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𫐐,小车无𫐄,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二十二》)
【注释】
大车无𫐐:大车指牛车,乃笨重载货之车。𫐐,音ní。车两旁有两长杠,古称辕。一横木缚两辕端,古称衡。一曲木缚横木下,古称轭。牛头套曲木下,可使其较舒适。𫐐则是联结辕与衡之小榫头。
小车无𫐄:小车指马车,乃轻车。古之猎车、战车及平常乘车,皆轻车。𫐄,音yuè,也是马车上联结辕与衡的关键(活销)。
【讨论】
本章讲“信”。孔子教育学生,有四个方面的要点,分别是:文献、德行、忠诚、信守。(述而篇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所以,“信”字在《论语》中出现的比较多,38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儒家讲的“八德”,其中“礼”在《论语》出现最多,75次,“信”排第二位。
孔子讲“信”,有一个体系。首先,“信”不是无条件的,一个人“言必信,行必果”,在孔子眼里也不过“硁硁然小人哉”(子路篇)。为什么呢?因为要看其是否符合“义”,不符合就不要守信,这时守信反而不好。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篇)就是君子把义作为本,依礼而行,表现谦逊,诚信地做人做事。
其次,孔子强调上位者讲信,居于上位的人好诚信,老百姓就没有敢不诚实的。(子路篇曰“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再次,在为政方面,孔子强调“民无信不立”,如果没有民众的信任,国家就站不住了。颜渊篇里有这样一段著名的话。“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回到本章。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注意,“人而无信”的“而”字,不能当“如果”讲,这里是强调人,人之为人,要讲“信”,如果没有信誉,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观的了。信,是做为一个人的基本条件之一。
孔子这话讲得很重了。但要人记得住、印象深刻,孔子又做了个比喻,生动且深刻。如果没有后面这句话,恐怕会落入“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田地。
孔子打了个什么比方呢?古代的大车、小车,都要把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就是驾牲口的地方。联结车辕与横木的关键(活销),大车叫𫐐,小车叫𫐄,车子没有它,就无法套住牲口,怎么能走呢?孔子说,人而无信,就像没有𫐐和𫐄,怎么能行呢!
张居正教小皇帝说:孔子此言,只是要人言行相顾,事事著实,不可少有虚妄的意思。然“信”之一字,尤为人君之大宝,是以为治者,必使政教号令之出,皆信如四时,无或朝更而夕改,然后民信从,而天下治也。孔子之言,岂非万世之明训哉!
钱穆对本章的解说,则非常高妙。他说:人类社会,有法律契约,有道德礼俗,所以为指导与约束者纵甚备,然使相互间无信心,一切人事仍将无法推进。信者,贯通于心与心之间,既将双方之心紧密联系,而又使有活动之余地,正如车之有𫐐𫐄。
学习本章,还可体会《论语》用字的妙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里的“可”字,能换成别的字吗?“大车无𫐐,小车无𫐄,其何以行之哉?”这里的“何”字意味深长。
孔子说过“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信以成之”与本章所说的“大车无𫐐,小车无𫐄”,是不是很贴合呢?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论语集注》(朱熹,载入《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
《论语今注今译》(毛子水注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本解(修订版)》(孙钦善著,三联书店)
《樊登讲论语:学而》(樊登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看更多【《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