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绘画中的莎士比亚戏剧

作者:米歇尔‧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 嘉莲 译
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Lawrence Alma-Tadema)1885年创作的《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的会面:公元前41年》(The Meeting of Antony and Cleopatra: 41 B.C.)局部。(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309
【字号】    
   标签: tags: , , ,

英国剧作家和诗人威廉‧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全世界就是一个舞台。”几个世纪以来,美术家们一直以“埃文河的吟游诗人”(The Bard of Avon,译注1)的这句话为灵感,透过自己的媒介将其笔下的场景搬上“视觉舞台”。

作家兼记者安德鲁‧迪克森(Andrew Dickson)写道:“莎士比亚戏剧最棒的一点是,没有人能告诉你它们应该是什么样子。剧本中的舞台说明和场景布置是出了名的简短;几乎没有任何关于服装或外观的规定。”画家们正是利用这一特点创作出波澜壮阔的画作,将莎翁戏剧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仍然发出自己的声音、反映出独特的风格。

《暴风雨》

威廉‧霍加斯(William Hogarth),《腓迪南向米兰达求爱(选自威廉‧莎士比亚的《暴风雨》第一幕第二场)》(Ferdinand courting Miranda, from William Shakespeare’s The Tempest, Act I scene ii),约1736年作,布面油画,80 cm×106.7 cm,英国国民信托基金会藏。(公有领域)

威廉‧霍加斯(William Hogarth ,1697─1764年)是一位文艺复兴式的人物,尽管他生活在乔治时代(译注2)的伦敦。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版画家、社会政治讽刺作家,也是一位画家。他的画作种类繁多,既有小规模的风俗场景和“交谈画”(conversation pieces,译注3),也有真人大小的肖像和历史画。《腓迪南向米兰达求爱》(Ferdinand courting Miranda,选自威廉‧莎士比亚的《暴风雨》第一幕第二场)展现了痴情的那不勒斯王子与《暴风雨》(The Tempest)女主角的初次相遇。

米兰达与被流放的魔术师父亲普洛斯彼罗(Prospero)住在遥远的地中海小岛上。画中,普洛斯彼罗在米兰达的右边,他的奴隶卡利班(Caliban)在米兰达的左边。一只蝙蝠在卡利班的头顶盘旋;卡利班将一只鸽子踩在脚下,象征他对这对恋人的威胁;精灵爱丽儿正在头顶奏乐。英国艺术与文学权威专家罗宾‧西蒙(Robin Simon)教授说:“我们知道霍加斯直接研读了莎士比亚的剧本,因为在当时,《暴风雨》只以音乐剧的形式上演过,其中并没有出现这一场景。”

这幅18世纪的小型历史画是已知最早描绘莎士比亚戏剧场景的画作之一,也是霍加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收藏此画的英国国民信托基金会(The National Trust)介绍说,这是艺术家想像中的“暴风雨”场景,而不是该段落在舞台上的表现。霍加斯希望开创一个英国历史画派,而没有什么比莎士比亚更“英国”了。

这幅画于1766年由霍加斯的一位赞助人买下,此后一直悬挂在约克郡的诺斯特尔修道院(Nostell Priory),并透过赞助人的家族传承下来。2002年,当时的主人有意出售它,多亏了英国艺术基金(Art Fund)慈善资助,这幅作品得以留存在英国,继续公开展出。

哈姆雷特

约翰‧埃弗雷特‧米莱斯(John Everett Millais)约1851年创作的《奥菲莉娅》(Ophelia),布面油画,76.2 cm×111.8 cm,伦敦泰特不列颠美术馆藏。(公有领域)

19世纪中叶,随着拉斐尔前派兄弟会的成立,英国艺术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该团体从中世纪和早期文艺复兴艺术中汲取灵感,在维多利亚时代倡导创作具有自然主义纯粹性、精致入微的细节、瑰丽色彩及诗意象征的艺术作品。

约翰‧埃弗雷特‧米莱斯爵士(Sir John Everett Millais,1829-1896)是拉斐尔前派创始人之一。他在艺术生涯早期创作的油画《奥菲莉娅》(Ophelia),可以说是史上鼎鼎大名的莎翁戏剧题材画作。画中描绘的场景取自《哈姆雷特》(Hamlet)第四幕第七场。

在哈姆雷特王子解除与奥菲莉娅的婚约并杀死她的父亲后,她外出采花,从一棵柳树上跌入溪流而溺水。然而,她真正的死亡并没有在舞台上呈现,这让艺术家们有了更大的想像空间。

约翰‧埃弗雷特‧米莱斯画作《奥菲莉娅》局部。(公有领域)

米莱斯花了几个月的夏日时光,坐在萨里郡的一条河边,透过仔细观察,得以在《奥菲莉娅》中让自然世界纤毫毕现。画中的植物具足象征意义,原剧本中也提到许多植物:向着奥菲莉娅俯下来的垂柳,象征被遗弃的爱情;柳枝旁的荨麻代表痛苦;漂浮在她右手旁边的雏菊代表着纯洁;飞燕草代表她的悲伤;紫罗兰代表忠诚与贞洁;三色堇暗示着未完成的爱;罂粟则代表死亡。所有这些都有准确的植物学细节描绘。

米莱斯的儿子后来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植物学教授无法带学生去郊外,于是带他们去看这幅画,认为画作的信息量不亚于亲眼看到的自然世界。

1852年冬,米莱斯在画室创作这幅画时,以伊莉莎白‧西达尔(Elizabeth Siddal)为模特塑造了奥菲莉娅的形象。她身着古雅的银色刺绣长袍,在以蜡烛取暖的浴缸里一连摆了几个小时的姿势,蜡烛时而熄灭,导致水温过低,使她生了病。西达尔堪称拉斐尔前派的缪斯女神,后来嫁给了该画派创始人之一但丁‧加布里埃尔‧罗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而她本人也是一位艺术家和诗人。

但丁‧加布里埃尔‧罗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1860年为西达尔创作的结婚肖像《红心王后》(拉丁文Regina Cordium,意即Queen of Hearts),木板油画,25.4 cm×20.3 cm,南非约翰内斯堡艺术馆藏。(公有领域)

泰特美术馆今年举办的展览“罗塞蒂一家”()重新评价西达尔的作品,也探讨了她身为模特儿的艺术影响。对某些人来说,展览中最吸引观众的就是米莱斯的《奥菲莉娅》,这幅作品自首次公开展出以来就备受赞誉。1852年的《纪事晨报》(The Morning Chronicle)写道:“米莱斯先生的天赋正在萌发、成为毋庸置疑的天才……《奥菲莉娅》的独创性令人震惊。观赏者惊叹于其非凡的处理手法,再看一眼就会被吸引,沉思片刻就会入迷。”

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

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Lawrence Alma-Tadema)1885年创作的《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的会面:公元前41年》(The Meeting of Antony and Cleopatra: 41 B.C.),面板油画,65.4 cm×91.4 cm,私人收藏。(公有领域)

在维多利亚时代,最主要的传统艺术风格是学院派艺术。艺术从业者在欧洲的艺术学院接受训练,创作古代古典世界(希腊罗马时期)和历史主题的场景。出生于荷兰的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爵士(Sir Lawrence Alma-Tadema,1836─1912年)于1870年定居伦敦,是当时最著名、最受欢迎的学院派艺术家之一。其专长是透过对考古学细节和质感的精确描绘,使奢华的昔日栩栩如生,这得益于他一丝不苟的学术研究、精湛的绘画技巧和绚丽的色彩运用。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的会面:公元前41年》(The Meeting of Antony and Cleopatra: 41 BC)是阿尔玛-塔德玛的代表作之一,此画于2011年在苏富比拍卖行以2,920万美元的惊人价格售出,远超300万─500万美元的估价。它展现的是莎翁戏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的第二幕第二场,追摹了剧中主人公的首次邂逅。

二人在历史上的真实会面,是古代最著名的事件之一:克里奥佩特拉(中文称埃及艳后)在凯撒遇刺前是其情人;凯撒的复仇者之一、罗马帝国后来的统治者马克‧安东尼召见她,要她回答关于对他忠诚的问题。她的出场令安东尼感到目眩神迷,这是她为展示其帝国的惊人财富而策划的一场盛会。正如史黛西‧希夫(Stacy Schiff)在传记小说《埃及艳后》(Cleopatra: A Life)中所写,这个真实故事“将引出莎翁最富丽的诗篇”。

佳士得拍品图录指出,在阿尔玛-塔德玛的时代,《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一剧经常在伦敦舞台上演出。除了以绘画还原莎翁戏剧场景外,阿尔玛-塔德玛也为其剧作的重要演出设计布景和服装。

这幅画复杂的构图,这是阿尔玛-塔德玛作品的特色──是以一系列对角线和水平线为基础。这有助于观众的视线在叙事中穿梭,在目光转移之前吸收每个细节。莎士比亚台词中的景象、声音和气息,如驳船、金色缎布、吹笛手和花朵的香氛,都被阿尔玛-塔德玛华丽地还原出来,还有细节精确的埃及象形文字铭文、珠宝、家具和装饰图案。画家对场景和道具的安排,巧妙地为故事情节搭建了舞台。克莉奥佩特拉迷人的姿势和衣着,让安东尼惊叹又着迷。19世纪一位评论家认为这幅画“冠绝群伦”(second to no work)。

以图画形式展现“吟游诗人”(指莎士比亚)的文学艺术,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由此产生的艺术作品,将莎翁文学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以视觉方式来理解这些文字。除此之外,追求这一主题的伟大艺术家们也创作出了蔚为壮观的画作,至今仍吸引着公众的目光。

译者注:
【1】“埃文河的吟游诗人”(The Bard of Avon),也简称“游吟诗人”,莎士比亚的别称,因莎士比亚出生并安葬于埃文河畔的英国斯特拉特福(Stratford)。
【2】乔治时代(Georgian),指大不列颠王国汉诺威王朝1714─1837年间的时期,期间四位名为乔治的国王,即乔治一世至乔治四世连续在位。
【3】交谈画(conversation pieces)是流行于18世纪英国的非正式群像,尺寸较小,通常刻画室内或花园中的一家人或一群朋友。

原文刊登于英文《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时报》。

作者简介:(Michelle Plastrik)是一位艺术顾问,居住在纽约。她撰写的文章涵盖艺术史、艺术市场、博物馆、艺术博览会和特别展览等一系列主题。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这幅作品表现的是传说中的八仙中汉钟离度化吕洞宾修道成仙的故事。 《钟离度吕》局部。(正见网)
    黄粱一梦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其实它有多个版本,讲述的却是不同的神仙度人的故事,钟离度吕就是其中之一。
  • 《被俘的安德洛玛刻》(Captive Andromache,约1888年)由英国学院派画家弗雷德里克‧莱顿(Frederic Leighton,1830–1896年)构思并创作,动人地展现了母亲与孩子、丈夫与妻子之间的情感。在莱顿敏感的笔触下,这些充满爱的亲缘关系,为安德洛玛刻在特洛伊战争后经历的国破家亡,提供了修复的解药。这幅画也提醒我们,往往透过失去,我们才学会珍惜拥有。
  • 中东地毯与欧洲绘画有着相互交织的历史。在文艺复兴时期,在宗教绘画和肖像画中常出现进口地毯,尤其是来自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地区的地毯。这些充满异国情调、昂贵的纺织品可以用来展现财富、现世性和地位。它们还为画面的构图增添了色彩和图案。
  • 盖德克解释,户外写生有一个挑战,就是看到的风景有太多的细节令人不知从何下手。摩尔教他如何将场景分解为简单的图形来找到绘画的焦点,然后学习场景构图的明暗变化(value,即明度)。刚开始的时候,盖德克限制盖德克只能用黑色、白色和灰色来调色,用明暗来描绘形体。
  • 德拉克洛瓦热衷于描绘异国带有充沛情感的场景,以此凸显文明与野蛮之间的张力。这些元素充分体现在他对大型猫科动物(特别是狮子和老虎)的描绘上。在他整个职涯中,他都在观察这些猫科动物,了解它们的习性,然后运用各种媒材捕捉猫科动物威风凛凛的一面。由此创作出知名的艺术作品也都成为他的杰作。
  • 几世纪以来,学者们一直试图厘清关于荷马的真相:是否真有这样一个人?如果有,这些著名的故事是否源于他的创作?他的神话故事是否具有历史真实性?这些诗作是出自同一人之手,还是不同作者原始素材的累积,仍是有待商榷的问题,但大家都达成共识:这些诗最初是在希腊文字广泛发展之前,于公元前7、8世纪之交的某个时候创作出来并口耳相传的。
  • 至今马铃薯与黑面包仍是东欧人的主食。事实上到了18世纪末,马铃薯已成为“富人和穷人餐桌上每餐的常备菜肴”。马铃薯因其多功能性和可用于许多不同菜肴的特质而越来越受欢迎,到今天仍是德国人餐桌上不缺席的主食。
  • 1582年,卡拉奇(Carracci)家族的三位成员——阿戈斯蒂诺(Agostino)和安尼巴莱(Annibale)兄弟及其堂兄卢多维科(Ludovico)共同创立了第一所强调写生的重要艺术学院:启程者学院(Accademia degli Incamminati)旨在藉由重新研究大自然来复兴古典传统,以矫正样式主义(Mannerism,又译:风格主义、矫饰主义)对艺术界的不良影响。他们重新提倡写生,并从自然形态中寻找灵感,而非单纯模仿前辈大师的作品。
  • 克拉克森‧弗雷德里克‧斯坦菲尔德(1793─1867年)是浪漫主义时期多产的艺术家。他的职业生涯在某种程度上与美国光亮派画家(luminist painter)弗雷德里克‧埃德温‧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相似。然而,斯坦菲尔德在建筑、波涛汹涌的海洋与航海相关细节的表现上独树一帜。
  • 《牧人来拜》为卡拉瓦乔的大型作品画上了完美的句点——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让观众洞见这一场景,这是其他画家从未做到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