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2023年09月22日讯】当二十世纪来临时,西方社会的离婚现象才普遍出现;多年来,台湾的离婚率也呈现上升的趋势。往好处想,是赶上先进国家的一项证据,但却有不少人感叹“世风日下”,也有许多人担心“文化沉沦”。不过,尽管在“此风不可长”的舆论压力下,尽管在离婚法的限制下,离婚事件仍然在增加。原因何在?本章仍借用一九九二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贝克(G.S. Becker)教授的解释加以阐述。
婚姻关系的经济分析证实了“物以类聚”这句古谚
要寻找离婚的原因,首先应该了解“结婚”的动机。结婚动机的消失,也就是离婚的答案。我们知道,结婚是属于一种“选择行为”。这种选择行为有两个基本原则:(1)出于双方当事人的“自愿”;(2)当事人在婚姻市场上以“竞争”方式择偶。在第一个原则下,可以利用效用理论来分析,也就是说,两人共同生活所带给个人的满足程度,高于单身生活。第二个原则是说,每个人以其具备的条件,如财富、健康情况、年龄、教育程度、相貌以及其他各种属性,到婚姻市场上择偶。这样的情况,与商品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交易过程甚为相似,都是在限制条件下求取满足的极大,当然也可以利用经济分析工具来理解。
结婚当事人之所以认为结婚的利益高于单身,一为预算限制放松了,也即结婚后两个人得以分工合作,专业化的程度更高,生产力也因而提升。另一种原因是精神上的满足提高了。而且,在一个工业经济社会中,小孩可以视为一种耐久性消费财,带给父母满足,而结婚正是生育小孩的最佳途径。
其实,我们也可以利用厂商理论来解释结婚的行为。盖厂商的形成,乃合伙者为了节省交易成本以达到分工的效果。婚姻当事人以一张长期的契约书,维系着双方的长期关系,彼此不必为家常生活事事咨商,也不需有何监督,既免去了交易成本,也不会有被剥夺的忧虑。换句话说,家庭就像厂商一样,股东之间彼此合作无间,而且,由于家庭这种“厂商”规模较小,加上彼此拥有极为亲密的关系,组织成本也低于一般的厂商;也就是说,婚姻双方都各将对方的满足纳入自己的满足中,彼此都感到安全提高,家庭也就成为人生的“避风港”了。
婚姻关系的经济分析,证实了“物以类聚”这句古谚。因为,双方的特质相近,不确定性递减,而且也提升了家庭的生产力。由统计数据显示,夫妻之间的聪明才智、教育、年龄、信仰、本籍、种族,乃至于体能情况,都有极为密切的正向关系。
转换成本降低或消失,提高了离婚率
如果一切情况不变,或者是变化的速度不快,则婚姻的正常情况之持续是理所当然的。但二十世纪以来,一切都在快速变动中,维系婚姻重要因素之一的专业分工已经逐渐消失,以往“男主外,女主内”的家规,已经失去作用。以前,由于女性的工资远低于男性,已婚妇女外出工作者远少于未婚妇女,又因丈夫的时间和妻子的时间有着互补关系,已婚妇女也就较为专注于家庭活动,这样的专业化,使得家庭的生产达到极大。现在,愈来愈多职业妇女的工资大为提高,促使男女工资的差异日渐缩小,进而使婚姻的“利得”也相对减低,离婚的成本也下降。再者,现代化的家庭设备也使家务工作的时间缩短,致愈来愈多的妇女走进劳动市场,不但使已婚男性和女性都有了更多的比较对象,而且因为出外工作都会刻意打扮,在家则相对地随意,因而在与别人相互比较下,就会有些人后悔当初择偶错误,而演变至夫妻间同床异梦,终于发生婚变。婚变的事件愈见普遍,社会上也就不再视为异端,亦即,意图离婚的人所感受的社会压力减轻了,乃至完全消除,此种转换成本的下跌或消失,也促进离婚率的增长。
此外,小孩可以带给父母满足,但在养育小孩的成本随父母亲的时间成本一同升高的情况下,比起社会上日益繁多的其他商品来,小孩给予父母的效用(满足感)已不断的相对降低,因而,组织家庭以生产小孩的神圣目的也逐渐失去其重要性;而且,离婚后小孩归属问题所引发的内疚也因而日见减弱。此外,以往的已婚女性谋生能力较弱,离婚行为不免使男性产生恻隐之心,所以男性宁可在外藏娇也不至于抛弃糟糠之妻,而其妻子也较能容忍其夫的拈花惹草而不提离婚要求。但在女强人增多的现代社会,这种现象也不容易发生;况且,随着经济成长,所得提高结果,离婚的损失比起利益来,不但愈来愈小,而且利益渐渐超越损失。因此,离婚的概率日渐提升。
由以上经济分析的结果,我们得知,离婚的成本愈来愈低,婚姻的稳定性愈来愈不可靠,离婚率的爬升似乎是势之所趋。尽管我们不忍心此种现象的蔓延,但是,恐怕并非任何社会经济政策所能阻止的。今后的问题,或许是在家庭组织的方式如何调整。一方面不强制怨偶痛苦地生活在一起,一方面也顾到子女与父母间的亲情不因父母的分离而无辜受到伤害。最重要的,还是伦理道德的回升,尤其是失落的“家庭伦理”,更有必要早日寻回。
(作者是中华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朱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