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摇之名,源于它自身的形态。
《释名‧释首饰》载:“王后首饰曰副。副,覆也,以覆首,亦言副贰也,兼用众物成其饰也。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王后的首饰非常复杂,需要借助假发固定各种头饰,副即附着在真发之外的假髻。假发上插戴各种饰品,其中悬挂珠子,在人行动时不停摇曳的首饰,就是步摇。
步摇,仿佛是历史上女子发饰最美的代名词,引发人们对古代饰品美好的幻想。那么步摇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东汉步摇,皇后的礼仪性头饰
步摇在中华历史上首次现身的时期在先秦,而且一出场就是最高等级,搭配皇后的盛装礼服出现在典籍中。《周礼》载:“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东汉郑玄注释,副相当于后来的步摇,由王后参加祭祀典礼时佩戴。《中华古今注》又载,殷王后戴一种“盘龙步摇”,“以其步步而摇,故曰步摇”。
而“步摇”二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战国宋玉《讽赋》,文中有位女子,身着翠云裘、白縠衫,头戴一副“垂珠步摇”,无比明艳动人。辞赋虽然不能作为严谨的史料,但是它提到了步摇饰品装饰垂珠的特点。垂珠会着人的行动来回摇晃,营造出“步步而摇”的动态美感。
自汉代往后,步摇依然是地位最高的宫廷饰品。《续汉书‧舆服志》记载,东汉皇后拜谒宗庙的礼服套装中,头饰包括假结、步摇、簪珥三种。假结即编织发丝做成的假髻,簪珥即簪头垂挂“充耳”的特殊发簪,那么步摇有多么豪奢庄重,需要用假发来固定?
史书中,步摇样式为:“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八(一说‘一’)爵九华,熊、虎、赤罴、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诗》所谓‘副笄六珈’者。诸爵兽皆以翡翠为毛羽,金题,白珠珰,绕以翡翠为华云。”《晋书‧舆服志》中,同样可以找到几乎相同的叙述。
据学者考证,汉代步摇应是一种工艺精湛、用料贵重的发冠,以博山状黄金配件为底座,上面固定着白珠串制的桂枝形状的饰物,桂枝彼此盘绕,呈花枝状。步摇的主体,是八雀九花的装饰物,以及六种神兽形状的配件,皆以黄金为主体,装饰鲜艳的翡翠鸟羽,并悬挂白珠。六兽与桂枝的排列方式,或是六兽之间装五簇桂枝,或是每二兽为一组,当中各装一簇桂枝,共计三支。
黄金珠翠交相辉映,桂枝瑞兽蔚为壮观,单看文字中的各种名词,我们就可以遥想它的奢华程度了。远远望去,汉代步摇仿佛一座云气缭绕的世外仙山,仙花芳草、珍禽异兽遍布其中,堪称人间顶级的艺术品。试想母仪天下的皇后佩戴步摇后,款款走进典礼现场,举行各种仪式,步摇上的垂珠便在黄金饰品中微微颤动,熠熠生辉,端庄高贵而独具灵韵,那一定是典礼上最美的一道风景。
魏晋南北朝,贵妇皆佩步摇
在晋朝,一般的贵族女子也可享受佩戴步摇的特权。《晋书‧志第九》记录宫廷的行蚕礼,皇后依照汉魏旧例,“着十二笄步摇”,其余如公主、三夫人、九嫔、世妇、诸太妃、太夫人及县乡君、郡公侯特进夫人、外世妇、命妇皆佩戴步摇,成为一时盛况。再到南朝,步摇不再限于礼仪装束,成为一般贵族女子日常生活中的佩饰。
因而在南北朝时期,步摇走进更多人的视野,成为诗词歌赋吟咏的对象。文人墨客更是不吝华美的词藻,描述步摇无与伦比的美感。南朝才女沈满愿有一首《咏步摇花》,“珠华萦翡翠,宝叶间金琼”描述步摇珠光宝气的外观,以及若隐若现的叶片垂饰;“低枝拂绣领,微步动瑶瑛”道出佩戴步摇的女子娇美灵动的情态。
再如费昶的《春郊望美人》:“金辉起步摇,红彩发出纶。”刘遵的《相逢狭路间》:“所恐惟风入,疑伤步摇花。”王墅的《徐尚书座赋得可怜》:“飞燕啼妆罢,顾插步摇花。”描绘出步摇精美纤弱的造型,也凸显了步摇在女子妆饰中画龙点睛的效果。
迄今发现最早的步摇形象,来自长沙马王堆的辛追墓出土的一幅巨型帛画。帛画中有位老妇拄杖而立,即老年的辛追夫人。画中的辛追,头戴一支花枝形的发饰,枝上缀饰白珠,大约也可呈现步步摇动的效果,仿佛一款简约版的皇后“步摇”。
在汉代除了皇后,长公主亦可佩戴步摇,贵族妇女可戴“黄金龙首衔白珠”的发饰,也有特赐步摇的先例。辛追是长沙国的丞相夫人,经学者考证,她或许也是长沙王之女,曾被汉廷正式封为公主,所以身份尊贵的辛追极有可能佩戴步摇或类似步摇的饰品出席重要典礼。而且,汉代以后发掘的步摇形象或文物,已经和辛追发饰非常相似。
再来看看东晋的传世画作《女史箴图》和《列女仁智图》。《女史箴图》通过描绘宫廷有德女子的故事,以教化后宫佳丽,其描绘的古代后妃,大多佩戴两支为一组的花枝形步摇簪。步摇底部有一个石榴花花蒂状的底座,向上伸展出几簇弯曲的花枝,枝头悬缀鸟雀、花朵之类的饰品。
《列女仁智图》描绘的,是古时候的贤妃、贞妇、宠姬等人,存世的九幅画作中,有六位戴步摇的女子。画中步摇有两种样式,一种与《女史箴图》相似,如许穆夫人、卫灵公夫人佩戴的团形花枝状步摇,垂直插入发髻中;一种是团形花朵状,同样有一花蒂基座,上方一枝花朵形饰物婷婷玉立,如卫懿公夫人、孙叔敖母所戴,与《咏步摇花》中“剪荷不似制,为花如自生”的描述极为相近。
值得注意的是,《列女仁智图》中多位女子并非宫廷贵妇,仅仅是社会上流的贵族女子,反映出魏晋时期步摇成为名媛淑女中的一时风尚。
历史上的步摇遗物
目前已出土的发饰文物,还没有发现皇后佩戴的步摇发冠的完整实物,只有一些疑为“步摇”的部件,其复原版本也多有争议。我们只能通过过往那些华丽的碎片,一窥历史上步摇的绝代风华。
最典型的要属兽首花叶步摇饰件。辽宁北票房身村的2号前燕墓出土了两件金花树步摇,基座是一块镂空云纹的方牌,上部焊接十几簇金丝制成的花枝,枝干拧出几个小环,环上缀一桃形叶片。
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达茂旗也出土了相似的两套即四件北朝步摇,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底座,一对为马首,一对为牛首。花枝形态更为对称工整,仿佛一对高高竖起的鹿角。
第二种较有特色的是梁架式步摇冠,以北燕时期冯素弗墓出土的文物为代表。这款步摇仅存十字形梁架,由两条弯成弧形的窄金片作十字交叉,成为一座球状基座,可包裹头部与发髻;梁架顶部,尚余一丛六簇花枝构成的步摇饰件,每根枝条同样绕三个金环并系三片桃形叶片。
另外,甘肃武威出土过一件汉代的金头花,也是步摇花的一种形态。此花以筒状花茎做主干,装饰物分三层。底层是伸展出的四片弯曲的叶片,叶尖焊小环,可缀饰小物;中层则向外延伸出七条花枝,枝头是或含苞、或盛开的金花;最顶端是一只口衔圆片的小鸟。这枚金花步摇,以锤鍱、镶嵌、焊接等工艺打造,做工非常精细。
步摇并不是中华王朝独有的贵族饰品,它大概源于西方,向东传播中华、日本、朝鲜等地,因而在中华大地之外的国家,出土了许多精致璀璨的黄金王冠,冠上竟然也有酷似步摇的缀饰。
比如在阿富汗北部席巴尔干,金丘6号大月氏墓发现了贵霜时期的一顶金冠。此冠底座是一条环形横带,带上装饰一圈六办花片,花瓣尖穿孔,各缀一圆形叶片。横带顶部,均匀排列五簇长条状步摇花树,树上同样固定着缀满圆叶的六办花片。除当中一簇外,其余四簇的树梢上各栖二鸟,共计八只。金冠不仅以步摇饰件为装饰主体,而且和《续汉书》提到的“八爵九华”的步摇形制,非常接近。
在朝鲜的新罗地区,出土的步摇金冠同样美得不可方物。这类步摇冠上的树枝形饰件,枝干多呈直角对称状,亦称作“出”字形步摇冠。树干上不仅悬挂可摇动的叶片,还饰有本土特色的勾玉。日本列岛的古墓仅发现铜鎏金步摇冠,形制与朝鲜冠相似。
步摇发饰,在隋唐时期仍然非常盛行,后来逐渐消逝。无论在宫廷还是民间,华贵的发饰演变为凤冠、长流苏发簪等饰品。当今很多人会从“步则摇动”之句望文生义,误以为只要是悬挂珠玉、可摇动的饰品,都属于步摇。其实,步摇远比我们想像得要复杂、精美。或许他日,更多的步摇实物被发掘,我们能够真正了解到中华历史上,步摇独一无二的美。
点阅【古代首饰】系列文章。
参考资料:
论文:孙机《步摇、步摇冠与摇叶饰片》,张玉安《汉魏南北朝“步摇”研究》等。@*#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