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童年期歌剧《可爱的牧羊女》
大家都很熟悉莫扎特著名的歌剧《魔笛》、《费加罗的婚礼》和《唐璜》,但很少有人谙熟他12岁时(1768年)创作的独幕歌唱剧(singspiel,译注)《可爱的牧羊女》(Bastien and Bastienne)。
该剧是莫扎特最早期的歌剧作品之一。在此之前,他11岁时创作了三幕喜歌剧《阿波罗与雅辛托斯》(Apollo and Hyacinthus),作为幕间短剧在萨尔兹堡大学上演。同样是12岁时创作的《装痴作傻》(La Finta Semplice,又译:装傻姑娘),则迟至第二年(1769年)才在家乡萨尔兹堡首演。
渊源成谜
我们对这部歌剧的渊源知之甚少。我们所知道的都来自格奥尔格‧尼古拉斯‧冯‧尼森(Georg Nikolaus von Nissen),他是莫扎特的第一位传记作者,也是莫扎特前妻玛丽亚‧康斯坦茨(Maria Constanze)的第二任丈夫。
根据尼森的说法,1768年夏天,年少的音乐神童应维也纳名医兼催眠师弗朗茨‧安东‧梅斯梅尔(Franz Anton Mesmer)博士的请求,创作了《可爱的牧羊女》。据说,这场私人演出在医生维也纳府中的庭园剧院进行,然而那一年,这座剧院还不存在,该剧可能并不是在维也纳创作的。
无论如何,这是莫扎特最早期的一件作品。剧本是由弗里德里希‧威廉‧魏斯肯(Friedrich Wilhelm Weiskern)受维也纳流行戏剧《巴斯蒂安和巴斯蒂妮的爱情》(The Loves of Bastien and Bastienne)的启发而创作的,这出戏剧是对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歌剧《乡村占卜师》(The Village Soothsayer,1752年)的喜剧模仿。
剧中只有三个角色──巴斯蒂安、巴斯蒂妮和寇拉司(Colas),通常分别由一位男高音/女中音、一位女高音和一位男低音演唱。莫扎特原本计划将寇拉司一角改由女低音演唱,并用朗诵代替一些口语对话,但没有实施。这部莫扎特早期歌剧于1890年在柏林舞台上重新被世人“发现”、重焕艺术生机。
怡人的田园牧歌
该剧的情节非常简单:两位相爱的年轻牧羊人巴斯蒂安和巴斯蒂妮,在村里的魔法师寇拉司撮合下获得美满结局。它本质上是一部牧歌,是对牧羊人生活方式的理想化描绘。歌剧短小精炼,轻松怡人。
巴斯蒂妮认为她的恋人巴斯蒂安变了心、抛弃了自己,于是向魔法师寇拉司求助。魔法师安慰她,让她相信巴斯蒂安仍然爱着她,同时也承认年轻的牧羊人有时很善变。魔法师建议她故作冷淡,让恋人回到她身边。
计谋的成功远远超出她的期望,现在轮到巴斯蒂安伤心欲绝了,因为寇拉司告诉他巴斯蒂妮有了新欢。绝望的年轻牧羊人向魔法师求助。在巴斯蒂安的请求下,寇拉司打开魔法书,念出一串咒语。
巴斯蒂妮回来了,但她继续使用计谋,将巴斯蒂安推开。这对恋人开始争吵,但很快又忆起过去的幸福时光。这一对牧羊人和好如初,寇拉司向他们表示祝贺。歌剧在赞美魔法师和这对恋人重新发现幸福中落幕。
这部歌剧的故事情节令人愉悦,但它之所以如此迷人,还归功于悦耳动听的音乐及其流露的童真情感。
迷人的歌剧
虽然这部歌剧是莫扎特在孩提时创作的,但听起来却与作曲家日后的作品十分相似,韵味无穷,微妙细腻。
歌剧很短小,只有16首咏叹调。合唱和独唱咏叹调都很轻快,但结构和配器都很巧妙,节奏清晰,音乐性很强。尽管严格说来,这部歌唱剧中没有感人肺腑的情节,但每一种情感──从悲伤、嫉妒到诱惑,都真实可信。在《可爱的牧羊女》中,没有无用的闲谈,只有童心的神奇。
《可爱的牧羊女》是一部极具吸引力的作品,旋律令人难忘。虽然剧中未纳入高超的声乐技巧,但莫扎特在声乐方面已表现出卓越的创作技巧和模仿天赋,这一点在他后来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寇拉司的无厘头咏叹调“Diggi, Daggi”将拉丁语和无厘头音节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他作为小男生的幽默。
《可爱的牧羊女》展现了莫扎特在音乐创作各方面崭露头角的才华。这位年少的作曲家模仿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歌剧样式,加入通俗的曲调,同时表现出对音乐风格及其语言的自信。他在巴洛克风格和古典风格的交汇点上谱写了一部作品,开创了一种新类型歌剧──后来成为18世纪古典主义风格,为他后来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础。
它不只是神童作品,更是天才之作──非莫扎特莫属。
【译注】歌唱剧(Singspiel),18世纪德国民族的小型喜歌剧,起源于英国的“民谣歌剧”和法国的“喜歌剧”,撷取德国传统民歌和新教圣咏交织对白,并伴有器乐演奏。
原文:刊登于英文《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时报》。
作者简介:阿丽亚娜‧特里布斯韦特(Ariane Triebswetter)是一名国际自由记者,拥有现代文学和古典音乐背景。
责任编辑: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