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华文化300问】

认识元宵节和“元宵”七道题 你答对多少?

作者:容乃加
一颗小小“元宵”饱含文化内涵。认识元宵节和“元宵”的七道题,试试你答对多少?(S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469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黄历元月里说起元宵,美好的氛围就洋溢心田,自然而然就让人想起“元宵”。黄历元月十五夜称“元宵”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呢?中原大陆幅员广,南北两地的风俗也常有差异,以“元宵”称圆子(汤圆)是起于何时呢?元宵吃圆子从何时成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说圆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还有人说有馅的圆子称“元宵”,无馅的圆子称“汤圆”,真是如此吗?

古人在重阳节有吃“重阳糕”,但是节食的名字和节日完全一模一样的食物,就仅有“元宵”了。糯米“圆子”叫“元宵”,是因为“元宵”节日所赐吗?找寻答案之旅,先从“元宵”说起吧。

“元宵”之名约在什么时候出现?

在唐代时就有精彩的上元夜(元宵)灯会了,皇上与官民同乐,在史书(如《旧唐书》)和文人书籍(如《事物纪原》)中,提到了唐睿宗、中宗和玄宗在“正月十五夜”观灯,中宗还连续二年在“上元夜”微服出宫赏灯会。

在诗人的笔下,直到唐朝末年才有“元宵”这个节日名称出现。在《全唐诗》中才出现一首,那是韩偓《元夜即席》诗。韩偓是生于唐朝末年(公元840─923年)的人,他的《元夜即席》云:“元宵清景亚元正,丝雨霏霏向晚倾。”从史书记载和韩偓的诗题看来,唐朝时称元月十五日,多为上元夜和元夜,还未正式称“元宵”。

到了宋代,“元宵”的称法就很普遍了。当时,北宋文学家讴歌元宵的诗词已经非常多了。北宋民俗志《东京梦华录》也直接用“元宵”称呼正月十五日的夜晚,并记录宫中与老百姓过元宵节热闹异常的景况。不过在其中还没有提到吃“元宵”的事。

元宵,正月十五夕燃灯通宵敬奉神佛。图为明代元宵节宫中张灯结彩。(公共领域)

元宵吃圆子从何时成为流行的食尚?

南宋的民俗志《武林旧事》中,记录了元宵节的“节食”,在许许多多受人爱好的“元宵节食”中,就有了“乳糖圆子”和“澄沙团子”,而且“乳糖圆子”在其中排在最前头。“乳糖圆子”即甜汤圆;“团子”也是米粉做成的“圆子”,“澄沙团子”即豆沙圆子。这样看来,在南宋的时候,元宵节吃“糖圆子”“豆沙圆子”已经是一种流行的食尚。

以“元宵”称呼“圆子”开始于什么时候呢?

北宋文学家的诗词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元宵节咏“圆子”“浮圆子”的诗词。如:史浩的《人月圆 其二 咏圆子》 。那么以“元宵”称呼“圆子”,这封号是什么时候登场的呢?南宋初期,绍兴二十一年进士晋身丞相的周必大(晚号平园老叟),在他所作《平园续稿》中说到了:“因元宵煮圆子,因呼圆子为‘元宵’。”原来,在南宋时,元宵的好滋味就与元宵节的欢乐携手了!

圆子称“元宵”最早是起于南方还是北方?

周必大是吉州(今江西)人,是江南人士,他把家族中流传的元宵浮圆子习俗,编入岁时杂咏中。[1] 而南宋的版图已经失去了北京,局促在中国大陆东南方,所以说以“元宵”称呼“圆子”,起初是在南方的元宵节普遍起来的。明朝时“元宵”叫“粉丸”(明人吴宽的五首咏元宵诗)。到了清代时,北京都人才普遍称圆子为“元宵”。

清代乾隆皇帝和群臣的《元宵联句》诗有“题注”,点出“元宵”名称来历:“浮圆子,都人以元宵节食之,遂名元宵。”就是说清代北京人在元宵节浮圆子(煮汤圆)来吃,于是就把圆子叫成“元宵”。

清代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灯节》说元宵日“市卖食物,干鲜俱备用,而以元宵为大宗,亦所以点缀节景”。比较这两种南北两地吃元宵的时间背景,圆子原来是在南方先得到“元宵”的雅号的。

糯米圆子不管有馅无馅都叫汤圆,无馅的叫“实心汤圆”;元宵节吃的汤圆特称“元宵”(Shutterstock)。

“元宵有馅,汤圆没有馅”这种说法对吗?

南宋时就有豆沙馅的圆子,所以说,“元宵有馅,汤圆没有馅”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认识。清末民初杭州人徐珂的《清稗类钞》说,不管有馅无馅,都叫汤圆,无馅的叫“实心汤圆”。

古时台湾也把元宵节汤圆叫作“元宵”吗?

远在大陆南方海角一隅的台湾也把元宵节汤圆叫作“元宵”。晚清时,台湾府人连雅堂(连横)的《雅言》有一条记载:上元日(元宵节)的“元宵”是元宵节“供祭之物”。可见那时即使在中国最南方的台湾都把元宵节的节食汤圆叫“元宵”。所以说,把隆重供祭神明的汤圆称“元宵”,反应了晚清时台湾对汤圆的的概念。

圆子叫“元宵”是因为“元宵”节所赐吗?

“汤圆”一年都头都有,而且是许多人喜爱的食物。只是在正月十五元宵日的食俗中,人们都要吃这一味,此时叫它“元宵”就特有味了,月圆人团圆的元宵节代表食物非“元宵”莫属!是的,从上述周必大的叙述,我们知道了在南宋时,已经赐给了元宵圆子“元宵”的称号。

圆圆满满的“元宵”反映元宵节团𪢮美好的愿景。“元宵”带着饱满的内涵,经历悠久的岁月,映现中华文化的丰富圆融。它能够经受沸腾的考验,在激沸中圆满浮起,传递元宵佳节的美好希望!

——注释

[1]周必大《元宵煮浮圆子 前辈似未尝赋此作间成四韵》: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我以前,捉鲍鱼在全个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门老一辈的人说起我的名字都认识,就是最会捉鲍鱼那个!”年届七旬的塔门原居民黎雄(雄哥)回忆童年时光,语气顿时兴奋了起来,“我们没有东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鱼、虾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门岛,千帆竞发,渔获满满,“我们吃不起面包的,是吃鲍鱼、吃海胆长大!”原来那时候的塔门,面包比鲍鱼还矜贵,真是让笔者大开眼界。
  • 黄历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今年是龙年,岁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龙子、龙女,生肖属龙。然而,黄历新年和十二生肖并非华人专属,不同国家对于生肖的解读也不尽相同。在中亚国家哈萨克,今年的生肖是蜗牛而不是龙,属龙的人到这个国家就变成属蜗牛了。
  • 秋风起兮,七夕节又将来到。牛郎(牵牛)、织女与中华儿女相伴几千年,有情有义的婚姻,相许相牵的爱情,千百年来代代相传。七夕的一年一会,让人感叹之外,也让我们反思什么吗?
  • 黄历的五月五日端午节,又叫端五、重五、重午、端阳。“端午”处于纯阳之端。民间有俗谚“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古人也把端午作为夏令时节防瘟辟毒的启动日。端午节的节俗很多,来源久远,背后蕴藏丰富的文化典故。一起来文化寻根:回顾端午节的九大节俗与故事。
  • 端午“五红”、“十二红”的养生饮食,都是观察时令,巧用时鲜,以促进身心健康的传统中医的养生方法,同时五行养生的原理也在其中体现。不管时代怎么推进,注重天人合一,顺应节令过生活,上天自然赐给人最鲜美的生活滋味。
  • 在南亚地区,收受嫁妆是一项古老的习俗,即结婚时新娘的父母要向新郎家赠送金银首饰或其它值钱的东西。尽管印度自1961年起立法禁止了这种做法,但该传统在民间仍然盛行。最新一项研究发现,随着近几十年印度男性的受教育程度和就业机会的不断提升,印度陪嫁之风却愈演愈烈。
  • 元宵之夜,长安城内灯火通明。一群小伙儿身着橙衣手执黄色灯笼出场。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和管弦,他们在月光下跳跃腾挪,灯笼上下翻飞,
  • 一方土地养一方人, 如果你想回顾真正的民族风情,那么欣赏一只传统民族舞,听一首美妙的神韵交响乐就可以了。小提琴搭配二胡,阵阵锣鼓、声声唢呐、鲜艳的手帕,那东西方乐器的完美和声,呈现热闹欢腾、 幽默欢快的民族风情, 一定会赶走你的乡愁,让你陶醉在雅俗共赏的艺术享受之中。
  • 在那长城以北的塞外之地,深蓝的天空下,广阔的草原上,近处风吹草动,远处雄鹰飞翔。蒙古草原上,一位身着皮草的年轻女子款款走出帐篷,她头顶一碗热腾腾的奶茶,递给远道而来的宾客,这是神韵作品中发布的一首经典交响乐《顶碗舞》描述的优美画面,相信如果你去大草原,途径蒙古包前,也一定会停下脚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