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追踪师
1980年代,还在读大学时,校园流传着一本《新世界之旅》影印本,却像是秘笈般在同学间传阅,喔,对不起,那时候我们也没有什么智慧财产权的观念。
记得传到我这里时,已不知转了第几手,只见纸张由于过度翻阅而斑驳,油墨粗糙污黑,却增加了这本书的神秘感,反而更想清楚知道,书里印第安巫士唐望教诲给作者卡罗斯‧卡斯塔尼达“抹去个人历史”、“成为一个猎人”、“把自己开放给力量”、“停顿世界”等等神秘观念。
那本书,就是1973年出版的《伊斯特兰之旅:唐望的课程》,其实,卡罗斯‧卡斯塔尼达和唐望的奇幻旅程,早在1960年代即已展开,远在环保运动、性灵觉醒甚至世人懂得荒野保育的重要以前,也直接呼应60年代的迷幻文化。
随后,跟随台湾翻译风气与世界接轨,这类书籍接踵而至,卡罗斯‧卡斯塔尼达九本唐望的故事书,在台湾都已出齐,新世纪丛书、台湾本土自然书籍风起云涌,蔚然成林,自然保育成为所有人都知道的“政治正确”,正如《圣境预言书》作者詹姆士‧雷菲德曾把1980年代称为“重返美国大西部”的年代,台湾读者也跟着闯进书籍与文字的大峡谷,熟知每个关于自然、心灵与神话觉醒的观念。然而,资讯丰富的同时,这一代读者已不再经历新奇,也逐渐失落被故事感动的能力。
于是,要重拾从阅读直通心灵的感动,已不能仅仅靠理念的传达与说教。邀请你读读这本汤姆‧布朗写于1980年代初期的《松林少年的追寻》,暂且忘记理念与行动,读一个真实的故事,仅从汤姆‧布朗与自然接触、追踪万物踪迹的记事体里,尝试拾回简单的感动。
这本书,其实是汤姆‧布朗的第二本著作,第一本《足迹》1978年出版后,汤姆‧布朗和他教授求生和追踪技术的学校造成轰动,这本书于是有那么点前传的意味,以散文的记事体,讲述18岁到结婚的几个片段。多年后,野人文化从这本书开始,连着出版三本《追踪师》系列,则有抚平岁月脉络、循着人生发展的心意。这一代的台湾读者便可幸运地,追踪着汤姆‧布朗的成长脚步,一步步接近自然之心。汤姆‧布朗就像他书中提到的小浣熊,为我们留下明显的迹印。不必再像我当年读巫士唐望的故事,只能跳着看,等待了整整20年后,才能拼凑起故事的全貌。
这一代的读者还可试着将不同年代、不同作者的作品,连成一个完整的人生历程。如1977年出版,佛瑞斯特‧卡特写的《少年小树之歌》是少年接触印第安心灵之歌,《松林少年的追寻》是青少年阶段,而唐望系列则处处呼应着一个青年的疑问与开解。这三本著作的灵魂导师皆是印第安人,分别是少年小树的查拉几族爷爷奶奶,汤姆‧布朗与阿帕契印第安族的潜近狼,与属于亚基族的唐望。其中《松林少年的追寻》中文版的问世最晚,但有了它的加入,却使得印第安心灵三部曲得以齐全,不再失落青少年——人生重要的黄金岁月与印第安智慧相互观照的见证。
读一本书,当然不能解决所有的困惑与问题,但我们或许需坦然承认,相较于失落荒野的都市人,汤姆‧布朗的青少年经历,就比多数人的一生还要丰富了。印第安祖父是他的导师,荒野是他投注一生的寄托,静听、感觉与敏锐观察,就可从万古恒存的旧世界里发现“新世界”。少年的汤姆‧布朗说,来吧,做自己的追踪师。◇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