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纪念堂的围墙,最近新闻炒的沸沸扬扬的,印象中蓝瓦白墙,有各式各样不同的窗户,拍照片是个很美的地方,在日治时期的老地图里,中正纪念堂的旧址,是陆军步兵第一联队与山炮队之军事用地,也是台北市中心少见的大片广场。
高中毕业北上读书,有住在中正纪念堂附近,黄昏中来到纪念堂,在反攻抗俄的年代,总会觉得肃穆景仰,大一寒假没地方住,借住学弟的房间,早上起来跑步,持续没有几天就懒了,哈哈哈,这里也是电影“搭错车”过场时的跳舞场景,背景是夜色中屋宇,苏芮唱着主题曲“没有天,没有地,没有风也没有雨”,女主角是刘瑞琪主演的,台北居,常会穿过纪念堂走到台北车站,傍晚时分,音乐放着“欢乐中国节”,响彻整个广场,然后降完旗,宪兵班长带队离开,在野百合事件时,我也拿了一条红色头巾,去看学生们的抗议,后来到这里大部分就是看花灯了,夜色中的中正纪念堂,建筑物充满了美感,多年后有次参加协会的研习活动,绕了台北古城走一圈,中午时间就在这附近休息看鸽子的,鸽子远飏,也已经远离日本炮兵营的时代了。
中正纪念堂落成于1980年,建筑师是杨卓成,去年底病逝于洛杉矶,中正纪念堂和圆山饭店都是他的大作,听说原本规划有一长条水池的,因为要赶在蒋公逝世纪念日落成,所以舍弃规划长条的水池,是否如此我也不知道,“水能淡性是吾友,竹解虚心是我师”,若是中正纪念堂真有长条的水池,增加一点水意,是否就能充淡一些现在纷争呢?纪念堂的围墙如果拆了,是否会少了园林建筑的掩映,多了视野,少了隐密,也许也违了当初设计的初衷,不过现在已经是民主时代了,在这个空间中,大家都会接受最后的结果。
对于中正纪念堂本身,部分民众将之称为中正庙,他的山门巍峨耸立,蓝瓦白柱本身就很抢眼,山门是五间六柱有十一个屋顶,从山门看国家音乐厅和国家剧院的屋顶,可以当作是古建筑的入门教材,从头看起,国家剧院的是庑殿顶,是屋顶最高的等级,而音乐厅的屋顶是大的重檐歇山顶,圆山饭店也是这种情势,而纪念堂本身的八角顶,是复檐设计的,网站上写“复”音同“复”,表示着复兴中华及光复大陆,我觉得扯的满远的,上楼的阶梯,对照成蒋中正年龄的89阶,见证着一些年代历史事实,楼梯旁的御路,石头洁白雕刻成龙,可以慢慢的去体会古建筑的内涵,也可以绕行一圈看看中正纪念堂的围墙窗户,和林家花园的有什么不一样。
现今刚好是四月初,而多年前蒋介石也在这时逝世的,那天邻居们本来要去看电影的,娱乐活动也因而停演,第二天报纸都变成黑白色的,后来我们这种学生还有参加过奉厝大典,走很远的路在路边迎灵,政治人物当中我欣赏的是勤俭朴实的蒋经国,真正的有政治家风范,在风水上有没有要加长条的水池,也已经是历史了,而中正纪念堂重要的是见证历史的意义,就如总督府看过日治的潮流一样。
中正纪念堂的围墙不管怎么样,历史的长廊仍旧是存在,中正纪念堂的水池,有没有都没关系,“万里长城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历史永远就是历史。
[后记]山门巍峨耸立,是不是全台最大的山门,来日北上去中正纪念堂量量看。
(注一): 资料来源:晚报
杨卓成,1914年生西南联大中山大学建筑系毕业,代表作包括士林官邸,圆山饭店,国家音乐厅,国家剧院,中正纪念堂,慈湖蒋公陵寝等。
其他作品呈现多元化,如西洋古典式样的中兴新村中兴会堂(1959),现代建筑风格的台大体育馆(1962),以本土洗石子空心砖为材料表达回教意象的清真寺(1960),简化的西方近代风格的中央银行(1979,1984)。
——本文转载自虎茅庄的旅行 //www.wretch.cc/blog/tigergrass&article_id=7520930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