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山石法
山的外形可分为丘、壑、峰、峦、岗、岭、巅等,又有坡度起伏连绵不绝的形势或因朝晖夕阴,风雨云雾变化流露出来的自然美,故画山之前必先远观其势,然后再近看其质。山 因地质的不同可分为水层岩、火成岩与变质岩等。山石的质地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纹理也不相同,中国山水画家累积数百年来观察与剖析的综合体验,逐渐发展出多种皴法,用笔墨线条来表现不同纹理的山水感受。
一)画石:在谈到各种不同的皴法之前,先浅谈画石,石是山的局部;画石是画山的第一步,所谓“石分三面”就是要表现出山的凹凸阴阳,画出石块的立体感。画石的步骤,大致可分成钩、皴(擦)、染、点,或再增加“提”的程序。“钩”是用中峰或侧峰画石块的轮廓,确定其形状,钩的线条可依石的特征灵活运用。“皴”是依山石的纹理以各种线条(或点)画出石头的质感或立体感,也可酌情用偏锋(笔腹)干笔“擦”以加强其凹凸或质感量。“染”是以淡墨大笔湿画石之暗面,待淡墨干后再做第二次、第三次的渲染,直到感觉充份为止。“点”是用浓墨或焦浓加苔点,若墨色的浓度够了就算完成,若嫌不足,可用浓墨或焦墨依原有的钩、皴再“提”一次;提的线条并非依样重描,而要略相错开。先以较淡的墨钩或皴,后以浓墨提,可救可改,且提后较为浑厚,富有变化。
二)雨点皴:雨点皴又称为雨打墙头皴,北宋范宽以此表现北方黄土高原的景致。画时以逆笔中峰画出垂直的短线,密如雨点。
三)小斧劈皴:李唐的“万壑松风”是小斧劈的最早且最佳的作品,如雨点皴一般,适宜表现山石刚硬的特色。用笔方向变为侧锋“听”出,落笔时头重尾轻。
(四)大斧劈皴:从小斧劈皴演变成,整个南宋及明代浙派盛行画大斧劈皴。画时将笔侧卧如斧之砍劈,形状是平头尖尾,下笔重而收笔快,最适合表现火成岩的结构。
(五)披麻皴:表现江南土质山丘,五代的董源、巨然首先使用,是南宋的代表性皴法。披麻皴又可细分为长批麻皴、短披麻皴、散披麻皴。画披麻皴以使用中锋为主,线条较柔,以接近平行的线条组合。
(六)牛毛皴:牛毛皴是元代王蒙所创,以繁密的短笔层叠,适宜表现夏季山头的苍润茂密。牛毛皴源自披麻,亦以中锋为主,渴笔淡墨,层层皴擦。
(七)折带皴:折带皴是元代倪云林所创,适宜画平坡山石。画折带皴需“平写侧偃”的结组方式,先以顺锋横向画出,接着转向侧锋,直落而下。
(八)荷叶皴:荷叶皴取荷叶筋展披拂之形,是表现江南土质山脉,经雨水长期冲刷后,形成的景观特色。画荷叶皴亦以柔美的中锋为主,具有披麻皴与解索皴的特色。
(九)云头皴:云头皴最早见于北宋郭熙的“早春图”,依云涛的造形创出,适宜画烟岚重深的景致。画云头皴须注意以弯曲的线条组织成,用笔圆转富有变化。
(十)骷髅皴:在王蒙及文徵明的画中偶见空窍玲珑如骷髅的山石。画骷髅时应画出恶形丑怪为佳,正如古人所揭的石之五德“丑、 漏、绉、透、瘦”,骷髅皴适合表现石灰岩地形或海滨的奇石太湖石等。
(十一)米点皴:米芾、米友仁父子变董源的“点子皴”而成米点皴,描写江南云山烟雨,加上水分的渲染显得格外秀润。画米点宜卧笔而点,注重浓淡交织表现,米点亦有覆盖于披麻皴上者。
(十二)其余皴法:中国画皴法的名目繁多,除了上述十种皴法以外尚有马牙皴、点子皴、豆瓣皴、直擦皴、鬼面皴、拖泥带水皴、乱麻皴 、乱柴皴、解索皴、卷云皴 … 等多种。
(十三)点苔:画山石在皴染之后,经常要经过点苔的程序,否则觉得过于光滑干净,苔点象征山石上的小树或杂草等,后来逐渐趋向写意写趣。北宋以前的山水画多不点苔,南宋画家表现江南潮湿而易生霉苔的山石,逐渐使用苔点,在元明两代点苔最为兴盛,如赵孟頫的 [立苔],王蒙的 [渴苔],倪瓒的 [横苔],沈周的 [攒苔] 及石涛的点苔都有独到之处,此外尚有泥金苔点,色苔点的使用。
──转自《世华网》(//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