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宫秋月》原为崇明派琵琶曲,现流传有多种谱本,由一种乐器曲谱演变成不同谱本,且运用各自的艺术手段再创造,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这是民间器乐在流传中常见的情况。《汉宫秋月》现流传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筝曲、江南丝竹等,主要表达的是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山东筝曲《汉宫秋月》:原为“大八板体”曲式结构(全曲分八段,每段八拍,唯第五段多四拍,总计为六十八拍,民间习称六十八板)的乐曲,经过长时间对旋律、节奏的调整和发展,成为一首有标题的筝曲。本曲意在表现古代宫女悲怨哀婉的情绪,恰当得运用了揉、吟、滑、按等技巧,风格纯朴古雅,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山东筝曲。
江南丝竹《汉宫秋月》:采用的原为“乙字调”(A宫),由孙裕德传谱。原来沉肇州《瀛州古调》(1916年编)丝竹文曲合奏用“正宫调(G宫)。琵琶仍用乙字调弦法,降低大二度定弦,抒情委婉,抒发了古代宫女细腻深远的哀怨苦闷之情。中段运用了配器之长,各声部互相发挥,相得益彰,给人以追求与向往。最后所有乐器均以整段慢板演奏,表现出中天皓月渐渐西沉,大地归于寂静的情景。
琵琶曲《汉宫秋月》:共两曲,分别为乙字调(A调)的《汉宫秋月》和尺字调(C调)的《汉宫秋月》,异曲同名。
乙字调(A调)的《汉宫秋月》,乐谱最早见于1916年沉肇州所编的《瀛州古调》,乐曲旋律在抒情委婉之中包含着凄苦哀怨之情,在演奏上突出了琵琶文曲推、拉、吟、揉、擞、打等特殊技巧,细腻深刻地刻化了被禁锢在宫廷中的宫女们的内心痛苦。
尺字调(C调)的《汉宫秋月》,初见于无锡吴畹卿(1847-1926年)传抄,全曲六段加尾声,无分段小标题。《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收入此曲时称为《陈隋》,又称《神传》。全曲分九段,包括起操(引子)和收操(尾声),有“玉树后庭花”等四段小标题。假脱秦汉子所作。乐谱将原曲尺字调(C调)移到小工调(D调)记写,调整变调后造成了调式混乱。《养正轩琵琶谱》收入此曲也称《陈隋》,陈子敬传谱,分八段,有“禁苑催花”等小标题。
各传谱的乐谱段落划分虽然不同,但旋律基本相同,都是表现一种哀婉凄楚、清怨抑郁的情绪。
二胡《汉宫秋月》:最初由崇明派沉肇州编的《瀛州古调》中同名琵琶曲(乙字调)第一段放慢加花而成,移植成广东小曲后又进一步放慢加花,并由粤胡演奏,形成同名的广东民间乐曲,又名《三潭印月》。1929年左右,刘天华记录了唱片粤胡曲《汉宫秋月》谱,改由二胡演奏(只以一把位演奏)。蒋风之整理并演奏的《汉宫秋月》,作了很大删节以避免冗长而影响演奏效果。演奏时速度缓慢,弓法细腻多变,旋律中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音,乐声时断时续,加之二胡柔和的音色,小三度绰、注的运用,以及特性变征音的多次出现,充分表现了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极富艺术感染力。
在以上几种《汉宫秋月》中,二胡曲流传最广泛,影响也最大。@(//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