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白雪》确切的产生年代,目前还没有定论。据传《阳春白雪》是由楚国著名歌舞家莫愁女(姓庐,名莫愁。郢州石城,今湖北钟祥人)在屈原、宋玉的帮助下传唱开来的,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宋玉在《对楚王问》中提到过:“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者弥寡……”
现在,广泛流传的琵琶曲《阳春白雪》,又名《阳春古曲》,是由民间器乐曲牌《八板》(或《六板》)的多个变体组成的琵琶套曲。“八板头”变体的循环再现,各个《八板》变体组合在一起形成变奏的关系,后又插入了《百鸟朝凤》的新材料,因此它是一首具有循环因素的变奏体结构。
《阳春白雪》经过历代名人的删改,音乐结构更集中、更严谨、更富有层次,音乐形象也更加鲜明,并以其对音乐形象精炼的概括,质朴而丰富的音乐语言,表现了人们的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对大自然充满无限感情的精神气质。全曲呈现出一种明亮的色调,活泼、乐观,以活泼清新的旋律,赋予活力的节奏描绘了万物生机盎然的春意景象。听来使人感觉耳目一新,成为一首雅俗共赏的优秀传统乐曲。
现存有琵琶和琴曲两种形式的《阳春白雪》。
一、琵琶曲
琵琶曲《阳春白雪》亦名《阳春古曲》,简称《阳春》,这是一首广泛流传的琵琶名曲。它是由六十八板小曲集成的套曲,其中大部分小曲由老六板变奏而成。此曲分七段、十段、十二段几种版本。一般将十段、十二段的称为《大阳春》,七段的称为《小阳春》。《大阳春》是李芳园、沉浩初整理的,乐曲以赋予层次变化的音乐,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大地回春、万物生辉和一派生机勃勃、姹紫嫣红、春意盎然的景象。《小阳春》则是近代琵琶家汪昱庭(1872—1951年)所传,乐曲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冬去春来、冰雪融化、大地复苏、万物欣欣向荣,到处充满无限生机的初春景象。《小阳春》又名《快板阳春》,流传很广。这里介绍的是《小阳春》。
《小阳春》全曲有独占鳌头、风摆荷花、一轮明月、玉版参禅、铁策板声、道院琴声、东皋鹤鸣七个乐段,可划分为起、承、转、合四个组成部分,是一首具有循环因素的变奏体乐曲。其小标题出自李芳园之手,与乐曲内容并无多大关系。
起部包括《独占鳌头》。曲首出现长达十七拍的“八板头”变体,它在以后三个部分的部首循环再现。在原《八板》的旋律上,以“隔凡”和“加花”等技法加以润饰,运用“半轮”、“夹弹”、“推拉”等演奏技巧,使《八板》原型得到变化发展,音响效果独特有趣,并使乐曲的旋律更加生动活泼、明快愉悦,表现出清新有力、欢快明朗的性格,以此奠定了全曲的基调。乐曲开头的八小节在后面循环再现,是全曲各个部分的“合头”。
承部包括《风摆荷花》和《一轮明月》。这两个《八板》变体,在头上循环再现《八板头》之后,旋律两次上扬,高音区展开的旋律更加花团锦簇,结构也扩大了,表现情绪较为热烈,显出一种勃勃生机。
转部包括《玉版参禅》、《铁策板声》和《道院琴声》,这是一个对比性的段落。三个乐段中出现了不少展开性的因素。首先是乐曲结构的分割和倒装,并出现新的节拍和强烈的切分节奏。其二是运用“摭分”、“板”和“泛音”等演奏指法,使音乐时而轻盈流畅,时而铿锵有力。特别是《道院琴声》引入了新的音乐材料,在演奏上,时而用扳的技法奏出强音,时而用摭分弹出轻盈的曲调,整段突出围绕正征音的一连串泛音,更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晶莹四射,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合部包括《东皋鹤鸣》,再现了承部,并在结尾处作了扩充,采取慢起渐快的速度处理,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进行,并在每拍头上加“划”,不断增加音乐的强度,采用强劲有力的扫弦技巧,使全曲在热烈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二、琴曲
琴曲《阳春白雪》相传为春秋时晋国师旷或齐国刘涓子所作,据朱长文《琴史》记载:“刘涓子善鼓琴,于郢中奏《阳春白雪》之曲。”按《神奇秘谱》之说,此曲至唐高宗时完全失传。唐代显庆二年(657年)吕才曾依琴中旧曲配以歌词。《神奇秘谱》列《阳春》于上卷宫调,列《白雪》于中卷商调。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涤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