去了。
从中可见:释迦牟尼佛给人讲的“七不衰法”,实际上是一种治国之道,然而释迦牟尼佛并绝不是像一些人想的那样是在干涉政治,佛法修炼者是绝不会“搞政治”的;只是因为佛法是从高层空间到低层空间贯穿的,对不同空间的生命都能起到一种指导的作用,那么人间的人伦关系、道德规范、各种礼仪与礼节、文化修养、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做人的标准,乃至于正确的治国之道等等其实也都是佛法在人间的一种体现。
其实不光释迦牟尼佛讲过治国的“七不衰法”,中国的道家大圣人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讲过治国之道,例如在经国治民上,老子主张君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君主所需奉行的仅是“上德无为而无不为”(38章),推崇道德,不人为的强做什么,反而能把该做的都做好;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7章)。
《道德经》是一本讲道家修炼的书,但道家的法其实和佛法一样,也是从上到下贯穿的,所以常人可以从《道德经》中看到如何做人,如何治国安邦等人这一层的法,道家修炼人却能够从中悟道修炼的法理,修到超越世俗的境界中去。所以《道德经》绝不是老子为了政治而写的,修炼人也绝不会执迷于世间的权力与政治的。
其实有了正确的治国之道,那么也就必然会有不正确的治国之道,这也是因为宇宙之中有一个“相生相克”的法理所决定的。佛法修炼者明白了宇宙的真理,其心已不在世间,人间那肮脏的政治,谁上台,谁当政,岂又能令修炼者动心呢?一个佛法修炼者是绝不会关心政治的,绝不会干涉国事的。
但不参与政治,不干涉国事,绝不等于看着广大的人民群众,被统治者用不正确的治国之道拖入抵触佛法,毁谤佛法的罪恶深渊之中,而坐视不管。如果一个得了法的人,对众生被邪恶带入地狱深渊之中毁灭掉都不管,无动于衷,那就不是不干涉政治了,而是失去了作为一个修炼人最基本的资格。
(资料来源:《长阿含第二游行经》、《增壹阿含第四○品第二经》)
转载 正见文章://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8/5/12/52813.html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