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11月26日讯】
宋 李安忠
野菊秋鹑 册
绢 设色
24.1 x 40.5公分
秋天的林野里,两只体态丰圆、身披白羽的鹌鹑,相偕在土坡上漫步。一只举着头,听着风里的声响;另一只则低头,端视地上无名的草叶。坡地的一方,热热闹闹地横斜伸出野菊、荆棘、竹叶、秋草与攀附的藤萝。
传统花鸟画,除了能为人们带来愉悦的视觉享受外,吉祥含意的增添,不但丰富了花鸟画的内涵,也为人们的心灵带来满足与慰藉。鹌鹑在花鸟画中,常常成双出现;又因为与“安”谐音,是画里的常客。而菊与“居”音近,因此也多与鹌鹑并称,意为“安居”。在这幅“野菊秋鹑”图中,除了有“安居”的祝福之意外;鹌鹑以白色为主羽,也是罕见而又吉祥的。因为在宋代,白色正是祥瑞动物的特征之一。
这幅“野菊秋鹑”图旧传是南、北宋间的画家李安忠(活动于1119-1162)所作。李安忠善画花鸟、动物,尤其善于捕捉“猛禽捕食小鸟”这类题材,是位曾获“赐金带”殊荣的杰出院画家。这幅“野菊秋鹑”图,画家用笔细腻而又深具变化,鹌鹑的毛羽、丛生的秋草,都体现了画家对自然细密的观察,虽然未必出自李安忠之笔,但仍属宋画中的精良之作。
设色画鹌鹑两只,在土坡上,背景作野菊荆棘。双鹑的喙部、飞羽翼缘,以及幅左方下曳的竹条枝尾,依稀可见曾经修改的底稿墨痕。下曳的竹尾当是源自左侧坡上竹丛,今则仅见枝尾,再者,鹌鹑身后,此一长方册偏左方,有明显的数道纵向折痕。由此二者观之,或可推测原画尺寸不止于此,折痕或即为当时对开之处,而原本前景的竹丛勾勒清晰,后方竹影摇曳,后者今犹能依稀管窥原貌。
画上原无名款,清代收藏家梁清标(公元1620-1691年,字玉立,又字棠,号蕉林)始定为李安忠作品。按李安忠(活动于12世纪上半叶)以花鸟走兽闻名于世,尤工于“捉勒”(注1),曾任职于北宋徽宗宣和(1119-1125)画院,官衔成忠郎,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l-1162)复职,赐金带,显见其画艺高超。(注2)此画据江兆申看法,画中野菊点叶及勾竹笔墨,近于同时代马远(活动于1190-1224)、马麟(活动于1195-1264)父子之风(注3),若将此画与本院典藏之马麟“暮雪寒禽”(图版64)相参照,确实有所神似之处,此画为南北宋之交作品,殆无疑问。
画中鹌鹑以白体为主,也彰显宋代祥瑞画风;据南宋邓椿《画继》(书成于1167左右)所记,宋徽宗“别无他好,唯好画耳”,当其在位太平期间,“诸福之物,可致之祥,奏无虚日,史不绝书”,徽宗曾将其中各类“尤异”者写之于丹青,前后累至千册,亦即有名的“宣和睿览册”,而其中第四册即为“凡所得纯白禽兽,一一写形”。(注4)
(葛婉章)
注1:按王伯敏对于“捉勒”释名为:“指鹰鹞猛禽捕食鸠鸽雁雀小鸟”,与一般所谓“勾勒”不同。见王伯敏,《中国绘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页317。
注2:文史哲出版社编辑部,《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页357。
注3:国立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宋画精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75-1976),中卷,页15,图版47。
注4:南宋邓椿,《画继》,收录于《画史丛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第一册,页271-272。
文见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宋代书画册页名品特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95),页294-295。
转载于台弯国立故宫博物院
“国立故宫博物院 著作权所有 Copyright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