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寿峰先生1938年出生于嘉义,小时由于家境贫穷,他的学历只读到小学毕业;然而,这些并没有对他造成他任何的影响,他反而更加坚毅的用苦学自修的方式来达成对艺术理想的追求,而后终于在很多方面的艺术创作上,包括水彩、胶彩、油画,甚至陶瓷绘画以及雕塑都有辉煌的成就;在1979年时因为连续3年获得全省美展的前3名,赢得水彩类“永久免审查”作家的资格,这是全省美展最高的荣誉;而在胶彩创作上的表现也非常的亮丽,他拥有“邀请展出作家资格”的最高荣誉;继而在1981年也荣获“中兴文艺奖”。
生于战乱、贫困的年代,却能孤独的秉持理想,凭借心中对乡土的热情,以及艺术创作的真诚,不断提升自我的境界,怀抱着奋斗不懈的精神,而致获得卓越独特的画坛声望,堪为后学楷模,尤其值得现代学子效法!
侯寿峰画作原住民系列《织布》 |
侯寿峰画作 |
从1980年,寿峰先生开始进入专业画家的创作生涯,经由他以主题性的进行规划研究,目前已经洋洋洒洒的完成了10个专题的创作。每一个专题皆有不同的内涵,同时精辟出独特创作,而且都深深的展现出宏扬本土文化的使命,同时更是他所强调的“以艺载道”绘画理念的丰硕成果,所以他在民国86年和87年连续两年荣获行政院原住民委员会颁赠┌文化传薪火┘和┌功在原住民┘两项奖座。之外,并获李登辉总统召见殊荣。
童年轶事
时代背景
侯寿峰生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年代,当时台湾是日本的殖民地,所以侯寿峰在小学六年教育之中,正遇上日本战败投降和台湾光复由国民政府接管的过渡期,使得他在六年间接受了三种语言教学。他在一、二年级读的是日文的字母,然而二年级时几乎都在躲空袭 — 教室、防空洞来回跑。三年级时处于日本政府战败撤退而国民政府尚未来台期间,接受的是以台语教汉文。四年级以后,才由原来学日文的台湾籍老师,把自己前一天学的国语注音符号,第二天现学现卖地教给学生。或许老师、学生都很认真的关系,在短短的二年半的时间里,侯寿峰就完成了国语学习课程,也为他打下日后在社会学习的良好基础。
爱画的萌芽诱因
国小五年级的时候,美术老师教导学生画半身人像画,侯寿峰的作品深得老师的赞赏,而被贴于公布栏供大家欣赏。这样的结果,一方面给了侯寿峰非常大的鼓励,另方面也建立了他绘画的自信心。
光复初期,在一切民生需求都缺乏的情况下,绘画用具当然称得上是奢侈品了。侯寿峰说,那个时候十来岁的他并不因为这样就却步了,甚至还自创了一套自得其乐绘画方法,首先他把笔用水沾湿,然后在色纸上面来回摩擦,直到沾上色彩之后,才在另一张纸上作画;他说,过程虽然有些“辛苦”,可是他却感到十分的快乐。
当年寿峰先生一家十口就靠着仅有的六釐地上种菜维生,而身为二哥的他,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就是到菜园浇水;有一次从住家走到菜园的半途,看到路边一座兵将小庙正在修建〈俗称‘南营’〉有一位画师正在小庙的墙壁上画图,他看着、看着,竟然把要到菜园浇水的事给忘得一干二净;一直看到天黑之后,才回到家,结果,少不了挨了父亲的一顿责骂;那时他暗自在心中想着,将来在小庙墙壁上作画的会是我,而不是他。从此,他就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到都市去学画。
历经艰难困苦— 只为圆梦
从十五岁当学徒开始,寿峰先生经过了三个阶段的艰苦学习历程:第一个阶段是使用水墨画技法涂绘在玻璃匾额上的彩绘;第二个阶段是绘制庙宇的图腾、彩绘;第三个阶段是画舞台布景。
寿峰先生说,他刚进入舞台布景当学习的前四个月,就像一般学徒一样,要先做一些打杂的工作,完全轮不到他拿笔来画。直到有一天晚上,师父与师兄们因加班赶工,画到半夜2点才放下画笔,疲惫不堪的去休息;这对爱画又苦无机会的侯寿峰来讲,可是个大好机会,他偷偷的拿起画笔,照着稿样,继续他们尚未完成的布景。第二天天亮后,一觉醒来,师父、师兄们发现那些尚未完成的作品,竟然在一夕之间自动完成,感到吃惊不已!因为寿峰先生实在画得太好了,从此他就脱离了打杂的工作,而成为正式被重视的学徒。侯寿峰说,想当年那一段舞台表演旺季的时候,布景画师们天天都要赶工,常常都要通宵达旦的画到天亮,实在是非常的辛苦;偶尔不用加班到那么晚的时候,他也从不放松休息,反而抓紧时间,把书库的作品资料拿出来临摹一番,一点都不放过自学的机缘。(待续)@*
<--ads-->(//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