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浅谈西方艺术中“圣母怜子”题材的三种诠释

文/埃里克·贝斯(ERIC BESS)翻译/陈遇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的作品《圣母怜子图》(Pietà)局部,1876年。油彩、画布,87.7 x 58.7英寸。私人收藏。(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4829
【字号】    
   标签: tags: , , ,

“圣母怜子”(pietà,又作“圣殇”或“哀悼基督”)是西方艺术史中相当常见的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描述的是圣母玛利亚在耶稣基督去世时,从十字架上被放下来的场景。意大利原文“pietà”大致是怜悯或慈悲的意思,用以表现忍受着巨大痛苦下所展现出的母爱精神。

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圣殇像》(Pietà),约1498-1499年。大理石,68.5 x 76.7 x 27.1英寸。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图片由Stanislav Traykov提供。(公有领域)

这个主题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文艺复兴巨匠米开朗基罗的雕像作品《圣殇像》(Pietà)。15世纪末时,当时年仅24岁的米开朗基罗在红衣主教尚‧德‧比尔赫雷斯(Jean de Billheres)的委托下,为罗马的旧圣彼得大教堂完成了著名的《圣殇像》。

米开朗基罗曾说这件作品使用了一块完美的卡拉拉大理石(Carrara marble),让他能够达到非常高的精细度和抛光处理。最后的成品看起来不再是一块大理石了,更像是一个穿着衣服的人。

米开朗基罗的《圣殇像》表现了圣母玛利亚因儿子之死而感到悲伤,她将他抱在膝上。她同情儿子所承受的痛苦,但也选择接受了他的命运。在玛利亚年轻的脸庞上,微微扬起的眉毛,透露出一丝淡淡的忧伤。

米开朗基罗以年轻的形象来呈现圣母玛利亚,却在当时遭受了许多批评。她看起来和自己的儿子差不多年纪。不过,米开朗基罗对此的回应是,保持贞洁的女性能永保青春和美丽。

仔细观察这座雕像会发现,玛利亚的体型相对耶稣来说被放大了许多。米开朗基罗这样处理的原因,很可能是要替耶稣雕像的部分提供一个支撑平面;因此她的身体必须要够大,才能抱起并撑住耶稣的身体。两位人物的肢体是透过一个三角形组合在一起——这是文艺复兴时期非常典型的一种艺术构图方式。

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圣母怜子像》细部,约1498-1499年。大理石,68.5 x 76.7 x 27.1英寸。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图片由Stanislav Traykov提供。(公有领域)

《圣殇像》是唯一留有米开朗基罗签名的作品。相传该雕像第一次公开展示时,米开朗基罗偶然听到了有观众将这座雕像误植为另一位艺术家的作品。为了回应,有一晚他便把自己和雕像关在一起,将自己的名字加刻在了圣母玛利亚胸前的饰带上。

乍看之下,饰带上写的是“佛罗伦斯的米开朗基罗‧波纳洛提所作”。不过根据作家卡尔‧史密斯(Carl Smith),在他的著作《What’s in a Name? Michelangelo and the Art of Signature》(暂译:《名称中有什么?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作品签名》),这个签名上还有着一些奇怪的点和符号,若全部组合在一起来看,这段文字的全文可能要读成“佛罗伦斯的米开朗基罗‧波纳洛提,上帝的使者,所作”(The Florentine Michelangelo Buonarroti, a messenger from God, made this)。

安东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

安东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的作品《哀悼基督图》(Pietà),约1629年。油彩、画布,44.88 x 39.37英寸。普拉多博物馆,马德里,西班牙。(公有领域)

时间跨过了文艺复兴,来到17世纪的巴洛克时期,画家安东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也创作了自己的《哀悼基督图》(Pietà)。不同于米开朗基罗表现圣母玛利亚和耶稣的手法,范戴克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了抹大拉的马利亚(Mary Magdalene)和圣约翰(St. John)等两位人物。

在画中,耶稣身上披着一袭白纱,了无生气地倚靠在一座岩石上,圣母玛利亚则坐在他身后。尽管耶稣去世了,他的光环仍在头上散发着光芒,表示他灵魂中神的一面还活着并且健在。

圣母玛利亚穿着一身蓝色衣裳,她的眼睛——泛红并带着泪水——黯淡地望向天堂。她脸上的痛苦,展现了对于儿子受难的怜悯。她的左手手掌向上张开,这个姿势仿佛要将儿子献给天堂一般。

抹大拉的马利亚在一旁,身着红色和金色的衣服,跪在圣母玛利亚和耶稣的右侧。她握住耶稣的手并亲吻它。圣约翰则在画面的最右侧,从画框边缘向前走近,思索着眼前的这个场景。

在左下角有一个荆棘头冠,旁边是一张钉在十字架顶端的纸,上面写着“拿撒勒的耶稣,犹太人之王”(Jesus of Nazareth, King of Jews),在前面则摆着一个水盆和海绵,这是圣母玛利亚替儿子清理身体用的。

范戴克利用巴洛克艺术中典型的构图方式,增强了这幅作品的戏剧效果。他没有采用文艺复兴艺术家常见的静态、平静的三角构图,却倾向使用更多的曲线、动态和情感,试图更加完整地传达出这场事件的戏剧性。

威廉‧布格罗(William Bouguereau)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的作品《圣母怜子图》(Pietà),1876年。油彩、画布,87.7 x 58.7英寸。私人收藏。(公有领域)

约过了250年后,法国学院派最具代表之一的画家威廉‧阿道夫‧布格罗(William Bouguereau)也创作了自己版本的《圣母怜子图》,部分灵感来自于他失去长子的亲身经历。

他的构图是以圣母玛利亚为中心,身着一袭黑衣,哀悼着儿子之死。她将耶稣毫无生气的身躯紧紧地抱在怀里,带着痛苦地神情凝视着观众。这两位人物都有着镀金的光环,代表着他们的神性。

在画面的右下角,我们可以再次看到荆棘头冠、水盆,以及净化耶稣身体的海绵。

围绕在两位中心人物周围的是九位天使,他们各以不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为这个场景哀悼着。九位天使分别穿着彩虹颜色的长袍,这可以连结到犹太传统中上帝在诺亚大洪水后要更新世界的允诺;在此,彩虹的颜色表现了更新,不过这里更意味着基督教传统中,耶稣的牺牲奉献让人类灵魂得以更新。

有趣的是,布格罗将自身的丧子之痛融入了圣母玛利亚的神情之中。布格罗在失去儿子后抑郁了半年之久,而这幅作品则成了帮助他重新振作的一个方式。

了解这个背景之后,再回来看天使长袍的彩色与玛利亚、耶稣的黑白组合,或许也代表着画家在创作时整体的色调组合。换句话说,画中所有人物可能意味着,神更新的不仅是人的心灵,在艺术创作层面亦然。

一个故事,三种诠释

我们刚才看到了三种不同的描绘母亲丧子之痛的手法。米开朗基罗将圣母玛利亚与耶稣的形象理想化,呈现出一个平静和接受苦难事实的景象。范戴克将场景戏剧化,试图从情感上尽可能地触动更多的观众。布格罗则是以自身痛苦的经历作为灵感,创造出一幅强而有力的形象。

不过,三种表现手法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着重于表现慈悲的形象。我们或许并非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孩子,但多数人在生活中都有自己非常关心的人——或者深深关心着人类全体。不论社经地位、种族、性别等等,每个人多少都受过一些苦。因此,这些艺术作品多少对我们都是一项鼓励,让我们能对正在受苦的人们表示更多同情。◇#

作者简介:

Eric Bess是一位美国写实艺术家,目前是视觉艺术博士研究所(Institute for Doctoral Studies in the Visual Arts,IDSVA)的在读博士生。

原文刊登于英文《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时报》。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艺术家虽然英年早逝,却流芳百世。19世纪初艺术家理查德‧帕克斯‧波宁顿(Richard Parkes Bonington,1802—1828年)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尽管波宁顿再过几周就是26岁生日,却因肺结核过世。他的整个艺术创作生涯大约10年的时间,唯后5年才创作油画。尽管如此,大众依旧公认波宁顿是他那个时代重要的艺术家,影响了法国和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
  • 这幅作品表现的是传说中的八仙中汉钟离度化吕洞宾修道成仙的故事。 《钟离度吕》局部。(正见网)
    黄粱一梦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其实它有多个版本,讲述的却是不同的神仙度人的故事,钟离度吕就是其中之一。
  • 《被俘的安德洛玛刻》(Captive Andromache,约1888年)由英国学院派画家弗雷德里克‧莱顿(Frederic Leighton,1830–1896年)构思并创作,动人地展现了母亲与孩子、丈夫与妻子之间的情感。在莱顿敏感的笔触下,这些充满爱的亲缘关系,为安德洛玛刻在特洛伊战争后经历的国破家亡,提供了修复的解药。这幅画也提醒我们,往往透过失去,我们才学会珍惜拥有。
  • 中东地毯与欧洲绘画有着相互交织的历史。在文艺复兴时期,在宗教绘画和肖像画中常出现进口地毯,尤其是来自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地区的地毯。这些充满异国情调、昂贵的纺织品可以用来展现财富、现世性和地位。它们还为画面的构图增添了色彩和图案。
  • 盖德克解释,户外写生有一个挑战,就是看到的风景有太多的细节令人不知从何下手。摩尔教他如何将场景分解为简单的图形来找到绘画的焦点,然后学习场景构图的明暗变化(value,即明度)。刚开始的时候,盖德克限制盖德克只能用黑色、白色和灰色来调色,用明暗来描绘形体。
  • 德拉克洛瓦热衷于描绘异国带有充沛情感的场景,以此凸显文明与野蛮之间的张力。这些元素充分体现在他对大型猫科动物(特别是狮子和老虎)的描绘上。在他整个职涯中,他都在观察这些猫科动物,了解它们的习性,然后运用各种媒材捕捉猫科动物威风凛凛的一面。由此创作出知名的艺术作品也都成为他的杰作。
  • 几世纪以来,学者们一直试图厘清关于荷马的真相:是否真有这样一个人?如果有,这些著名的故事是否源于他的创作?他的神话故事是否具有历史真实性?这些诗作是出自同一人之手,还是不同作者原始素材的累积,仍是有待商榷的问题,但大家都达成共识:这些诗最初是在希腊文字广泛发展之前,于公元前7、8世纪之交的某个时候创作出来并口耳相传的。
  • 至今马铃薯与黑面包仍是东欧人的主食。事实上到了18世纪末,马铃薯已成为“富人和穷人餐桌上每餐的常备菜肴”。马铃薯因其多功能性和可用于许多不同菜肴的特质而越来越受欢迎,到今天仍是德国人餐桌上不缺席的主食。
  • 1582年,卡拉奇(Carracci)家族的三位成员——阿戈斯蒂诺(Agostino)和安尼巴莱(Annibale)兄弟及其堂兄卢多维科(Ludovico)共同创立了第一所强调写生的重要艺术学院:启程者学院(Accademia degli Incamminati)旨在藉由重新研究大自然来复兴古典传统,以矫正样式主义(Mannerism,又译:风格主义、矫饰主义)对艺术界的不良影响。他们重新提倡写生,并从自然形态中寻找灵感,而非单纯模仿前辈大师的作品。
  • 克拉克森‧弗雷德里克‧斯坦菲尔德(1793─1867年)是浪漫主义时期多产的艺术家。他的职业生涯在某种程度上与美国光亮派画家(luminist painter)弗雷德里克‧埃德温‧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相似。然而,斯坦菲尔德在建筑、波涛汹涌的海洋与航海相关细节的表现上独树一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