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Ally。
说到乐府、教坊、梨园、太常寺、钟鼓司等等这些名字呢,大家可能都很熟悉了,它们是古代的音乐机构的名字。
其中尤其是教坊或者教坊司,这个在很多电影电视还有小说里面都经常出现,但是在这些文艺作品中,通常都把教坊描绘成一个专门容纳罪臣家属的地方,甚至让观众误以为教坊就是古代的官办妓院。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教坊是什么样的呢?还有教坊和乐府、梨园等等的区别在哪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咱们起码得先了解一下中国的音乐史。
中国的音乐史
中国音乐的历史和中国古代文化起源的时间一样久远。
根据记载,在上古的三皇五帝时期,伏羲、女娲和神农等等就制作了不同的乐器,后来黄帝任命伶伦这个人为乐官,制定音律,这就是中国音乐史的开端。
《汉书律历志》
“所以作乐者,谐八音,荡涤人之邪意, 全其正性,移风易俗也。”
根据《汉书》记载,调和八音的音乐,能洗净人的邪念,让人生出正念。
《礼记》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礼记》里也写道:先王制定礼乐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口腹耳目的嗜欲,而是要以此教导百姓有正确的好恶之心,从而重返做人的正路上来。
我们都知道孔子一生追求的就是要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来维持社会的谐和,否则礼崩乐坏就会造成社会大乱。当时西周的周公制定了非常详细的礼乐制度,其中这个乐包括了奏乐、唱歌以及舞蹈。在周朝,这些都是由“大司乐”来管理和培训的,大司乐既是官名,也是这个机构的名称,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官方音乐机构。
总的来讲,汉代以及之后的所有朝代,祭祀、朝会、宗庙、丧葬等等正式的礼仪都归“太常”掌管,而太常下面还有“太乐”,专门负责音乐。
但是除此之外,历朝历代也都设立了一些太常之外的音乐机构。比如秦朝设立了“乐府”,在汉代,汉武帝扩大了乐府的规模,但是乐府和太常的职责是完全不同的。
汉代的乐府继承了周代的采风制度,主要是以收集民间的流行诗歌来编排歌曲为目地的,我们熟悉的很多乐府诗都是由乐府收集之后传唱保留下来的。
后来乐府被西汉的汉哀帝解散,到了东汉末年的时候,宫庭雅乐已经基本丧失了。
三国时期的曹操恢复了雅乐,后来他的儿子曹丕建立了官办的音乐机构“清商署”,这个机构一直到南北朝时期都在沿用。
《隋书》卷一五《乐志》
至六年(大业),帝乃大括魏、齐、周、陈乐人子弟,悉配太常,并于关中为坊置之,其数益多前代。
到了大一统的隋朝,隋炀帝把之前南北朝时期各国的乐人子弟们都集中到了首都,建立了“坊”来安置他们,归太常管辖。
《新唐书》
武德后,置内教坊于禁中,武后如意元年,改曰云韶府,以中宫为使。开元 二年,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京都置左右教坊,掌俳优杂技。自是不隶太常,以中宫为教坊使。
再往后,唐高祖在宫中设立了“内教坊”,这个内教坊最初是在皇宫内教导宫内女子的地方,隶属太常,由宦官管理。
到了唐玄宗时期,因为玄宗是个非常喜爱音乐、也很有音乐才华的皇帝,所以他极大的推动了音乐领域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宫内的教坊,还在京城内开设了左右教坊。
《教坊记》
翌日,诏曰:“太常礼司,不宜典俳优杂伎。”乃置教坊,分为左右而隶焉右多善歌,左多工舞。
《新唐书》
开元二年,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散乐三百八十二人,仗内散乐一千人,音声人一万二十七人。
根据《教坊记》和《新唐书》的记载,玄宗时长安的教坊有至少五处,其中西京的右教坊歌唱得好,左教坊舞跳得好,各类乐工和音乐舞蹈表演人员加起来有一万一千四百多人。这时候的教坊也已经独立出来,不归太常管了,太常和教坊有了不同的分工。
太常还是掌管祭祀宗庙等等正规的礼仪和雅乐,而教坊则是一个专门掌管俗乐的机构,也就是皇室宴饮庆典时候表演的歌舞百戏杂技等等。
与此同时呢,玄宗还另外设立了“梨园”,亲自任教。
《新唐书》
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
《旧唐书》
玄宗于听政之暇,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号为皇帝弟子,又云梨园弟子。以置院近于禁苑之梨园。
根据《旧唐书》和《新唐书》的记载,唐玄宗很懂音律,他在听政的闲暇时间,挑选了太常的乐工300人,亲自教导,而且只要有一人吹奏跑调,他都能立马发现并且纠正。这些乐工们被安排在宫里的一处梨园,所以他们叫作皇帝弟子,也叫梨园弟子。因为是皇帝直接领导和教习的机构,所以梨园的地位非常高,一直到了后代,很多演艺和戏曲人员往往都还自称是梨园子弟,搞艺术的家庭也被称为梨园世家等等。
在唐代,尤其是唐玄宗时期,中国的音乐歌舞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一个顶峰,同时有太常寺、教坊、梨园、太乐署、鼓吹署等多个国家音乐机构并存。
再之后到了宋朝,因为北宋的经济繁荣,官方和民间的各类音乐戏曲也越来越丰富。北宋除了太常寺、太乐局和教坊,还有大晟(shèng)府、云韶(sháo)部、钧容直、鼓吹局、乐营等十多个官方音乐机构。
但是随着北宋灭亡,衣冠南渡之后,国家为了缩减开支,大幅度压缩乐官机构,也关闭了教坊。到了节日庆典的时候,都是临时从民间征集雇佣一些乐师来演奏的。
之后的元代,又重新设立了教坊(司),不过要注意的是,虽然唐宋元三个朝代的教坊都叫同一个名字,但是在这漫长的750年的时间里,它的具体职能,还有它的乐工的来源都是经过多次改变的。
那在古代什么样的人会做乐工呢?歌妓、舞妓们的地位如何呢?这个等一会儿介绍完了古代音乐史咱们再回来说说。
那接着到了明代,教坊改名叫做“教坊司”。看过《梦华录》的观众们可能会发现,剧里出现了一块教坊司的牌匾,不过这个故事是设定在北宋,而教坊司是元代之后才有的叫法。
《明史》
钟鼓司,掌印太监一员,佥书、司房、学艺官无定员,掌管出朝钟鼓,及内乐、传奇、过锦、打稻诸杂戏。
明代还设立了“钟鼓司”,全由宦官组成,掌管上朝的钟鼓,内廷音乐,以及编排各种宫内娱乐用的杂戏演出等等,相当于唐代一部分内教坊的职责。
《明会要》
吴元年,置太常司,其属有协律、司乐等官,职雅乐。
十一月,置教坊司,掌宴会大乐。
而这个时候的教坊司,变成了专门主管宴会大乐的机构,隶属于礼部。加上一向承担祭祀礼仪的太常司。所以明代是同时有三大官办礼乐机构的,太常司、教坊司、和钟鼓司,分别负责不同的礼乐需求。
清代初期沿用明制,设立了太常寺和教坊司,只是后来教坊司改名成为了“和声署”,而“神乐署”取代了太常寺的功用,最终太常寺直接归纳到礼部合并了。
乾隆年间,六部之外增设了乐部,统领神乐署、和声署、和什帮处这三大音乐机构。
那以上这就是一个非常简短概括的中国古代官方音乐机构史。
神韵传播和展现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可以看到从周朝到清朝,不管政权怎么变换,历朝历代都试图保留和传承宫庭雅乐。
但是到了近代,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和破四旧运动彻底摧毁了所有中国古代传统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人们被禁止了一切娱乐形式,包括歌舞音乐,所有人只允许传唱革命歌曲和样板戏。那生活在现今社会的年轻人们也许还意识不到,这场文化浩劫对中国的影响有多大。
不过万幸的是,如果你身在国外的话,有这么一个艺术团,通过歌舞表演的形式在全世界传播和展现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她叫做神韵艺术团,我是从06年第一次接触的,看完之后简直是大开眼界,我从来没想过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舞蹈,中国的服饰还可以这么美,这么精彩。
我们刚才看过《汉书》里写的,纯正和谐的音乐可以洗净人的邪念,让人生出正念。在这个演出现场,你就能亲耳体验到什么是真正的德音雅乐。而且神韵每年都是一套全新的节目,观众每年都会学到很多东西。
如果你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就绝对不能错过这个演出,看完之后你会对什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完整、全面的而且是立体、形象的认识。
而且我听说今年在加州和波士顿地区的演出,只要是说中文的观众,$100以下的票区都可以拿到30%的优惠票价,这个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折扣。那如果要取得这个折扣的话,需要打购票热线来买票,具体的信息我就放在下面的信息栏了。
【粉丝福利】神韵美国演出的场次,网上购票可以使用这个链接,或者输入折扣码 Ally 免手续费喔!
神韵马上开演啦,快去抢票吧!
那接下来,咱们回到一开始的问题,我们刚才看了这么多古代的官方音乐机构,它们的乐工们都是从哪儿来的呢?他们的地位如何呢?
乐工
关于乐工的来源问题,因为这个历史时间跨度很长,中间也是一直在发生变化,所以咱们还是得从头开始说。
《周礼春官》
大司乐:“中大夫二人;乐师,下大夫四人, 上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首先,根据《周礼》记载,周朝大司乐里的官员和乐师有定额1463人,这些乐师们都是大夫或者士族,也就是周天子的亲戚们,都是贵族。
“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那国子是谁呢?就是诸侯、士族和大夫的孩子们,也是皇亲国戚。
因为当时的社会是分封制,维持社会稳定的关键就是靠这些天子的亲戚们,所以礼乐制度是他们作为社会的领导层必须要学习和遵守的。
孔子的儒家思想里,也把乐作为君子的六艺之一,所以早期的乐是一门非常高雅的,只有贵族才能掌握的艺术。
到了汉代,这个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西汉汉武帝时期有一位音乐家叫做李延年,他因为擅长音律歌舞而受到汉武帝的喜爱。
《乐府诗集‧卷八四‧杂歌谣辞二‧汉‧李延年‧歌》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后来他作了一首《北方有佳人》的歌,推荐自己的妹妹给汉武帝,他的妹妹果然得到了武帝的宠爱
《史记 卷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李延年,中山人也。父母及身兄弟及女,皆故倡也。
史书里记载,李延年的父母,兄弟,姐妹和自己都是倡家出身。
这个“倡”字在古代的意思是表演歌舞杂戏的艺人,并不是后代的“娼妓”。
在这个时代存在不少的乐家、音家和倡家,他们的特点是全家人习艺,技艺在家庭里世代传承。
但是这些家庭和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不比其他百姓低,比如李延年的妹妹成为了汉武帝的夫人,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原来也是歌女,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原来是舞女。
《魏书‧刑罚志》
诸强盗杀人者,首从皆斩,妻子同籍,配为乐户;其不杀人,及赃不满五匹,魁首斩,从者死,妻子亦为乐户。
这个情况到了北魏又发生了变化,在《魏书》里第一次出现了“乐户”这个词
里面记载,杀了人的强盗,妻子和孩子们配为乐户,没有杀人,赃物不满五匹的强盗,妻子和孩子们也配为乐户。
在这里,配为乐户已经成为了惩罚的手段,乐户的地位明显低于了普通百姓。
不过大家要注意的是,被惩罚的都是强盗家属,而不是罪臣家属,这个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惩罚官员,尤其是朝廷命官家属成为乐户的先例要到很后面才会出现。
《太常乐人蠲除一同民例诏》
太常乐人,今因罪谪入营署,习艺伶官,前代以来,转相承袭。或有衣冠世绪,公卿子孙,一沾此色,后世不改。
婚姻绝于士类,名籍异于编。大耻深疵,良可哀湣。
朕君临区宇,思从宽惠,永言沦滞,义存刷荡。其大乐鼓吹诸旧人,年月已久,世代迁易,宜得蠲除,一同民例。
但音律之伎,积学所成,传授之人。不可顿阙,仍依旧本司上下。若已仕官,见入班流,勿更追呼,各从品秩。
自武德元年以来配充乐户者,不入此例。
到了唐朝,唐高祖建立了教坊,这时候乐人们的地位可以从高祖颁布的一条诏书看出来。
诏书写道,太常任职的乐人们,是从以前的朝代就有因罪被罚进来的,乐人的身份一直在家庭里承袭,也有世家子女,一进来也回不去了,不能和士族通婚,名籍和百姓不同,实在是可怜。
朕作为皇帝想要改变这个现况,在大乐鼓吹演奏的乐人们,可以恢复百姓的身份,但是掌握音律的乐人们,因为技艺复杂不好传授他人,所以身份不变,已经拜官的还是保留官职。
但是从武德元年,也就是唐朝建国第一年之后加入乐户的,不在这个赦免范围内。
这个诏书说明了乐户世代传承,不能轻易更改,乐户不能和士族以上的人通婚,但是乐户在音乐机构里可以拜官,获得品阶。
乐户在唐代属于杂户,是比良人,也就是普通百姓身份低,但是比奴婢部曲身份要高的。
除了诏书里提到的几种乐户的来源,教坊里任职的还有很多宦官、宫女,以及自愿加入的平民百姓等等。
唐代的《教坊记》和《乐府杂录》两本书里详细记载了当时教坊的320多个曲目,还有舞蹈、戏剧、百戏等的排演方式。
其中也记载了教坊里的等级制度,有技艺高超的,家就住在教坊里,领俸禄,有赏赐和各种优待。
有平民女子入选学习乐器的,但是舞艺不精,只能在大型舞蹈表演里充数。
有洒扫妇女,也有男弟子和小童。
当然除了教坊,还有备受追捧的皇帝梨园弟子。
总的来讲,唐代的乐户和乐人们只是户籍受限制,但同时也给了他们提供了安定的生活来源,让他们可以专注于钻研如何提升自己的音乐舞蹈才华。
《宋史‧职官》
太常寺下设教坊及钤辖教坊所,掌宴乐阅习,以待宴享之用,考其艺而进退之。
北宋的教坊和唐朝相比,没有太大变化,只是更加仪式化。
演职人员要定期对才艺进行考核评分,根据结果调整在教坊里的排名和职位。
另外说明一点,就是很多人都以为官妓就是官方妓女,营妓就是军营的妓女,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
妓在古代通伎,营妓的营不是军营,而是乐营,官妓和营妓都是在这些机构里任职的女乐的别称,都是由国家供养的演艺人员,这些人是受法律约束也受法律保护的
比如从宋代开始历代都有法律严令禁止官员把官妓当妓女嫖娼,官员想从教坊请乐人来举办宴会,需要提前申请得到正式批文,而且这些人不能过夜。
和官妓相对应的就是私妓,市井间也有很多卖艺的艺妓,像是宋代的各类勾栏、瓦舍,甚至平康巷的妓女们,她们大多也靠才艺来吸引顾客,这也导致了很多人都把女艺人等同于妓女
这个情况到了明朝,变得更为复杂,尤其是靖难之役之后上位的明成祖朱棣,把支持上一个皇帝朱允文的大臣们的妻子儿女们发配到了教坊司。
《万历野获编》
若永乐初,将奸党方、黄诸臣妻子,配象奴,发教坊司,发浣衣局,此文皇特典,非律令所有也。
在《万历野获编》里记载: 永乐年间,把“靖难之役”时支持建文帝的忠臣们的妻儿配给象奴,发配到教坊司和浣衣局,是文皇也就是朱棣下达的特殊命令,并不在国家律法里面,更不是常规操作。
所以说,《梦华录》里赵盼儿自称本来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因为父亲获罪,被发配进了教坊,后来被特赦恢复了良民的身份。
这个事是不会发生在北宋的,尤其是她父亲犯的罪还远远没达到谋反的级别,如果是谋反也不可能这么快就平反。
顺带再提一下,在关汉卿的原著里并没写赵盼儿和宋引章在教坊工作,原著里只写了宋引章是歌女,赵盼儿作为她八拜之交的姐妹,身份应该也是歌妓。
《三风十愆记》
明灭元,凡蒙古部落子孙流窜中国者,令所在编入户籍。其在京省谓之乐户。
另外,还有跟据《三风十愆(shí qiān)记》写道,明朝也有把前朝流窜到中国的蒙古子民受编入乐户的情况。
总之,越往后的朝代,乐户的身份地位越低,直到清朝雍正年间彻底废除了乐户和良民的差异,消除了乐籍,乐人们才终于恢复了和普通百姓一样的身份。
其实我们回顾一下中国的音乐史,可以明显看到古代乐人的地位并不是一开始就低贱的,从最初的贵族专有的高雅技艺,逐渐逐渐下滑,演变成了低人一等的职业。
但是正是这些乐工家庭们和世代相传的乐户制度,让雅乐、燕乐和俗乐在朝代的更替之间得以保留和传承。
而且在中国古代,其实不只是乐户,很多行业的手艺都是靠家庭来延续的,这是他们在文化和艺术方面传承的独有方式。
那今天讲了这么多,希望让大家对中国古代的音乐机构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有机会的话我也想和大家介绍一些古代出名的艺妓,如果你想看这方面内容,或者有什么别的想了解的,请在下面给我留言。
那今天先说到这,咱们下次再见!
资料来源:
《东京梦华录》(汴梁指北宋首都东京开封府治所,即“汴京”,现河南省开封市。)
《武林旧事》
《梦粱录》
《宋史卷四百二十九‧列传一百八十八‧朱熹》
《教坊记》
─点阅【爱丽话五千】系列─
干净世界频道:
▼ 相关影片
责任编辑:李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