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寂静的上水古洞村,在今年3月底迎来村内最盛大的节日——观音宝诞,远远就可以看到青山公路旁搭起竹制的大戏棚,满挂贺诞花牌,十分吸睛。穿过闪耀的大花牌,伴随着喧天的“查笃撑”锣鼓声,大幕拉开,六位台柱闪耀登场,上演开台例戏《六国大封相》。三日四夜的大戏意义非凡,这是暌违40年第二次在古洞上演,今年将是收地前最后一次演出,随着“新界东北发展计划”古洞北收地项目的展开,未来古洞的模样或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
古洞村“查笃撑”的声音已经消失了40年,直到去年(2023年),“酬神演戏委员会”70周年之际,主办单位聘请金龙凤剧团在观音宝诞期间演出,三夜两日上演大戏。今年规模更大,于3月26日至29日期间,上演四夜三日的大戏。
“以前古洞的大戏不只是一个团体办,有两个戏会,分别上演粤剧和潮剧,更加热闹,从旧照片就可以看到以前的气氛了。”在古洞长大的扎作师傅冒卓祺介绍,在古洞收地前,村民都有一个心愿,可以复办大戏,给更多人认识到村中的文化,为村内留下一个珍贵的回忆。
中断经年的古洞神功戏
跟着冒卓祺走访古洞,令他引以为傲的一个社区团体,就是“观音宝诞酬神演戏委员会”,成立于1953年,距今已有71年的历史。在他童年的记忆中,在古洞最开心的时光就是观音宝诞,闪亮的花牌,卖小食的摊位,鞭炮声、锣鼓声此起彼伏,可以跟着舞龙舞狮的队伍巡村,到蕉径龙潭观音古庙进香,又有热闹的抢花炮活动,还有群星闪耀的神功粤剧上演,比过年还要热闹几倍。
昔日的古洞商铺、工厂林立,大量的从大陆来港的新移民到古洞落脚,形成了一个完备的小社区。在古洞,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语言,潮州话、客家话、围头话、广东话⋯⋯观音诞成为不同族群的共同信仰,“花炮会”就是凝聚村民最好的方式,关系良好的村民、家人自发组成不同的花炮会,每年观音诞酬神、做戏,花炮会是重要的资金来源。
在1953至1983年,每年村中都会举办神功戏,邀请的名伶众多,任剑辉、白雪仙、关海山、任冰儿、李宝莹、邓碧云⋯⋯都在古洞登台演出,还获得不少传媒报道。热心村民将昔日的观音宝诞的报道资料和旧照片收集起来,在观音诞期间的戏棚入口处展出,与访客分享古洞历史。
要筹办观音诞的神功戏耗资巨大,1980年代古洞“变天”,港英政府建设新界环回公路,需要清拆不少商铺及民居,居住在古洞大马路附近的居民纷纷搬离,村中的文化活动也收到影响,在1983年后,因资金不足问题,神功戏停办,村中仅保留观音诞的拜神活动。这一停就是40年。
“火神”华光与神功戏
根据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网站的描述,粤剧是以粤语演唱和念白的戏曲,流行于粤方言区(主要包括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地)。粤剧通过唱、做、念、打的艺术手段,配合化妆、服饰、道具和锣鼓等演绎故事情节,其表现形式糅合了文学、戏剧、曲艺、舞蹈及武打,它的唱腔、行当、化妆、身段及曲谱等都蕴含丰富的艺术价值。
所谓“神功戏”,离不开神诞或打醮活动,即是一个社群筹备邀请戏班在活动中演出,以“娱人娱神”、“神人共乐”。“神功”之意,是为了敬奉神明而做的功德。而戏班本身,也有信奉的神明。
香港的戏班多供奉华光先师,在每年的黄历九月廿八日都会祭拜华光,在每一次演出搭建的戏台后方,也都设有华光先师的牌位,演员要先上香,祈求演出顺利。华光先师又称为“五显灵官”,民间视其为“火神”,为何这位“火神”会与粤剧戏班息息相关?当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香港戏棚文化》一书收录了一个传说,相传凡间大戏开演时锣鼓喧天,惊动天庭,玉帝下令让华光下凡烧毁戏棚,惩治噪音扰乱天庭的戏班,当华光来到人间后,发觉戏剧是宣扬“忠、孝、节、义”的,决定保护戏班,于是嘱咐戏班子弟烧香化宝,浓浓烟火熏上天庭,玉帝以为戏棚已经烧毁,戏班艺人感恩华光救命之恩,所以之后就奉华光为粤剧的保护神。
盼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
冒卓祺提到,古洞村70多年来保留着不少文化艺术,都是很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都依附在各类节庆活动中,如土地诞、观音诞、中元法会等等,有村,有庙,才有文化的延伸。他从事扎作业多年,与他小时候接触舞龙舞狮等传统活动无不相关,如今他创办“香港扎作业联会”,开办工作坊招募学员学习扎作工艺,希望能尽自己的绵力延续传统手艺,可以代代相传。
古洞村观音诞的神功戏消逝40多年,冒卓祺一直都有一个心愿,希望在古洞村再次响起儿时记忆中的“查笃撑”,早在疫情前他已经开始与村中各部门联络,与村长商议借着“观音宝诞酬神演戏委员会”70周年纪念,可以在村中再次出演大戏。两位村长都支持这一想法,也盼望古洞村贺诞的文化能继续保留,让政府发展新界北之时,可以留下一些空间给予村民延续观音诞的仪式。筹备大戏并非易事,尤其历经疫情,经济和文化活动均受到很大的影响。他们感恩,当提出恢复做大戏的想法时,获得不少村民和花炮会善信的支持,纷纷出钱出力协助完成这一村中盛会,为古洞村在“变天”前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
——原载香港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