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六百年不淹水是怎样作到的?为何纪录不保?
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竣工。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周围城墙约为3.4公里,殿宇高耸,园亭宏丽,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结构古建筑之一。
在明清两代,紫禁城不断进行扩建和维护。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对紫禁城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修缮和改建,使其保持了良好的状态。这座宏伟的宫殿见证了中华民族艺术与科技文明的发展,创下了600年在风雨中不淹水的建筑成就,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的辉煌与智慧。
故宫完整严密的排水系统
元明清三代,京城宫殿的供水来自高梁河水系,每逢雨季,防汛是个大问题。而屹立600载的故宫却从未出现过淹水,为什么呢?当然和故宫防洪的设计有关。故宫建造之初,对排水就有精心的系统设计,使下雨时宫内的排水量要能大于降水量,这套系统从小处到大处,连成完整严密的排水网络。
一、千龙喷水
故宫巍峨壮观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坐落在高高的汉白玉石台基上,三层的台基垫高7米多,每一层台基四周的栏杆底部,都安置了雕琢精美的石龙头,共计1142个。其实,这些雕琢精美的石龙头是排放雨水的沟渠出口。每逢大雨一来,这些龙头就会展现“千龙吐水”奇观,喷水如瀑,逐层下落,将地面上的雨水排出,顺势流入内金水河中,蜿蜒排出紫禁城外。
二、排水网络主次分明 暗沟明渠支干相连
故宫内的雨水沟渠总长度超过15公里,其中暗沟长度将近13公里。这些暗沟,联络支渠、干渠,最后全部通向内金水河,再与护城河(外金水河)汇流,将雨水排出城外。这些沟渠,导引宫内九十多个院落、72万平方米面积上的雨水畅通排到故宫城外的排水系统中。
故宫的建筑物密集,重重院落相互阻隔,各个宫殿院落之间,使用排水系统疏通,有支线、干线,有明渠、暗沟,还有涵洞等综横交错,主次分明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排水网络。明渠明现于地面,暗沟则如蛛网密布于地下,明渠遇到台阶或者大障碍物,则在渠下开一“钱眼”排水入暗沟。
三、三道防线
故宫的防水系统至少形成了三道防线。第一道为内金水河(大明壕),第二道为西苑太液池和后海两个人工湖,第三道为护城河筒子河(外金水河的一段)。
故宫全域的雨水最终都顺序通过支线和干线沟渠流入内金水河,然后一路蜿蜒至东华门南域的水闸流出,再与护城河汇合,流入外金水河。故宫内的人工湖──太液池和后海除了观赏游憩作用之外,还具有蓄水调节洪水的功能,以减缓洪水的流速,从而避免瞬间极大雨量带来洪涝。
护城河——筒子河环绕紫禁城城垣,是外金水河的一段,河宽约52米,周长达3,840米,平均蓄水量约54万立方米。这条护城河不仅加固了城墙,还为紫禁城提供了防洪的功能。
四、地形地势利于排水
北京北依燕山东临渤海,形势西北高东南低,所以北京的水系流向是归向东南。故宫的设计与北京的地形走向相合,也是北高南低。故宫北门神武门地面标高46.05米。南门五门地面标高44.28米,高差约2米。这种利用地形、地势落差的建筑设计有利于自然排水,使积水能缓慢排泄。
同时以故宫中轴线为分水线,建筑物中高侧低,东西两边的地形逐渐降低,也有利于沟渠之水从东西两侧流入护城河。
还有,在明清两代,在每年黄历3月打开紫禁城的暗沟清理淤塞,定期疏通维护了北京故宫建筑群屹立600年不受汛期洪涝的侵袭。
天象异变的冲击
2023年7月31日,台风杜苏芮环流造成中国北京连日暴雨,破了半世纪以来的雨量纪录。北京多条街道变成河流,多地严重淹水,甚至紫禁城也不能幸免,打破了罕有的600年不淹水纪录。
紫禁城破纪录的淹水情况,会是偶然吗?几个塑料瓶垃圾就能使“大红水”排不了了?背后能不有更深奥的原因吗?《易‧系辞上》说“天垂象,见吉凶”,当天象带来灾变、导致“人祸”,在古代中国历史中都被视为棒喝人间不义之行的警讯。近年在中共之国,天象频频发生巨变、种种灾祸屡屡打破纪录。古代的文明中国信仰的是“天人合一”的生活之道,为人处世讲求良知善行,讲求合乎天道。行善积德之人,福德深厚,不求富贵,而富贵自来;行善积德之政,风调雨顺,反之,暴政恶政招致天灾地变和人祸(人祸也可能是上天假借的一种惩罚方式)。
在中原大地上,中共七十多年来战天斗地的红祸无穷无已,它迫害人权、迫害正信、活摘器官的邪恶已是普世皆知,而且受害者的数量非常庞大。俗语说,“人不治,天治”,二十多年来人间制裁邪政的正义力量远远不足,所以上天就要出手!故宫紫禁城在明清是一国权位的象征,这里淹水了,该当是末世王权沉落中的一种征兆吧!@*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