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论语》说(36):虽百世,可知也

作者:薛驰
孔子谓百世可知,其依据就在于中华文化,在于道统。只要行在中华文化的轨道上,有“因”有“损益”,“虽百世可知也”。(photos.com)
font print 人气: 116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二十三》)

【注释】

世:有两说。一说“王者易姓受命为一世”,即改朝换代一次算作一世。一说三十年为一世。

【讨论】

子张又来问问题了,问了个大问题:十世以后的事,可预知吗?问得抽象,孔子的回答却具体而肯定:殷代因袭于夏礼,有些损益的,现在仍可考而知。周代因袭于殷礼,有些损益的,现在亦可考而知。将来有继承周朝而起的,纵使一百世之久,我们也可以预知呀。

中国历史的一大特点,就是几百年换一个朝代。那么,朝代更迭是什么规律呢?中国人讲五行,衍生出“五德终始说”,说各个朝代以土、木、金、火、水五德的顺序交替,后朝克前朝,周而复始,如邹衍认为“虞土、夏木、殷金、周火”。但是,每个朝代具体是哪一德,说法不一。

本章,孔子以夏商周三代之礼为例,讲未来可知。这里,“礼”要做广义理解。钱穆解说极好:“礼,兼指一切政治制度,社会风俗,人心之内在,以及日常生活之现于外表,而又为当时大群体所共尊共守者。故只提一礼字,而历史演变之种种重要事项,都可综括无遗,且已并成一体。必具此眼光治史,乃可以鉴往而知来,而把握到人类文化进程之大趋。”

孔子讲夏商周三代之礼的变化,用了“因”和“损益”两个词。因,因循,继承。损益,指因时而变。那么,夏商周之礼,哪些是因循的,哪些是变革的呢?

传统解读,“所因,谓三纲五常”。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近人陈寅恪亦说“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所依托以表现者,实为有形之制度”。

“所损益,谓文质三统”。古人认为,一朝天子一朝臣。夏商周各不想同。改朝换代,要“改正朔”“易服色”。文质,谓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三统,指夏、商、周三代的正朔。夏历以春一月为正月(相当于干支历建寅),称为人统;商历以冬十二月为正月(相当于干支历建丑),称为地统;周历以冬十一月为正月(相当于干支历建子),称为天统。同时,夏尚黑、商尚白、周尚赤,三统也代称黑统、白统和赤统。

由于文化断层,现代读者或许要问:孔子从夏商周的“因”和“损益”,怎么就能断言“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呢?

在古人眼里,中国“不是国家至上,不是种族至上,而是文化至上”,只要奉行华夏的礼仪文明,夷狄就是中国;反之,中国就是夷狄。为什么呢?中国文化来自于天,有一个“道统”,一直传至中华民国。“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朱熹《中庸章句序》)。孙中山说:“中国有一个道统,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相继不绝,我的思想基础,就是这个道统,我的革命,就是继承这个正统思想,来发扬光大!”

孔子谓百世可知,其依据就在于中华文化,在于道统。汉代董仲舒说了个非常著名的话“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注意,孔子这里说的“继周”,有特定的含义,是指继承周礼、周的文化。只要行在中华文化的轨道上,有“因”有“损益”,“虽百世可知也”。

当然,如果天崩地裂、中华文化亡了,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就指出了“亡国”和“亡天下”之别。他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卷十三《正始》)因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
《论语今注今译》(毛子水注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本解(修订版)》(孙钦善著,三联书店)

看更多【《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赞美子贡为“瑚琏之器”,以宗庙里用来盛黍稷的贵重礼器为喻,称许其堪为大用之才。那么“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远境界?
  • 君子为什么能“温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为君子“志于道”。本篇是讲“为政”的,君子“温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还不够,所以本章强调了第三点——“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样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畅通。
  • 君子、小人之别不是绝对的。君子与人为善,包括对小人在内,不能嫉恶如仇。19世纪美国总统林肯在第二次就职演说中讲“对任何人都不怀恶意,对所有人都心怀慈悲( With malice toward none,with charity for all.)”,这应该也是我们理解本章的题中之义吧。
  • 天下的道理,散在万事,而统会于吾心。惟其散于万事,故必加致知格物、躬行实践的工夫,而后能实有诸己,这叫作学。惟其会于一心,故必加沉潜反复,研究求索的工夫,而后能穷其精微,这叫作思。这两件缺一不可。
  • 孔子本人是宽容、平和的,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篇)不搞强制,不强求一致。还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篇),也并没把“道不同”的人视为敌人,仅仅“不相为谋”罢了,并没有排斥异己。
  • 在说话方面趾高气扬的人夸夸其谈,在行动方面趾高气扬的人自我炫耀。从脸色上就能知道他有才能的人,是小人啊。所以君子知道了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是说话的要领;会做的就说会做,不会的就说不会,这是做事的准则。
  • 子张之问干禄,可以说是孔子教学的要点之一。孔子这段话有三个要点。首先,要多闻多见,即博学;其次,要阙疑阙殆,即审慎、精择;再次,要慎言慎行,即守之约。如此,言寡尤,行寡悔,禄将不求而自至。
  • 孔子尊贤容众,并不主张除恶务尽。事实上,善恶相对,是人世常态,世界上不可能全是君子而没有小人、恶人,对小人、恶人也要给条活路。孔子建议举用正直之人,置之于邪枉人之上,则邪枉之人也能化为直,而不是说废置邪枉之人。
  • 对于本章,明代大政治家张居正如是说:“季康子之问,专求诸民。孔子之答,专求诸己。盖人同此理,吾能自尽其理,而人岂有不感化者哉!”其实呢,孔子是要季康子以身作则、以上帅下、率先垂范。
  • 儒家对孝的重视,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历朝历代都说“本朝以孝治天下”。甚至西汉皇帝的谥号里都有个“孝”字,其它王朝皇帝的谥号也多有“孝”字。所以,中国正统之政,重点是讲“教化”、“王化”,而非暴力统治,皇帝是“作之君、作之师”,官员是“父母官”,家国同构。从家庭到朝廷,孝是主导性的伦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