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二十四》)
【注释】
鬼:古代人死都叫“鬼”,一般指已死的祖先,但也偶有泛指的。(杨伯峻)
谄也:祭有当祭不当祭。崇德报恩,皆所当祭。求福惧祸,皆所不当祭。祭非其鬼,乃指所不当祭,此则必有谄媚之心。谄媚则非人道。(钱穆)《左传》僖公十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礼记‧曲礼下》:“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
【讨论】
对古人而言,祭祀是最神圣、最重要的。“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礼记‧祭统》)强调祭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自觉行动,不是外界有什么东西强迫你这么做。当然,祭的对象有天地神明、祖宗先人,祭的内涵玄妙高深,只有贤者才能完全理解祭的意义。
本章是“为政篇”的最后一章,有深意。首章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末章讲“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这有一种微妙的对应。周人讲“以德配天”、“以礼治国”。意思是君主的权力是“天”授予的,但“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失德会失去天命。有德者承受天命,德治天下,以礼治国。为什么以礼治国呢?在古人眼里,“礼也者,理也。”(《礼记‧仲尼燕居》)《礼记‧乐记》云:“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又云:“礼者,天地之序也。”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这里,孔子指出,“不是自己应该祭祀的却去祭祀,这是献媚。”孔子这话说得非常重,凛然可畏。祭,要的是一颗真心(八佾篇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祭是为什么?崇德报恩;不是为求什么,像做交易一样。
《圣经》中有这么一个故事。“犹太人的逾越节近了,耶稣就上耶路撒冷去。看见殿里有卖牛、羊、鸽子的,并有兑换银钱的人坐在那里,耶稣就拿绳子做成鞭子,把牛羊都赶出殿去,倒出兑换银钱之人的银钱,推翻他们的桌子, 又对卖鸽子的说:‘把这些东西拿去,不要将我父的殿当做买卖的地方!’他的门徒就想起经上记着说:‘我为你的殿心里焦急,如同火烧。’”这个《圣经》故事,能帮助我们更深地理解“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这句话的真义。
不过,本章还有一句话“见义不为,无勇也”。一个人遇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懦夫。儒家很强调“勇”,作为三达德之一。勇,内涵仁义,见义勇为,“勇者不惧”(子罕篇)。
本章两句话,前句是评一不当做而做的事,后句是评一当做而不做的事。有人认为,从意义上讲,应当各自为一章。但既然作为一章,编者应有苦心。就“为政”而言,有所不为,有所必为。无论“不为”还是“必为”,都上循天理,内怀仁心,而勇于担当。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
《论语今注今译》(毛子水注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本解(修订版)》(孙钦善著,三联书店)
看更多【《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