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昭关》又名《禅宇寺》(又有做《阐宇寺》者,昔日依音而记,不确定为何字),是一出扎靠老生与青衣的对儿戏,演出伍子胥保护太子妃马昭仪逃难的故事。
戏共分三场,首尾二场都是卞庄领兵追杀的过场戏,中间这场是主戏:伍子胥牵着马、太子妃抱着婴儿,暂时躲避在禅宇寺里面,急迫的想个办法,看能否逃出这个劫难去。剧情非常简单,但却启发人甚深:当人身陷危机之中,特别是性命交关的时候,人是如何表现正义、坚持正义的?在庙宇的空间里,顿时脱离世尘的烦喧,让人宁静以对。
京剧经常拿庙宇做背景,然而在这出戏里,庙宇强烈象征高贵情操。马昭仪不以自己的身份,强制要部属伍子胥保护她,象一个心急慌乱的溺水人,胡乱抓着周围的人一起死。相反的,她愿为他人设想,她将儿子交给伍子胥带走,自己跳井而亡。
卞庄领兵追杀伍子胥,伍子胥不敌而走。(国光剧团演出《武昭关》)
置身庙宇的临场感,精神层面在无形中提升。但在实际舞台上,不过摆上小帐子、桌子,及蜡烛,就是净化人心的一座庙,不用费事真盖一座庙做布景。借着演员的说白、唱词即能交代出庙的空间;然后在演员的动作及走位中,观众也能清楚感受到庙宇方方正正的格局。庙宇这个重要的意像,仿佛庇护着伍子胥、马昭仪这两位倍受迫害、煎熬的人,伍子胥全家被楚平王杀害、马昭仪已经都生孩子了,公公楚平王竟要纳她做妾。不管多么悲惨的事、多么难以解决的问题,庙宇在这里包容着这些可怜的众生。台下的观众静默无声,兴起神圣、敬仰之感。
马昭仪(刘珈后饰演)骑马抱子,伍子胥(邹慈爱饰演)提枪,狼狈的逃避追兵。
我们来欣赏戏中的一段:
伍员—即伍子胥,唱 [二黄散板]:耳边厢又听得金鼓振,大胆的卞庄贼又显奇能。远望着松林内一寺院, 请国太下龙驹臣退贼兵!(二人进庙科,伍员将庙门关上科)
马昭仪唱[二黄倒板]:兵困阐宇…., 伍员接唱:马吼悲![原板]不由伍员心着急。在葵花井边栓战马,虎头金枪插丹墀;将身儿来至禅堂内,且听国太传旨意。
伍子胥(邹慈爱饰演)与马昭仪(刘珈后饰演)进入禅宇寺,暂时喘一口气。
丹墀是堂前的台地,也称天井。是由穿堂、两廊、大堂所围成的露天中庭。伍子胥先在丹墀安置马与摆置枪,然后到堂内与马昭仪答话。
戏剧为让观众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可以从现实的时间跳脱出来。如果照实际情况,那就该拼命逃跑,怎么还有闲情在庙里唱个半天。其实这是一种戏剧手法,暂时插进一个补充说明。
特别是京剧常以叙述代替抒情,角色叙述事情时就代表其内心在独白,而观众就如一个好朋友,立刻听明白事情的原委与角色的情绪状态。实不用再加头加尾、稀松乏味的演出象流水账一般的过场戏(后来所谓改良京剧者,把观众看的很幼稚,就老编这种过场戏给观众看),让人看的呵欠连连,还不如用唱词交代,既省事又有力量。观众陶醉在吟唱的文学语言里,玩味着那个情境。
马昭仪以一句“将军且退廊下等”–实际上伍子胥退去后台,独留马昭仪在台上,对着怀抱中的幼儿起唱,交代她个人的不幸遭遇:“[二黄慢板]恨只恨儿祖父纲常丧尽, 父纳了子的妻败坏人伦。 到如今母子们无方寄命,….”大段唱腔叙述事情的始末,以及对当前处境的徬徨。唱完之后,再以一句“回头再把将军请”,让伍子胥再上台来,继续暂被中断的演出。这时,观众对马昭仪的身世与个性已很熟悉,同情心油然而生(当然,观众也可以想成马昭仪想静一静,等整理好思绪,再请伍子胥过来商量)。
伍子胥(邹慈爱饰演)明告一匹马无法载两个人逃走,马昭仪(刘珈后饰演)决定舍命救子。
当伍子胥告诉她一匹马无法载着两个人逃走,马昭仪立刻下决定,她实践了“忍中有舍”,她非常勇敢的完成做为母亲舍命救子的悲壮义行。伍子胥讲话也许太直率,但他将幼儿裹在胸前,从众多的追兵里突围而去。
楚平王道德沦丧,造成莫大的灾难;而马昭仪在禅宇寺留下的事迹,永远让人怀念。@*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