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长沙岳麓山的清风峡入口处,矗立着一座古老的书院,它就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自唐末五代创办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今,沧桑千年,弦歌不绝, 故世称“千年学府”。
岳麓山风景秀丽,早在东晋时,陶侃便在岳麓山建杉庵,唐代裴休、杜甫等也都曾在此开舍结庐。至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此创建岳麓书院,后宋真宗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书院因此名扬天下。书院在金人入侵的战火中被毁坏,经南宋高宗重新修复,南宋孝宗年间,理学家张张栻到书院主持,朱熹也赶来讲学,并手书“忠、孝、廉、节”四字,并以刻石嵌于讲堂的两壁。书院因此更加兴盛,鼎盛时期,有“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之盛况。
后来明世宗御赐“敬一箴”,清康熙和乾隆分别御赐“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额。史书将岳麓书院同孔子在家讲学处相提并论,称之为“潇湘洙泗”。清光绪29年,书院改为高等学堂,1926年改为湖南大学。
中国书院多建在山清水秀之处,岳麓书院也不例外。三面环山,面临湘江,四周古木参天,环境清幽典雅。岳麓书院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所建,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大小院落,交错有序;亭台楼阁,古朴典雅;院内种植花木,院后林木繁茂。
书院大门仍保持着旧日的“岳麓书院”四字门额和“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对联,颇有气势。讲堂为书院主体建筑,又称忠孝廉节堂,是书院山长聚众讲学之处,建筑呈单檐歇山式,十分宽敞开阔,正中设立讲台,后为屏风,上书张栻的《岳麓书院记》。正厅两边是朱熹的“忠孝廉节”手书石刻,屏风上方高悬康熙、乾隆皇帝“学达性天”、“道南正脉”两块御匾。
岳麓书院保存有大量的历代碑匾文物,如唐代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写的“麓山寺碑”;有“三绝”之称的江夏黄仙鹤勒石刻篆,文、书、刻石都十分精美,为世人所看重,属著名唐碑之一;此外还有明清各代帝王、文人、学者所书碑刻,如明刻宋真宗手书“岳麓书院”石碑坊等,都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物。
典雅朴实的岳麓书院具有深刻的湖湘文化内涵,历史上众多的文人学子在岳麓书院求学,仅清代就有陶澍、魏源、左宗棠、曾国藩、郭嵩焘等著名学者或朝廷大员是从岳麓书院出来的。当时与河南“嵩阳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河南的“应天书院”并称宋代四大书院。@(//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