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的“凉茶趣谈”讲到本港绝迹的“生鱼野葛菜”缘由,湾仔凉茶铺取名“卑巴桶”的原因,今期文化专题,继续由香港史学会总监邓家宙博士回顾凉茶店趣闻。从早期的路边摊到入铺,自六、七十年代起,凉茶铺就不断推陈出新,各出奇招吸引客人,成为一个承载流行文化的传播及交流场所。街坊邻里在此聚集,听广播、看电视,年青人到访点唱流行曲,小小店铺,成为当年人们的热门聚脚点。
昔日的凉茶铺设有点唱机,英文流行曲扬声街头巷尾。(受访者提供)
凉茶铺设置点唱机 英文流行曲扬声街头巷尾
不同年代都有不同的流行曲,在六、七十年代,香港的流行曲以英文歌为主,当年的粤语歌还未流行,当时猫王、披头四、法籣仙纳杜拉成为流行曲主流。邓家宙介绍,当年的凉茶铺为了招揽生意,通常会购入一台点唱机在店内,那时候唱片的价格并非一般家庭可以负担,投币式点唱机十分吸引年青人,只要投入硬币就可以选择播放他们喜欢的歌曲。在电影《花样年华》、《堕落天使》中,都有展示点唱机的片段。到访凉茶铺点唱、听歌的年青人,也会买上一杯凉茶,一边听音乐一边享用,与朋友度过一个美好的时光。
《凉茶马尾飞机头》唱片。(受访者提供)
基层市民“打趸”好去处 收音机进驻凉茶铺
收音机兴起后,广播节目种类与日俱增,包括新闻节目、天空小说、广播剧、粤剧节目以至体育赛事等等。凉茶铺也不甘落后,引入收音机,客人可以在店内一边饮凉茶,一边听节目。
邓家宙分享,凉茶铺的生意逐渐扩张,不只是卖凉茶:“在收音机刚刚兴起的年代,不是很多人家里有收音机,有的人就为了听收音机,去凉茶铺‘打趸’,坐上一两个小时。如果只是饮一杯凉茶,两三口就喝完了,所以凉茶铺为了给客人多一些选择,就陆续推出了茶叶蛋啊、萝卜糕、马头糕、芋头糕等糕点。”店铺内增加小食,不但给客人更多的餐饮体验,也增加了凉茶铺的收入。
六十年代电视入铺 吸引客人留到凌晨
五十年代末,英国丽的呼声公司推出电视服务“丽的映声”,频道最初只有一个黑白英文台,以收费方式提供服务,拉开了本港电视放映的序幕。到了六十年代,收音机已经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求,电视才是新奇玩意。一些凉茶铺就购入电视机,以招揽生意。在做凉茶铺历史研究时,邓家宙发现一些店铺贴有节目单,引起的他的兴趣。
邓家宙讲解:“六、七十年代是流行文化的一个高峰期,广播电视开始兴起,虽然凉茶铺的用意并非推广文化,纯粹是一个商业考量,吸引多些人前来,就可以多消费,无意中产生的客观效果就是令到很多不同年龄层的市民在不同时段到访店铺。”他举例,当凉茶铺设有电视后,就成为街坊集体看电视的地方,尤其是夜晚时段,许多街坊会一直留到凌晨,直到电视收台为止,凉茶铺就成了当年街坊们重要的聚脚点。如今这一“盛景”,已成为一代人的回忆了。
直到七十年代香港经济起飞,收音机、电视、唱片日益普及,凉茶铺的娱乐休闲功能渐渐减退,回归最初卖凉茶的初衷,起到为客人提升免疫力、清热解毒、保健养生的作用。◇
邓家宙编著的《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凉茶》,系统地整理了凉茶在港的发展足迹。(受访者提供)
——香港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首发
责任编辑:方沛
-
昔日经过香港街头,远远看到店铺门口摆着的铜壸与铜鼎,就知道这是一间凉茶铺。时代变迁,铜壸变成了不锈钢容器,老一辈对的器皿讲究也渐渐被后人遗忘。昔日没有电子设备加热,铜鼎就是当年重要的龟苓膏保温器皿。如今标榜“清热解毒”的龟苓膏,最初引入香港时并非如此。所谓的“凉茶”其实并不“凉”?今期文化专题“凉茶趣谈”继续由香港史学会总监邓家宙博士分享他的研究心得。六大传统茶叶有哪些,以及如何正确泡制它们?通过了解茶叶和泡茶的艺术,你可以发现这六种茶叶背后都有各自的魅力,并品味这些已流传数世纪的滋味。茶道之美、茶道之境都可以在泡茶、奉茶、品茗之间求得的,除了人、茶、器外,无需茶席的布置、无需服饰的搭配、无需佐以什么音乐。茶的冲泡与供奉已表现了看得到的美感与境界,茶的品饮已表现了看不到的香、味与茶性的美感与境界。茶事走过了唐、宋的鼎盛时期入了明代,也步入精备的境地。明代在饮茶法上展开新的里程碑,洋洋大观,丰富的内涵为人津津乐道,也为今人所继承。到了北宋徽宗年间,宋朝新巧精致的“点茶”发挥到了极致,成了全民的茶游戏。这其中,建盏扮演着什么关键角色?美在何处?从茶画中,可以看到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盛放”的朵朵芳葩;更有趣的是古代茶画也可说是茶史的“别传”。茶画写真纪录了茶文化,让我们能在趣味中去认识古代的茶文化。先来认识唐代之前和唐代的茶文化。品好茶、云南特色茶俗“三道茶”,一苦,二甘,三回味。好茶、好品味,讲究身心三回味。从品茶说人生!三道茶,蕴味无尽;茶水里,碗转苦甜合五味,吃苦励志!藏味深长!踏青寻茶,嘉义高山茶园依傍着层叠山峦,长年山岚云雾缭绕、空气清新,好天气之时,阳光云影交错,团团白云翻滚于群峰之间,绵延弯曲的山坡上,满山遍野的茶树丛碧绿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