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最后两卦既济、未济,是用渡河来表示事情能做成或不能做成;既济是做成、未济是做不成。渡河的意象,清晰明白,关键在有没有船,有船自然得渡,没船就没法渡。
在台湾有一出南管戏“桃花搭渡”,充满趣味,观众喜闻乐见,看后还能领悟与人协调的重要–大河横阻,没有人配合来载渡,怎么到对岸?“桃花搭渡”是丑与旦的戏:小丫头桃花急着过河送信,却遇到一个打瞌睡的渡伯(渡船伯),叫也叫不醒,她只好用石投江溅醒渡伯。渡伯被搅扰好梦自是不依,好不容易桃花道歉没事,讲定价钱,桃花才发现刚才匆忙赶路,中途竟将钱包遗失。她没时间回去找,就先请渡伯载她过去——。
看似简单的渡河,常常状况百出。这些外在拂逆的条件,因为当事人有心想去做好,形势往往跟着转变;人事物得以圆容,拂逆、焦虑尽去,终能悠哉过河。南管戏用脚鼓做指挥,随着脚在鼓面的移动,发出汩汩的水声,特别适合行船的配乐,一老一少唱着歌,船桨划过江面而去。
京剧《秋江》,演的也是类似的戏,角色也是一丑一旦。这出戏其实来自川剧,上世纪50年代,川剧演员周企何、陈书航演川剧《秋江》十分轰动,叶盛章(武丑,本出戏里饰演老艄公)与黄玉华(旦,饰演陈妙常)移植川剧成为京剧。虽然改成京剧,剧中老艄公依旧用四川话念白(京剧中讲方言的并不少见,如《打瓜园》武丑就讲山西话),船遇险滩气氛特别紧急,也依然是用用川锣的特殊锣音来表现。
不管怎么样,这出戏就是很有看头。据说叶盛章与黄玉华排演《秋江》时,为练习匀步和蹉步等技巧磨坏了好几双鞋,为的是能因娴熟的功夫表现行船身段的优美。
《秋江》的剧情是陈妙常急于追舟,想追上之前已乘舟离去的潘必正,偏偏遇着一位看似慢郎中的老艄公。老翁、少女两个不同个性、不同心情、不同境界的人,在江边相遇,要共同完成追舟这件事情。年轻的妙常急于达成目地,年老的艄公问东问西,尽讲着些不关紧要的话,一点都不急着开船。
老艄公问明陈妙常所说的潘必正的形像,知道他坐的是二娃子的船,老艄公十分安心,在行船人中,二娃子的技术显然不及老艄公。老艄公知道江里虚实,哪里该快、哪里该慢,摸的一清二楚,年轻的行船人懵懵懂懂,缺少老艄公的经验老到。所以老艄公好整以暇,开玩笑松弛陈妙常的紧张神经。
同一艘船上的两人能够平静、放松相处,即使遇上波涛,凭着好默契也容易通过。然而如何在剧情进行中达到协调一致,剧中所安排的对白、动作,颇足玩味,成语说“同舟共济”,其实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人们要真能相互信任才能做到同舟共济。舞台上没有江、没有船,但两人似乎形成一体,随波高低,身段动人的摇曳,像风吹柳摆般的自然而然,边式美观,看的观众目不转睛。
《秋江》这出戏在1978年的时候,由叶盛章的徒弟张春华带到美国各大城市巡演,美国的电视还曾经加以转播,看到的人很多,美国观众都看的十分高兴。特别在美国的华人,身处异邦,突然看到这熟悉的身影,唤起身体的记忆,认识到东方人“身韵”的美妙,这是在西方人身上看不到的,中华传统文化特殊深刻的表现,牵绕着人心。
只是这类反映“身韵”之美的表演越来越少,中国共产党有意压抑传统文化,大量掺入对立斗争的内涵,偷梁换柱,凶狠的表情与动作取代自然柔和的韵味。在民主社会,大家都看不惯那种宣传专断压人的党文化。
直到这两年“神韵艺术团”出现,巡演全世界,世人从新经验到中国古典舞的身韵之美。神韵艺术团发扬光大传统中国文化多样丰富的“舞”艺,在世界各大城市演出时,观众争睹,一票难求。真正的艺术,总能把人心从谷底提升上来,让人与人之间更容易相处,也让世人充满希望共创更美好的未来。@*
<--ads-->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