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伊凡‧舒尔茨:专门描绘光影和雪景的画家

文/伊娃‧马克特(Yvonne Marcotte) 翻译/陈遇
伊凡‧舒尔茨(Ivan Choultse)的作品《银霜》(Silver Frost),油彩,约1923年。(公共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646
【字号】    
   标签: tags: , , ,

风景画家善于描绘周遭环境的美。对于居住在寒冷北方的这些画家们,冬天的冰雪景象则成了他们画布上的题材。

在俄罗斯画家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四季之美,尤以冬天的景致最令人惊奇。早期的俄罗斯风景画家多模仿意大利画家,但是他们很快地发展出了自己的风格,像是阿列克谢‧维涅齐昂诺夫(Alexei Venetsianov,1780年–1847年)、尼基福‧克雷洛夫(Nikifor Krylov,1823年–1864年)。他们为之后一位善于描绘雪景的天才画家铺足了路——他就是伊凡‧舒尔茨(Ivan Choultse,1874年–1939年)。

舒尔茨的家人世代都住在圣彼得堡,他原本是一名工程师,并在芬兰工作了几年,那时候他热衷于研究电力产生的光源。

不过,他却逐渐开始对绘画产生兴趣。约30岁时,舒尔茨开始向著名的风景画家康斯坦丁‧雅科夫列维奇‧克雷日茨基(Konstantin Yakovlevich Kryzhitsky)学习,克雷日茨基是由彼得大帝创立的列宾美术学院(Imperial Academy of Arts)著名的成员。1910年,克雷日茨基将他的学生带到北极的斯匹次卑尔根岛写生。他教导了舒尔茨传统绘画学院的技巧。

风景绘画最早于15世纪末由荷兰人普及出来,但当时仅正式承认是一个小流派。到了17世纪,克劳德‧洛兰(Claude Lorrain)和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进一步完善了风景画的构图结构,提出了“翼幕”(coulisse,一种“曲线空间表示法”)的构图方式。自然界的物件,例如树木,就像舞台的帷幕一样,在画中当作陪衬物,引导观众的视线由前景往后退缩到更远的背景。而舒尔茨也将这种构图技巧应用在他的绘画当中。

政治动荡

他的风景画受到法贝热(Fabergé)家族和罗诺曼夫(Romanov)贵族的喜爱。但不久后,政治动荡却永远改变了他的职涯——1917年的俄国革命。他的作品并不是新领导人所期望的社会现实主义风格,因此他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

当时,艺术家们被征招来向俄罗斯人民进行政治宣传。尽管这些工作主要交付给海报艺术家,但所有艺术家都被要求要符合新政权的政治主张。然而,舒尔茨却不轻易让步,于是他在1919年离开家乡,前往巴黎工作。三年后他回来了,希望能够在新政府的个体艺术家组织底下继续创作。

但是没多久,他又永久移民了。之后的许多年,舒尔茨都在法国和瑞士的山区作画,这里让他回忆起自己的家乡。他在瑞士东南部的恩嘎丁地区(Engadine region)完成了许多作品。这些画作于1923年在巴黎的春天沙龙里展出,很快地销售一空。

光、影和雪

高纬度地区最典型的风景就是雪景,在这样的环境下,艺术家们得以研究积雪时独有的光线、颜色和阴影。不过,描绘雪景却不容易,尤其是雪反射出的强烈光线会使阳光照射的区域过亮,而看不到其它地区的阴影。

不过,在冬天作画的艺术家也很快地发现,雪上的阴影在一天的不同时刻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它们可能一时是灰色的,一时又变成蓝色的。根据太阳的位置,整体可能呈现出偏冷色系或暖色系。更有趣的是,多数风景所呈现的地面都较天空暗,但雪景的地面却比天空还要明亮许多。

舒尔茨的许多画作中都有白雪皑皑的地面,和海洋、湖岸或水道相互映衬。他笔下的冬季日落渲染着温暖的橙色、黄色和暗红色,而他的早晨风景则展现出清爽的粉红色。

伊凡‧舒尔茨的作品《冬季日落》(Winter Sunset),油彩,约1920年。(公共领域)

当然,他的画作也不局限在雪景。在舒尔茨的《麦田》(Wheatfields)这幅作品中,棉花般的滚滚云层和“翼幕”的构图技巧显示受到英国乡村风景画家约翰‧康斯特勃(John Constable)的影响。

伊凡‧舒尔茨的作品《麦田》(Wheatfields),油彩,约1921年。(公共领域)

他在瑞士恩嘎丁的风景画展示了清晨之景,树枝上闪闪发光的霜柱有着明亮的蓝色阴影和粉红色的线条。一条小溪中央还有微微的水流,暗示着这可能是冬季初期的大雪或一场暴风雪的尾声,将树木覆盖上一层闪亮的冰晶。闪闪发光的树似乎传递着希望,大地很快就会回春了。

伊凡‧舒尔茨的作品《冬天早晨–恩嘎丁》(Winter Morning – Engadine),油彩,约1921年。(公有领域)

他这幅池塘边有着光秃秃树林的画看似是日落之景,有着蓝色的阴影和暖色系的树木。从构图上来看,这些垂直的树木和水平的池岸形成平衡,而水面上反射的树木又延伸了垂直的线条。岸上有着一团团的雪堆,裸露的灌木从雪底下探出来,而较高雪堆则反射着粉红色的阴影。背景晴朗的蓝天衬托着底下更为明亮的风景。在地平线的远端有着一层层的树,形成天地交界的分隔线。

伊凡‧舒尔茨的作品《11月黄昏》(A November Evening),油彩,约1923年。(公有领域)

静观自然

北方地区的风景画家们向我们展示了冬天的美好。他们的艺术让我们沉浸在自己的回忆中:雪天使、堆雪人,或在寒冷宁静的天空中越野滑雪。他们给予我们最冷季节里的大自然。

作家G‧布莱尔‧赖因在著作《艺术经纪人的回忆录》(Memoirs of an Art Dealer)中提到舒尔茨:“他描绘了无以伦比的雪景,光线似乎从画布背后透过来,在画中闪闪发光。”

舒尔茨的作品收藏在许多博物馆中,包含蒙特娄美术馆(Montreal’s Museum of Fine Arts)、圣彼得堡俄罗斯国家北极和南极博物馆(the St. Petersburg Museum of the Arctic and Antarctic),以及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Art in Indianapolis)。

原文刊登于英文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时报》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波士顿美术馆最近整修完成的展厅展出150多件、跨越4,000多年历史的珠宝,主题:“超越辉煌:聚焦馆藏珠宝”(Beyond Brilliance: Highlights from the Jewelry Collection)。这些珠宝述说着从遥远的过去到现在,关于爱情、战争、死亡、全球贸易、政治、科学与艺术的故事。
  • 中东地毯与欧洲绘画有着相互交织的历史。在文艺复兴时期,在宗教绘画和肖像画中常出现进口地毯,尤其是来自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地区的地毯。这些充满异国情调、昂贵的纺织品可以用来展现财富、现世性和地位。它们还为画面的构图增添了色彩和图案。
  • 政治动荡和反战的焦虑,或许是现代艺术普遍给人丑陋之感的两个原因。然而,在激进政治的炽热表象之下,如达达主义等艺术运动还隐含着更为阴暗的深层意涵:它们视觉化地传达了后现代哲学,即虚无主义、非存在论(nonbeing)和生命无意义的观念。毕加索笔下的人物形象支离破碎,反映了现代人在抛弃传统真理观之后所体验的意义与秩序的崩解。
  • “科尼什艺术村”(Cornish Colony),是美国早期数一数二的艺术村。艺术村的中心是圣高登斯的住所与他后来建造的工作室。这个地方现在是“圣高登斯国家历史公园”(Saint-Gaudens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所在,由国家公园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管理,想了解美国的历史、艺术和大自然,这个风景如诗如画的艺术村再适合不过了。
  • 至今马铃薯与黑面包仍是东欧人的主食。事实上到了18世纪末,马铃薯已成为“富人和穷人餐桌上每餐的常备菜肴”。马铃薯因其多功能性和可用于许多不同菜肴的特质而越来越受欢迎,到今天仍是德国人餐桌上不缺席的主食。
  • 那西索斯和回音女神的故事在17世纪是一个热门的画题。克劳得的这幅画是目前唯一已知他尝试这种题材的作品。……这情景像不像人间仙境?难怪Claude(克劳得)会成为17世纪英国最受人赞赏的画家和收藏家的宠儿。
  • 16世纪初,意大利曼托瓦公爵费德里戈‧冈萨加(Federigo Gonzaga)请艺术家朱利奥‧罗马诺(Giulio Romano)以“纯粹休闲”为目的,为他建造一座游憩宫殿来接待贵宾。当时,曼托瓦市是意大利中部四个湖泊中的一个岛屿。宫殿位于城市墙外一处较小的岛屿上,名为得特宫(Teieto)。
  • “寒冷时,茶会给你温暖;燥热时,茶会使你镇定;沮丧时,茶会给你鼓舞;亢奋时,茶会令你冷静。”这首小诗的作者是前英国首相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09-1898),精简地诠释了这种饮品风靡全球的原因。
  • 老詹姆斯‧麦迪逊(James Madison, Sr.)是著名的维吉尼亚种植园主,亦是政治家和爱国者,于1760年为他的家族建造了蒙彼利埃(Montpelier )。这座以乔治式建筑风格设计的宅第位于夏洛茨维尔(Charlottesville)北部的橙县。最初,这座宅第的外观以简单且正式的对称呈现。
  • 1788年以来,参众议员们就在里奇蒙(Richmond)的维吉尼亚州议会大厦(the Virginia state Capitol)举行会议,这里也是全美最早用英文召开代表大会的地方。宏伟的议会大厦坐落在维吉尼亚州里奇蒙的肖克山顶(Shockoe Hill),是新世界第一座以古典神庙为设计基础的公共建筑,也是美国第一座新古典主义公共建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