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华文化300问】‧【端午节】

端午节俗中展现哪些阴阳五行之道?

作者:允嘉徽
在缤纷的端午节俗中隐藏着哪些传统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之道?(陈仲明/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font print 人气: 787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

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发现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阴阳相生相克之道表现在天地人间,表现在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在民俗节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该当端午节莫属了!端午节的节俗包含人文历史、夏令卫生、还有饮食养生、医药济生……丰富又多彩,让我们来轻轻揭开这绵延几千年的文化面纱,找找端午节俗中蕴含哪些阴阳五行的道理?

“端午”名称中的阴阳相争之意

南北朝的民俗志《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为端五;“端五”又称为“端午”,“午”即是指五月,“(历书)五月建午取正阳之义”(《雅俗稽言‧天时》),所以端午又称为“端阳”。可见“端午节”的名称本身就表现阴阳五行的文化思维。

端午节落在仲夏之月,和夏至节气极为接近,天地阴阳循环行到至阳之月阳极之时。然而,物极必反,《京氏易传‧䷵归妹》说“建午阴生”;《说文解字》说“(黄历)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从此阴气逆阳而起。在中华文化中很早就注意到这种现象,从周朝开始就教人对应之道。《礼记‧月令》说:“是(五)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礼记》教导人清静斋戒,停止声色、口腹之欲的追逐,净化身心度五月,保安康。《大戴礼》教人“蓄兰为沐浴”,即浴兰汤净身来度过五月。

粽子中的阴阳之意

粽子是端午节的代表食物,可知道看似平常的一粒粽子中也包裹着阴阳之道!人们普遍知晓粽子包裹着纪念爱国大夫屈原的文化意涵,然而,已经很少人注意到粽子还包含着阴阳相生相克之理。

让我们寻着历史文化的河道上溯到公元三世纪左右,南北朝的风俗在黄历五月五日到夏至之间吃粽子。晋朝平西将军周处的《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筊白笋叶)裹黍米(黏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包裹未分散之时象也”。当时人吃粽子是节气民俗的一种表现,强调阴阳循环的现象。然而,从粽子里怎样看出“阴阳相包裹未分散之象”呢?

纯粹黄金色碱粽,表现端午时节“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Shutterstock)

古早时人们用菰叶包粽子,这种作法沿自于古代。包好的粽子放到又淳又浓的草木灰碱汁中煮到烂熟,菰叶里的黍米粒就黏成团,“相包裹未分散”,呈金黄色,即古诗词中的“角黍包金”是也。这模样的碱粽,对应了端午到夏至时节阴阳未分的纯阳之象。古人把对天地阴阳循环的观察“包裹”在粽子里,表现对天地节气的敏锐观察,显现当时人相当重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生活态度。

那么现代熟悉的咸味“杂粽”又是什么时候流行的呢?在《宋书‧列传第十九‧张畅》中记载“杂粽,南土所珍”。“杂粽”顾名思义当是包裹多种山珍海味吧,这种珍品当时也被用来作为外交礼物,南朝宋的君王用来送给北魏托跋焘(拓跋焘)作为绥靖的礼物。

包着山珍海味的杂粽。(Shutterstock)

端午节食俗 五行养生

除了粽子之外,端午节吃什么呢?“五红菜”“五黄餐”是端午节五行养生的食俗代表。端午节处于仲夏,补夏首要补心,五行颜色为红。《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夏,病在心”,“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所以红色成了夏天养生的选择。民间流传端午吃“五红菜”养生。“五红菜”常指苋菜、茄子、红萝卜、西红柿(蕃茄)和虾等五种食材,但也不限于此,只要是红色食物都合用。也有一些地方传统的端午节午宴有吃“十三红”的习俗。

1953年端午节,齐白石画《端午美味图》,也展现了“五红菜”的特色。(公有领域)

另外在江南,尤其是江浙杭州一带,过端午吃“五黄餐”养生很普遍。“五黄”是端午节时盛产的五种黄色食物,一般首推黄鳝、黄鱼、咸蛋黄,其它还有黄瓜、黄豆、黄梅和雄黄酒等。为什么在端午节吃“五黄”?黄色食物在五行中属土,多具有养护脾胃、强壮身体的功效。端午节正是炎炎夏日,容易让人口渴、食欲不振,元气衰弱。所以利用黄色食物来开胃,促进新陈代谢机能,提振元气,符合传统中医学的五行养生观。《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从《本草纲目》来看,“五黄菜”多具有排毒或解毒的食疗功能。“五黄餐”或“五红菜”的端午食俗,实践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养生之道。

端午节五黄餐之一的咸蛋黄。(Fotolia)

艾草菖蒲 至阳制阴邪防疫

端午节的节俗重点,除了饮食,还有一要项就是辟邪除恶气,保卫身心健康。民谚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五毒”是指蛇、蝎、蜈蚣、蟾蜍、蜘蛛等五毒虫。端午节一到,五毒齐动带来疫病,因此端午节袪除毒害成了重要行事。南北朝的风土志《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这天,人们赶早在鸡鸣前出门去采艾草,“悬于门户上以辟邪气”或是“以五彩丝系于臂上,辟兵厌鬼,且能令人不染瘟疫”。

小小艾草性质纯阳至刚,辟邪驱病恩物。(Fotolia)

菖蒲也是制伏夏天“五毒”的祥瑞物之一,屑菖蒲根入水中可做“浴兰汤”,有沐浴净身的效果,从先秦以来就受到重视。《大戴礼‧夏小正》就说:“五月……蓄兰为沐浴也”,就是后世传用的“浴兰汤”。

艾草和菖蒲看似草质柔弱,实为至阳之物,百阴不侵、百寒不侵。《本草纲目》记载,“菖者百草之先生者”,“感百阴之气为菖蒲”;艾草也是“纯阳”植物,性极热,升阳气和杀菌功效很强。中医发现艾草和菖蒲这两种植物,具有纯阳制阴邪的功能。

盆中植物为菖蒲。图:明 王谷祥盘石菖蒲 画轴。(台湾  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端午节“午时水”具有医疗效用

端午节这天午时的水特称“午时水”,自古享有盛名,“浴兰汤”配用的也是这午时水。“午时水”具有端午日阳刚之气,能制伏阴毒,在中医学上极受重视。

《本草纲要》记载,(黄历)五月五日的水也是一种“节气水”,具有疗效。当日午时若下雨实是“神水”,得趁午时赶快把竹竿砍下来,沥取竹节中的水,饮之可以“清热化痰,定惊安神”;特别适合用来制作制毒的药丸,例如“疟痢、疮疡金疮、百虫蛊毒诸丹丸”。

小结

中华文化与天地相融相通,顺应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之道经营美善生活,在端午节的节俗、节物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中华民族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博大智慧,对应于现代“无神论”乱流,更显得内蕴深厚,也给予我们丰厚的生活养分,源远流长。但愿中华民族的后人能够更加认识阴阳相生相克的文化内涵,了解上天所赐予的美好生活礼物。@*◇

──看更多【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从天人合一的精神意义来看,怎么过冬?“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立冬是藏之始,所以冬之养生重点在于闭藏、养藏。对应到我们的人体,立冬就是开始要让身体潜藏、养精蓄锐的时节,看冬天养生保养六招。
  • “九九”也是阳数之极,九九归一,满溢又将还原,黄金之秋将逐渐褪色,所以“重阳”也是个阴阳变化的关键日子。在古时的九九重阳就有了一些天人交融的登高赏景、感恩祈寿和避厄的风俗,也是今天重阳节活动的主题曲。
  • 天地四时节气的循环,例如秋分的“阴阳相半,昼夜均,寒暑平”的现象,年复一年在时光隧道中循环往复,准确而无穷无已,这是谁的造化呢?“万物由造化,谁通天地心”。借着秋分的展现,让我们重新思考上天教给我们的生存之道吧!
  • 可知古今有两个“中秋”?它们各以“月夕”和“夕月”为名,表现了“中秋”丰富多元的特色与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 中秋节的月亮与嫦娥的传说迢递人间几千年,是最古老的中华民俗传说中的一个,启发人修炼成仙、返本归真的追求,也显示给人往上飞升的关键。月饼加进了月亮与嫦娥故事中扣响人间的中秋组曲,传送着浓厚的团圆情味。宋代学者邵雍《梅花诗》吟:“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道出了天人之间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 白露是从夏到秋、从热转凉的转折点。中医养生注重顺应天时,强调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白露节气时的生活,我们应该如何顺应天时的大变化来收敛阴精,以养生呢?秋天养生调护重点在于照护心神与呼吸系统,要怎样进行呢? 中医的养生一般从日常生活的起居、运动、饮食和身心各方面齐步进行调护:
  • 黄历七月十五日这一天,佛教称“盂兰盆节”,从南北朝时代就有以“盂兰盆会”超度的作法,后来的历代也很盛大。“盂兰盆会”怎样慈悲救赎?怎样探涉了生命遭业报时的救赎呢?
  • 从立秋节气应节的成语中,能否学得应变的处世智慧?
    自然界的“先知”梧桐一叶落,迎来立秋节气!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也是多变的季节!古人从秋天的节气物候,得到许多感触,化作成语,也教给后人许多应变预防的功课。在这多事之秋的世局中,我们要如何应变保安呢?
  • 说到艾草,你可能会好奇它和端午节的关联。艾草一直都是端午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可是为什么会有这个习俗呢?摘了艾草要干嘛用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