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师提携︰
张寿臣虽已出了师,老师却还在关怀、惦念着;有一天,张寿臣在护国寺“撂地”说单口相声,观众很少,焦德海和裕德隆也站那里听,一段说完打钱,观众一哄而散。张寿臣发现老师目睹这样的惨状,难过的低下了头。
焦德海凑下前来,乐呵呵的说︰“别泄气,你的单口说的不错。”说着,转过身来对观众说︰“他是我的徒弟,初学乍练,谢谢各位捧场,您捧徒弟我沾光,没别的,我和这位裕师弟给您说两段,帮帮场子。”
观众都认识焦德海,一下子围了个水泄不通,裕德隆先说了段《杨林镖》,又跟焦合说了《拾聋》。焦又给张捧了段《大保镳》。说完以后,铜子像雪片似的飞进场里,比张自己演三天挣的还多。焦说︰“今儿挣的都归你吧!你争气要强,我支持。”
然后坐在板凳上传艺︰
“寿臣,单口比对口难,一上场就得抓住观众,不能让他们散神。你要坚定信心,上场就是先生,听众就是学生。得像磁石那样,把他们牢牢吸住。”
“别忧头,不怕说的多,就怕没得说。肚里要宽绰,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各种知识要丰富,为人处世的道理要了解。”
“平时趸进,场上卖出,得让观众听着过瘾哪!”
*充实精进︰
张寿臣牢记老师的教诲,平时留心各样事物,挤时间多学知识。当时,宣武门外南下洼子大川路有座“越中先贤祠”,常有名人在那里讲学。每逢路过,他都进去听讲,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关多福讲的《豫让论》、蔡友梅讲的《京华故事》。他也订了《时事白话报》每日阅读,还向邻居借来《三国演义》、《水浒》等文学名著,如饥似渴的阅读着、琢磨着。
读书看报,寻师访友,也给他带来生活的乐趣。他交朋友,范围很广,从卸任官吏、解职军官、医生、画家、书法家、手工业者、商人、书场职工…无所不包,跟谁都谈得来。张寿臣从他们身上了解了时代精神、民众心声,也搜集到大量具体生动的素材,可供即兴创作、随时表演。也就是如此好学的态度,奠定了张寿臣未来成功的基础。
*为人师道︰
在张寿臣自己当了徒弟们的老师后,他打算摒弃过去相声界拜师的陈规陋习,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徒弟。但又考虑到︰“本来我不想搞拜师的礼俗,把我的本事怎么趸就怎么卖,算啦!可又怕这孩子出师以后在外头吃不开。反正我不指望着他发财,至于日后有没有孝心,全在他啦!”
例如他的徒弟于世德正式拜他为师的时候只有十三岁,学徒期间,跟张家吃一样的饭,杂活也很轻。师娘从来没有让他抱过孩子。张寿臣回忆当年自己拜师之难和所受之苦,感慨的说︰“徒弟也是个孩子,不应该让大孩子哄小孩子。万一摔了,我们能责备他吗!”
张寿臣教导徒弟兢兢业业,不厌其烦,为徒弟的茁壮成长费尽了心血。他常常对徒弟说︰“不要以为我什么段子都说得好,《柳罐上任》我就比不上李少卿,不服不行啊,得知道自己是吃几碗干饭的,艺无止境啊!”
张寿臣正式收的弟子有常宝堃、刘宝瑞、戴少甫、朱相臣、于世德…等二十三人。
﹙待续﹚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