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和琉球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25年(1392),皇帝赐闵人36姓给琉球时,这些人在冲绳教了中国的礼乐等等,据说从那以后,中国传去的音乐便盛行了起来。
根据上江户的演奏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御座乐的乐器跟曲子是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增加。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1764年(1764年以后,乐器和曲子都固定)。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御座乐初次传去琉球后,又时而会从中国再把曲子或乐器带回去琉球。
1 久米村人
据<<球阳>> (卷一46条)记载 “明太祖赐了闵人36姓后,琉球国开始盛行演奏音乐、制礼法、改变风俗等”。而<<琉球国由来记>> (卷三13条)也记载 “洪武二十五年壬申、太祖皇帝、遣赐闵人三十六姓 。因而文风丕变、以致一道同风之盛。从此本国、始节音乐、不异中华”等。也就是说,从1392年以后,琉球的音乐和中国没有什么不同。在卷四的24的乐则有“当国、乐、察度王尚巴志王之世间、自中华传授来乎、不可考。有座乐 是为太平乐。奏于座中故、亦曰座乐”的记载。
闵人36姓是从中国的福建移民到琉球的人,他们在那霸的久米村集团居住,对于琉球王府来说,他们活跃于制作和外国的往来文书、或翻译、或舟匠、或领航水路等。去中国进贡副使的人一定是久米村人担任;还有官生和政治家、学者也是由久米村人担任。久米村从17世纪左右,他们自己称为 “唐营”后又称为 “唐荣”。
在傅崇道的家谱记载了: 国王因为册封使一行演奏了清的音乐,因为感动所以让傅崇道学习。明朝虽然传来中华音乐(座乐),经过时代的演变,音乐的节奏或是音乐表情都已经乱了套了。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明朝时琉球就有中华音乐的存在了。如果御座乐是明朝时代传去的,御座乐最初应该就是久米村人传去的吧!
2 册封使一行
因为中国方面承认琉球国王的即位,为了赠王衣王冠并去祭拜其先王而派遣使者去琉球。而这使者被称为 “册封使”,册封使所乘的船称其为 “冠船”或 “御冠船”。去琉球的册封使持续到最后的琉球王尚泰的册封(1866)。
明清时代对琉球册封的正使和副使都是由文官来担任。使节团里除了政府规定的人以外,册封使们自己也可以选择带去所谓的 “从客”也就是各方面的专门家、顾问、技术者等。例如:医师、天文学家、音乐家、画家等等。
张学礼的从客陈翼多才多艺,依琉球国王的请求,教世子等三人琴的弹奏。大约一个月时间在天界寺教琴、这之后又移到中山王府,又教一个月。两个月这样短的时间内,世子思贤将 “平沙” “落雁” “关雎”三曲背下,国王的女婿则把 “秋鸿” “渔樵” “高山”三曲背下,法司的儿子则是把 “流水” “洞天” “涂山”的三曲背下。
而为了册封琉球国王去的海宝、徐葆光带去的琴师陈利州也教了那霸官的毛光弼,不仅是让他背下数曲,甚至留下了一台琴。
3 歌乐师(乐生师等)
册封使一行去琉球的时候,传去了御座乐。琉球到中国去朝贡时的机会也学习了中国音乐。梁渊的家谱记载了这样一段话 “乾隆五十年六月十六日再请宪令为习礼读书及习中华歌乐杂戏”。他身为留学生除了读书之外,也学习了中华歌和中华戏曲。
从琉球派遣去的中国留学生,是双方交流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留学生可分为两种类,一是进国子监学习者被称为 “官生”,一是在福州学习的人被称为 “勤学人”。据田名真之的叙述,目前以1663年蔡彬等三人奉王命为“学文习礼”的派遣是最早的例子。他们是公费支出的国费留学生。从那以后,自己想要去福州“读书习礼”的例子开始登场。18世纪以后,为数很多的年轻人渡海去中国修学。
在成为歌乐师或者乐生师之前,大多数的人都曾经作为私费留学生到中国的福州去读书习礼。以下的例子是来自家谱。郑鸿勋为了读书习礼,乾隆2年(1737)开始,8年都在中国。郑亮采是乾隆3年(1738)去中国,1743年回去琉球,1747年成为乐生师。梁渊是乾隆33年(1768)为了习礼读书去了中国。回琉球后,乾隆37年成为唐跃师。之后,乾隆50年(1785)为了习礼和学习中华歌乐杂戏,又再次去了中国,回去琉球后,又再次成为乐生之师。
据上之述,久米村人是明朝最早把中华音乐传去,随着时代的变迁、拍子和旋律也乱了套,因而在册封使一行去琉球时,琉球人也趁机会再习中华音乐,除此之外,“读书习礼”的私费留学生也去中国学习音乐或戏曲。这就是御座乐传去琉球的途径。@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