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们认为有阳光的地方才有生气,万物因阳光而生生不息。但如果阳光太多,可不一定是好。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Sahara Desert)是全球阳光最多的地方,却人烟稀少,每一平方公里不到一个人居住。
撒哈拉沙漠东部阳光最多,年平均日照时间长达4300小时,也就是平均每一天有11小时45分钟可以见到耀眼夺目的大太阳。若以年雨量来看,撒哈拉沙漠仅次于南极洲,是第二大沙漠;若以日晒时间而言,撒哈拉沙漠稳居龙头宝座。
老实讲,这里实在不适合人居住,也难怪面积超过900万平方公里,相当美国国土,却只有约250万人居住。因为没有植被覆盖,白画太阳直射,地面气温直线上升,夏天白日平均是35℃上下,白天曾经高达58℃,而晚上是7~12℃,冬天曾出现-0.6℃。日夜温差20℃在这里不足为奇。
降雨量是另一个不适合人居住的因素。撒哈拉沙漠有连续多年无雨的记录,偶尔有降雨,却是暴风性阵雨,来去匆匆,不仅难以解决旱况,且容易水土流失。还有更糟的是,东北风吹起的沙尘,仿佛风力强大的龙卷风,沙暴所向披靡。
“撒哈拉”一词是从当地游牧民族图阿雷格人的语言引入的,原意是“广阔的不毛之地”,后来延伸为大荒漠。撒哈拉沙漠水源贫乏,植物稀少,地势平缓,平均海拔高度约300米左右,中部有三大高原和海拔3415米的最高峰库西山。
高原上布满了在过去潮湿气候时期流水形成的干河谷。高原的外围是大片的岩漠和砾漠,再向外是沙海,沙漠里点缀着寥若晨星的绿洲。其余的地方则是裸露的砾石平原、岩石高原、山地和盐滩。
撒哈拉沙漠广阔,西临大西洋,东濒红海,北起阿特拉斯山麓和地中海,25%的沙漠被沙土和沙丘覆盖。它南北长800到1200英哩,而东西宽至少3000英哩(4800公里),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几乎占整个非洲大陆的三分之一。遍及数个国家,包括阿尔及利亚(Algeria)、查德(Chad)、埃及(Egypt)、利比亚(Libya)、马利(Mali)、毛利坦尼亚(Mauritania)、摩洛哥(Morocco)、尼日(Niger)、苏丹(Sudan)和突尼西亚(Tunisia)。浩瀚的撒哈拉大沙漠强烈的沙暴、令人窒息的高温和恶劣的气候条件常常使人“谈虎色变”,分析它的天然条件,按理应该是没有人想住在撒哈拉沙漠,可是为何近年来人口似乎增加了一些?
原来,在二十世纪后期,发现原来撒哈拉沙漠蕴藏丰富矿产,石油、天然气、铀、铁、锰、磷酸盐通通都有。矿产开采改变了一些国家的经济面貌,比如利比亚、阿尔及利亚成为石油出产国;尼日成为著名的产铀国;摩洛哥盛产磷酸盐。于是沙漠中出现了公路线、航空线和新居民的居住点。
埃及也不遑多让,利用撒哈拉沙漠成为观光产业卖点。旅游业推出套装行程,包括到沙漠露营,在无云的夜空下欣赏点点繁星、璀璨银河;黄昏时骑骆驼观赏大漠落日风光;到软丘上滑沙享受快感;观察沙漠及绿洲生态;在沙漠中打高尔夫球;到绿洲泡澡……。来撒哈拉沙漠会成为生命中一段奇特的探险,旅游不再只是纯观光。
看到这里,不毛之地撒哈拉沙漠,虽然太阳很大很热,是不是也觉得它有一点点可爱之处!
撒哈拉沙漠壁画之谜
近三四万年以来,撒哈拉地区的气候经历了几次明显的干燥期和湿润期的交替变化。古代的撒哈拉并非黄沙一片,而是一片富庶的土地,河流纵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植物茂盛,百花争艳,飞禽走兽出没其间。当时居民以放牧业为生的生活形态,可以从保留在洞穴中的绘画和雕刻中得知。
撒哈拉沙漠上有许多远古时代的大型壁画,这些闻名于世的撒哈拉沙漠远古大型壁画大约有三万幅,位于撒哈拉沙漠北纬30度区,其中有一半左右在阿尔及利亚南部的恩阿杰尔高原。
1850年,德国探险家巴尔斯无意中发现撒哈拉沙漠岩壁中刻有鸵鸟、水牛以及各式各样的人物像。
1933年,法国骑兵队偶然在撒哈拉沙漠中部塔西利台、恩阿哲尔高原上发现了长达数公里的壁画群,全绘制在受水侵蚀而形成的岩阴上,五颜六色,雅致和谐,刻画出了远古人们生活的情景。
此后,欧美考古学家纷至沓来。1956年,亨利‧罗特率领法国探险队在撒哈拉沙漠发现了一万件壁画。第二年,他将总面积约11600平方英尺的壁画复制品及照片带回巴黎,一时成为轰动世界的奇闻。
栩栩如生的壁画,创作技艺非常卓越,可以与同时代的任何国家杰出的壁画艺术作品相媲美。在壁画中画面显示,舞蹈、狩猎、祭祀和宗教信仰是当时人们生活和风俗习惯的重要内容。
尤其令人不解的是,在恩阿哲尔高原丁塔塞里夫特曾发现一幅壁画,画中人都戴着奇特的头盔,其外形很像现代宇航员头盔。为什么头上要找个圆圆的头盔?这些画中人为什么穿着那么厚重笨拙的服饰?
科学家百思不解,只好把它称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不解之谜。 @*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