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浙江西部有一诸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叫沈竹楼。父亲是县吏,有两个儿子,沈竹楼是长子,次子在县衙打工,用来帮补家用。沈竹楼入学后,靠教书自给为生。妻子李氏,也是小吏家的女子,给人缝补织布来补助家用。
沈竹楼平日拿不出好吃的食物来供养父母,而在科举考试之年,反而要去帮补岳父和妻弟,所以父母开始讨厌和瞧不起他,骂他是书呆子,并役使他的妻子干活。这一年,沈竹楼病了,学生都散了,因此生活更加不能维持。
病好后,他对妻子说:“我愧为一个男子,上不能侍奉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儿,实在是惭愧不安。然而死守破旧书籍,哪能奋发起来呢?我有个亲戚在湖南当幕宾,很得到上司的信任,我打算去投奔他,改学师爷,或许可以致富。你不要怕辛苦,在家侍奉公公和婆婆,等我三年,如果没有音信,这就是我的事业不成,日后的去向你可自行处置。”
李氏哭着答应了。沈竹楼向亲朋故友借钱,凑得几两银子,逶迤来到了湖南,去拜访他的亲戚。刚好他的亲戚在月前病逝,沈竹楼没有了依靠,盘缠用完了,进退两难,便决意自杀。于是他暗中潜入方城城外的邮亭,解开带子自缢。
当时有一个叫张弁的千户(官名,正五品,管理所辖部族及士兵),巡行到了这里,眼光掠过一下,很快就看见了自缢的他,便派士兵去查看一下,发现他身体还有余温,便解开他的衣䏜进行抢救。沈竹楼得救苏醒过来。千户询问后得知事情的原故,说道:“你既然是诸生,一定会写字,那你就为我负责撰写章表文檄,我能供给你衣食,何必白白死去呢?”沈竹楼听从了他的劝告,替张千户管理文笔书信,两人相处得很好。
不几年,张千户官至淮帅,淮上(古代淮水之北都叫淮上)的盐商和张帅往来的,必定先和沈先生会面,他们喜欢沈先生为人平和厚道,大家都赞扬仰慕他。张帅也极力推荐他,感叹他没有功业。盐商们体察到主帅的意图,众人都愿意每年奉献数百两银子给他,于是沈竹楼的财力变得充足而有余。
又过了几年,张帅去世,沈竹楼为他办理丧事,护送他的亲属返回湖南,又回到淮上。商人更加相信他忠厚诚实,帮他建立起自己的盐业生意。沈竹楼不辞劳碌辛苦,精心策划,而上下亲睦,事业逐渐扩大,分配得到的钱币达百万两,已经像一个大商人了。手下帮他办事的人数以百计,有人劝他广纳妻妾,沈竹楼不忍背负妻子,潸然泪下,决定整理行装回去接妻子过来。
此时朝廷正逢川楚白莲教起事之变,需要军饷,沈竹楼便资助了十万银,获赏四品官衔(清朝官员等级)。随后便购置了绘有各种图形的美丽衣服,和珍贵华丽的各种饰物数十笥(盛物的方形竹器)用来奉给父母和送给妻弟。筹措完毕,用装饰华丽的游船装载着珍宝,随从的有几十人,向南方的家乡启航。望见他们的人都像见到大人物出巡一样,两眼都不敢正视,两脚不敢移动。
不久,就抵达浙江,他先派衣着华丽的奴仆骑马去报告,全乡的人都大吃一惊,争相来打听。沈竹楼到了,父母走出来在门口迎接,弟弟也伏在地上拜见。亲戚们抢着前去趋附奉承,应酬不绝,看到他场面气象光昌,无不啧啧赞叹道:“大丈夫就是应当如此啊!”
沈竹楼唯没有看见自己的妻子,就去问父母。父母则说:“儿已经显达尊贵了,还愁没有好媳妇吗?何必这样眷恋旧人呢?”沈竹楼有些怀疑,就去拜访妻母。李氏的母亲贫病无聊,见到女婿来了,声威和气势都很炫耀,老妇惊喜交集,不觉大哭道:“谁说我女婿死了?都是我女儿没有福气!”
沈竹楼连忙问是怎么回事?老妇说:“郎君别怪,是你父母的过错。自从郎君离去后,不久就传来你的死讯,我女儿两次想用自杀来殉葬,我以没有确切的事实为由而阻止了她。没想到你父母厌弃她白食白住,也欺负我年老昏庸,没有和我们商量就杷她嫁卖给某官吏,已经有几年了。”
沈竹楼失望到极点,无法自抑地长叹,接着又说:“十年夫妻,岂可忘情?此时虽改嫁给他人,但这不是她的本意,能否让我见她一面吗?”老妇说:“见一见何妨,即便是让她回来,亦似乎不难。”于是叫来一部车子去接她。妻子看见竹楼后,不胜悔恨,说:“你为何对我这样绝情!不通一信,让翁姑以为死讯为真,使我不能住在自己家中。今天既然断绝了,你又回来找我干什么?!”
沈竹楼于是向她解释事情的始末,深深悔恨自己没有向家中早日报信。随从们将华丽的衣服和珠宝首饰赠给他妻子,他妻子将这些东西放在一旁,置之不看。然后对母亲说:“想必郎君饿了,母亲在这里伴郎君,我去厨房给他准备饭食。”后来老妇又出去买酒,李氏却进厨房里自缢而亡。老妇回来,惊呼邻居们过来,抚摸着她时,已经死了。某吏听说这件事,以有人威逼李氏造成她自杀就去报了官。官府便传唤沈竹楼,问得其原故,将某吏鞭打后予以释放。
沈竹楼厚葬其妻后准备返回,将所有带回来的物品,价值约万金,全数奉送给父母。说:“这些足够你们养老之用了,儿子没有辜负你们养育的恩情,请让我暂时回到淮上,日后或有机会再来接你们。”他的父母感到既惭愧又羞耻,只是点头而已。沈竹楼掉转船头,来到金山寺,拿出钱财遣散他的仆人和随从,余下全部财物用车载来,全部送给寺院,以弘扬佛事,自己最后剃发为僧而终。
资料来源:《客窗闲话》 @*
——看更多 【古道人生】系列
责任编辑:古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