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历元月里说起元宵,美好的氛围就洋溢心田,自然而然就让人想起“元宵”。黄历元月十五夜称“元宵”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呢?中原大陆幅员广,南北两地的风俗也常有差异,以“元宵”称圆子(汤圆)是起于何时呢?元宵吃圆子从何时成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说圆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还有人说有馅的圆子称“元宵”,无馅的圆子称“汤圆”,真是如此吗?
古人在重阳节有吃“重阳糕”,但是节食的名字和节日完全一模一样的食物,就仅有“元宵”了。糯米“圆子”叫“元宵”,是因为“元宵”节日所赐吗?找寻答案之旅,先从“元宵”说起吧。
“元宵”之名约在什么时候出现?
在唐代时就有精彩的上元夜(元宵)灯会了,皇上与官民同乐,在史书(如《旧唐书》)和文人书籍(如《事物纪原》)中,提到了唐睿宗、中宗和玄宗在“正月十五夜”观灯,中宗还连续二年在“上元夜”微服出宫赏灯会。
在诗人的笔下,直到唐朝末年才有“元宵”这个节日名称出现。在《全唐诗》中才出现一首,那是韩偓《元夜即席》诗。韩偓是生于唐朝末年(公元840─923年)的人,他的《元夜即席》云:“元宵清景亚元正,丝雨霏霏向晚倾。”从史书记载和韩偓的诗题看来,唐朝时称元月十五日,多为上元夜和元夜,还未正式称“元宵”。
到了宋代,“元宵”的称法就很普遍了。当时,北宋文学家讴歌元宵的诗词已经非常多了。北宋民俗志《东京梦华录》也直接用“元宵”称呼正月十五日的夜晚,并记录宫中与老百姓过元宵节热闹异常的景况。不过在其中还没有提到吃“元宵”的事。
元宵吃圆子从何时成为流行的食尚?
南宋的民俗志《武林旧事》中,记录了元宵节的“节食”,在许许多多受人爱好的“元宵节食”中,就有了“乳糖圆子”和“澄沙团子”,而且“乳糖圆子”在其中排在最前头。“乳糖圆子”即甜汤圆;“团子”也是米粉做成的“圆子”,“澄沙团子”即豆沙圆子。这样看来,在南宋的时候,元宵节吃“糖圆子”“豆沙圆子”已经是一种流行的食尚。
以“元宵”称呼“圆子”开始于什么时候呢?
北宋文学家的诗词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元宵节咏“圆子”“浮圆子”的诗词。如:史浩的《人月圆 其二 咏圆子》 。那么以“元宵”称呼“圆子”,这封号是什么时候登场的呢?南宋初期,绍兴二十一年进士晋身丞相的周必大(晚号平园老叟),在他所作《平园续稿》中说到了:“因元宵煮圆子,因呼圆子为‘元宵’。”原来,在南宋时,元宵的好滋味就与元宵节的欢乐携手了!
圆子称“元宵”最早是起于南方还是北方?
周必大是吉州(今江西)人,是江南人士,他把家族中流传的元宵浮圆子习俗,编入岁时杂咏中。[1] 而南宋的版图已经失去了北京,局促在中国大陆东南方,所以说以“元宵”称呼“圆子”,起初是在南方的元宵节普遍起来的。明朝时“元宵”叫“粉丸”(明人吴宽的五首咏元宵诗)。到了清代时,北京都人才普遍称圆子为“元宵”。
清代乾隆皇帝和群臣的《元宵联句》诗有“题注”,点出“元宵”名称来历:“浮圆子,都人以元宵节食之,遂名元宵。”就是说清代北京人在元宵节浮圆子(煮汤圆)来吃,于是就把圆子叫成“元宵”。
清代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灯节》说元宵日“市卖食物,干鲜俱备用,而以元宵为大宗,亦所以点缀节景”。比较这两种南北两地吃元宵的时间背景,圆子原来是在南方先得到“元宵”的雅号的。
“元宵有馅,汤圆没有馅”这种说法对吗?
南宋时就有豆沙馅的圆子,所以说,“元宵有馅,汤圆没有馅”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认识。清末民初杭州人徐珂的《清稗类钞》说,不管有馅无馅,都叫汤圆,无馅的叫“实心汤圆”。
古时台湾也把元宵节汤圆叫作“元宵”吗?
远在大陆南方海角一隅的台湾也把元宵节汤圆叫作“元宵”。晚清时,台湾府人连雅堂(连横)的《雅言》有一条记载:上元日(元宵节)的“元宵”是元宵节“供祭之物”。可见那时即使在中国最南方的台湾都把元宵节的节食汤圆叫“元宵”。所以说,把隆重供祭神明的汤圆称“元宵”,反应了晚清时台湾对汤圆的的概念。
圆子叫“元宵”是因为“元宵”节所赐吗?
“汤圆”一年都头都有,而且是许多人喜爱的食物。只是在正月十五元宵日的食俗中,人们都要吃这一味,此时叫它“元宵”就特有味了,月圆人团圆的元宵节代表食物非“元宵”莫属!是的,从上述周必大的叙述,我们知道了在南宋时,已经赐给了元宵圆子“元宵”的称号。
圆圆满满的“元宵”反映元宵节团𪢮美好的愿景。“元宵”带着饱满的内涵,经历悠久的岁月,映现中华文化的丰富圆融。它能够经受沸腾的考验,在激沸中圆满浮起,传递元宵佳节的美好希望!
——注释
[1]周必大《元宵煮浮圆子 前辈似未尝赋此作间成四韵》: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