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论语》说(42):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

作者:薛驰
《论语说》(公有领域/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制图)
font print 人气: 5
【字号】    
   标签: tags: , , ,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五》)

【注释】

夷狄、诸夏:夷狄概指中国四周的少数部族国家,被认为是化外之地,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诸夏指中国,中原夏族(华族)各国。

亡:通“无”。在《论语》中,“亡”下不用宾语,“无”下必有宾语。(杨伯峻)

:君王。毛子水则认为,君当指国家的政府言,并不是专指居君位的人而言。孔子论政,最重安人!孔子意中的君,代表法律和治安。文化低的国家如果有法律和治安,文化便可渐高而民生亦日以进步。文化高的国家如果没有法律和治安,则文化必日以衰落而民生亦日以凋敝。其译文:“文化程度低的国家如果有政府和法律,就不会像文化程度高而没有法律和治安的国家那样坏!”

【讨论】

本章文字简单,解读却有多种。也可谓言简意丰。

第一种解读(《论语注疏》):此章言中国礼义之盛,而夷狄无也。夷狄虽有君长而无礼义,中国虽偶无君,若周、召共和之年,而礼义不废。后人进一步引申:一个国家的文化最重要,即使国家亡了,还有可能复国(如以色列),如果文化亡了,国家则湮灭无存。

第二种解读(钱穆):夷狄虽有君,仍不如诸夏之无君。为什么呢?君臣亦仅礼中之一端,社会可以无君,终不可以无礼。晋之南渡,北方五胡逞乱。其时学者门第鼎盛,蔑视王室,可谓有无君之意,但必严夷夏之防以自保。再就古今通义论之,可谓此社会即无君,亦不可以无道。但不可谓此社会虽有道,必不可以无君。既能有道,则有君无君可不论。《论语》言政治,必本人道之大,尊君亦所以尊道,断无视君位高出于道之意。

第三种解读:连夷狄皆有君主,不像中国的君主已经名存实亡了。这是孔子伤时之乱而叹之也。“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张居正教小皇帝说:夷狄之国,在上的统领其下,在下的顺从其上,尚且有个君长;倒不似我中夏之国,君弱臣强,以诸侯胁天子者有之,以陪臣专国政者有之,恣为僭窃,反无上下之分也。孔子此言,岂真轻中国而称夷狄哉!盖甚为之词,以见上下之分,不可一日不明于天下也。

第四种解读(杨树达):夷狄还有贤明之君,如楚庄王、吴王阖庐等(春秋时楚吴等尚被轻视),不像中原诸国却没有。韩愈《原道》:“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也就是说,夷夏之界,不以血统种族及地理与其它条件为准,而以文化(礼)为准。

第五种解读:本章主旨不是“责君”,而是“责臣”。当“家天下”已成不可逆转之势,苛求于君已成无奈之时,孔子自然而然就将希望都寄托在贤臣的身上。当然,一国治乱国君自有责任,诸夏僭乱也隐含着“在上者不能尽为君之道”,“责君”之意自在其中。

以上解读各有道理。本文则补充一点:古人虽多尊夏而贬夷,然夷狄也自有其优点。例如,《国语》有篇《祭公谏穆王征犬戎》,其中说到“吾闻夫犬戎树惇,能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大意:我听说犬戎性情敦厚纯朴,能遵守先人的德行而专一不变,他们是有能力抵御我们的。)又如,《史记‧秦本纪》中由余对秦缪公说:戎夷虽不像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但“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

事实上,就中国历史论,夷夏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对本章的理解,大可不必局限于华夏优越论。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
《论语今注今译》(毛子水注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本解(修订版)》(孙钦善著,三联书店)
李细成:“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四种歧解辨正
孔子原来这么说-夷狄之有君

看更多【《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孔子尊贤容众,并不主张除恶务尽。事实上,善恶相对,是人世常态,世界上不可能全是君子而没有小人、恶人,对小人、恶人也要给条活路。孔子建议举用正直之人,置之于邪枉人之上,则邪枉之人也能化为直,而不是说废置邪枉之人。
  • 对于本章,明代大政治家张居正如是说:“季康子之问,专求诸民。孔子之答,专求诸己。盖人同此理,吾能自尽其理,而人岂有不感化者哉!”其实呢,孔子是要季康子以身作则、以上帅下、率先垂范。
  • 儒家对孝的重视,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历朝历代都说“本朝以孝治天下”。甚至西汉皇帝的谥号里都有个“孝”字,其它王朝皇帝的谥号也多有“孝”字。所以,中国正统之政,重点是讲“教化”、“王化”,而非暴力统治,皇帝是“作之君、作之师”,官员是“父母官”,家国同构。从家庭到朝廷,孝是主导性的伦理。
  • 钱穆对本章的解说,则非常高妙。他说:人类社会,有法律契约,有道德礼俗,所以为指导与约束者纵甚备,然使相互间无信心,一切人事仍将无法推进。信者,贯通于心与心之间,既将双方之心紧密联系,而又使有活动之余地,正如车之有𫐐𫐄。
  • 孔子百世可知,其依据就在于中华文化,在于道统。汉代董仲舒说了个非常著名的话“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注意,孔子这里说的“继周”,有特定的含义,是指继承周礼、周的文化。只要行在中华文化的轨道上,有“因”有“损益”,“虽百世可知也”。
  • 本章前句是评一不当做而做的事,后句是评一当做而不做的事。有人认为,从意义上讲,应当各自为一章。但既然作为一章,编者应有苦心。就“为政”而言,有所不为,有所必为。无论“不为”还是“必为”,都上循天理,内怀仁心,而勇于担当。
  • 本次中华文明,从黄帝开始,到夏商西周,是为礼乐文明。所谓“六代乐舞”,一般指黄帝《云门》、尧《大咸》、舜《大韶》、禹《大夏》、商汤《大濩》,以及周武王《大武》。又分为文舞和武舞。前四代,因禅让得天下,故称文舞,表演者手持乐器与雉鸡尾羽;后两代,因靠武力夺天下,故称武舞,表演者手持干戚。
  • 鲁国文化最盛,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还有一个独特的意义。大家知道,一朝文化精华俱在宫廷。然而,公元前771年,犬戎攻陷镐京,西周灭亡,文化亦遭浩劫。幸而有鲁,许多文化精华得以保存。
  • 到了孔子的时代,礼坏乐崩,孔子要救世,怎么救?只能从归正人心着手。怎么归正人心?首先厘清礼乐的本源。这个本源就是人心,要有仁。
  • 盖俭啬无文,虽未合于礼之中,而犹不失为淳古之风,是即本之所在也。居丧者与其习熟于仪节,而无惨怛之诚,宁可过于哀痛,而少品节之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