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佩鲁吉诺Perugino——拉斐尔的大师(下)

展览报导
作者:周怡秀
佩鲁吉诺绘于“圣彼得多折画屏”(polyptyque de San Pietro)的《基督的洗礼》部分《Battesimo di Cristo》,1496至1500年,油画于木板,长32公分,宽59.5公分,鲁昂美术馆。(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381
【字号】    
   标签: tags: , , , ,

从神圣到世俗

1490年代起,佩鲁吉诺开始处理一些世俗的主题,这是在他的创作中比较少见的。1490年代的《阿波罗与达夫尼》(Appollon et Daphnis),一般认为是他为罗伦佐‧美第奇而创作。画面中坐在左边吹笛的青年,是传说中仰慕艺术之神阿波罗的牧人达夫尼,而右边如古希腊雕像般“对立式平衡”(contrapposto)姿态聆听的显然是阿波罗,从他脚边的弓箭和七弦琴可以确认身份。达夫尼容貌略似美第奇家族的“伟大的罗伦佐”,暗喻了这位佛罗伦斯艺术、诗歌的保护人和他为艺术付出的使命。在这样一个细致的色彩及其细腻变化的作品中,佩鲁吉诺成功地创造了一种深度的内在微妙感情的氛围,给予风景一个新的地位。

《阿波罗与达夫尼》,约1483年,油画于木板,长39公分,宽29公分,巴黎卢浮宫藏。(公有领域)

在十六世纪初,佩鲁吉诺的声望已达到顶峰,他的主顾经常是意大利最有权势力的家族或艺术赞助者。1503年,曼都瓦的伊莎贝拉‧德斯特侯爵夫人向他订了一幅寓言画《爱欲与贞节的交战》(Le Combat de l’Amour et de la Chasteté,1502年至1505年,Tempera sur toile,长160公分,宽191公分),装饰在她在公爵的府邸的工作间(studiolo),与曼帖纳的作品互补搭配。

《爱欲与贞节的交战》中,佩鲁吉诺根据伊莎贝拉‧德斯特的要求,表现出贞节的一方占上风,显示侯爵夫人人文主义的素养与道德价值。主题场景再次呈现一个佩鲁吉诺式的风景背景——空气远近法处理的山丘、河流,和点缀着的小树丛;只是气氛不若以往的静宓,而是纷乱的激战场面。观众容易在近景人物辨认出贞节的密涅娃和戴安娜,和代表爱欲的维纳斯、安忒罗斯、宁芙仙女、牧神等;远处则表现一些神话中相关的爱情片断,例如阿波罗与变成桂树的达芙妮,朱彼得与欧罗芭等等。

这个题材也促使这位宗教祭坛画大师改变习惯的创作思维,从事比较个人内心且特异的世俗题材。

《爱欲与贞节的交战》,1502年至1505年,蛋彩于帆画布,长160公分,宽191公分,巴黎卢浮宫收藏。(公有领域)

拉斐尔的大师

在十五到十六世纪绘画蜕变的关键时期,佩鲁吉诺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对当时的艺术家影响深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古典绘画的拉斐尔。拉斐尔的早期作品风格与佩鲁吉诺极为近似,有美术史家认为只有长期在佩鲁吉诺画室学习过,才能够如此地掌握佩鲁吉诺大师的艺术特点。然而我们至今尚无拉斐尔直接受教于佩鲁吉诺的证据。

例如梵蒂冈所藏拉斐尔《欧迪祭坛画(Oddi Altarpiece)》中的《圣母加冕(The crowning of the virgin)》,其人物的优美精细,明暗的处理自如,衣褶的熟练掌握,与佩鲁吉诺在佩鲁斯的圣彼得教堂所作的《圣彼得多折画屏》(Polyptyque de San Pietro)有着近亲般的相似,至少肯定了拉斐尔同化且吸收了这位前辈的美学观点。现场展出的一些收藏于南特与鲁昂美术馆小幅单元作品,见证了佩鲁吉诺在十五世纪最后十年已经达到顶峰,也为他所处的古典时期树立了典范,完美的造形也预示了拉斐尔的一些最美的写实作品。

而年轻的拉斐尔在汲取前辈艺术精华的同时,也充分自由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天才。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即使拉斐尔在创作《拖雷汀诺的圣尼古拉》祭坛画(Retable de saint Nicolas de Tolentino,意:Tavola Baronci 或 Pala del beato Nicola da Tolentino)的时候,还没完全被佩鲁吉诺所折服,画中的优雅细致的线条、人物姿态的考究,衣袍布褶的强调,却不折不扣来自翁布利亚大师对他的影响。为了这次画展,馆方特别从各地收藏汇集了这件祭坛画被分散的部分,还包括一张构思过程中的素描稿(来自里尔艺术宫,Palais des Beaux-Arts,Lille),侧写了这件巨作从构思到完成中,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的强大能力。

《欧迪祭坛画(Oddi Altarpiece)》中的《圣母加冕(The crowning of the virgin)》,拉斐尔作,1502年至1504年,油彩与蛋彩于画布,长267公分,宽163公分,收藏于梵蒂冈博物馆的梵蒂冈画廊(Pinacoteca,Vatican City)。(公有领域)

画展最终以一幅巨大的多折画作为结束。这件佩鲁吉诺为佩鲁斯的圣奥古斯汀诺教堂所做的多折画(polyptyque de saint Augustin),从1500年开始创作直到1523年过世,是佩鲁吉诺最后的遗作。即使是晚年之作,翁布里亚大师再次证明了他技艺的完美高超。而他纪念碑似的人物安排与古典手法的造形,也似乎有来自拉斐尔的灵感,见证了文艺复兴两位艺术大师的相互影响。晚年佩鲁吉诺的绘画,依然以“自在、灵活;近乎黄昏的温柔”的美感惊艳观众。

佩鲁吉诺在圣奥古斯汀多折画屏中绘制的《圣·菲利普与圣奥古斯汀》1502年至1512年,油画于木板,长172公分,宽91公分,图卢兹,奥古斯丁博物馆。(公有领域)

在文艺复兴人才辈出的风云时代,如果没有卓越的技术和推陈出新的巧思,难保不被埋没。而佩鲁吉诺屹立不摇的数十年艺术生涯中,见识过同侪达芬奇的渊博智慧与米开朗基罗的雄伟壮阔,可能也教导过聪灵好学的拉斐尔。或许后起之秀的光芒过于耀眼,掩盖了这位坚守本分的十五世纪大师。事实上佩鲁吉诺扮演了一个承先启后的角色,连接文艺复兴青涩的初期和巨星荟萃的盛期,成为介于乔托和拉斐尔之间的中央要角和桥梁,也是将文艺复兴艺术推向高峰的功臣之一。在艺术高潮迭起的历史大戏中,1523年死于瘟疫的佩鲁吉诺毕竟完成了使命,从艺术舞台上光荣退场。(全文完)@#

《复活》(La Résurrection)属于“圣彼得多折画屏”部分,1496年至1500年,油画于木板,长32公分,宽59.5公分,鲁昂美术馆。(公有领域)

(点阅【佩鲁吉诺Perugino——拉斐尔的大师】系列文章。)

——转载自《》

(点阅艺谈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1874年,王家艺术学院(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在伦敦举办展览,展出一位新手艺术家的精美画作。这幅画的标题是“点名”(The Roll Call),描绘因克曼战役(the Battle of Inkerman)结束后的细节。展览还没结束,《点名》就已经成为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评价很高的画作了。
  • 胡塞佩‧德‧里韦拉(Jusepe de Ribera,1591–1652年)是西班牙17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但人们可能想不到,他的整个艺术生涯是在意大利度过的。他被称为“洛‧斯帕尼奥雷托”(Lo Spagnoletto),意即“西班牙小子”,是卡拉瓦乔最有才华的追随者之一。在艺术创作中,里韦拉对卡拉瓦乔强烈戏剧化的明暗对比进行改造,探索出了更明亮的光影效果。里韦拉还融合了威尼斯画派的色彩、西班牙绘画的写实、博洛尼亚的古典主义和罗马画派的造型。
  • “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礼拜堂”(Michelangelo’s Sistine Chapel)展览已经工业城拉开帷幕,将持续至2025年1月5日。(Jenny Zeng/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礼拜堂”(Michelangelo’s Sistine Chapel)展览已经于10月11日在纽约布碌崙(布鲁克林)工业城拉开帷幕,将持续至2025年1月5日,为期约三个月。期间纽约人无需远赴罗马,即可近距离体验文艺复兴大师米开朗基罗的艺术精髓。
  • 《埃及农妇与他的孩子》(An Egyptian Peasant Woman and Her Child)是一幅等身大小的画作,描绘了一位农夫之妻将熟睡的孩子扛在肩膀上。这是在埃及的历史转型与扩张阶段,由法国画家莱昂‧博纳(Léon Bonnat,1833–1922年)捕捉到的亲情满溢的生活瞬间。
  • 吴道子是唐朝著名画家,他一生画了三百多幅壁画,并有近一百幅卷轴画被皇宫收藏。民间画工称他为“画祖”,史称“画圣吴道子”。
  • 托尔金(J.R.R. Tolkien)的《王者再临》(The Return of the King)是史诗奇幻三部曲《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的最后一部,内容虽直面黑暗,结局却充满光明。这是一部充满希望的故事,无论有多少黑暗迹象,无论有多大的困难,希望都在。在一切看似无望的时刻,这个故事值得我们做为借镜。
  • 舞蹈是艺术史上最美、最受人喜爱的绘画题材之一。一些名画以不同风格描绘这一主题,其中包括历史画、肖像画和风俗画;它们展示神话人物、贵族和平民肢体的律动,此乃人性最原始的表达方式。
  • 波宁顿未满26岁就因肺结核过世,他的整个艺术创作生涯仅10年的时间,且后5年才创作油画。尽管如此,大众依旧公认波宁顿是他那个时代重要的艺术家,影响了法国和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
  • 这幅作品表现的是传说中的八仙中汉钟离度化吕洞宾修道成仙的故事。 《钟离度吕》局部。(正见网)
    黄粱一梦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其实它有多个版本,讲述的却是不同的神仙度人的故事,钟离度吕就是其中之一。
  • 《被俘的安德洛玛刻》(Captive Andromache,约1888年)由英国学院派画家弗雷德里克‧莱顿(Frederic Leighton,1830–1896年)构思并创作,动人地展现了母亲与孩子、丈夫与妻子之间的情感。在莱顿敏感的笔触下,这些充满爱的亲缘关系,为安德洛玛刻在特洛伊战争后经历的国破家亡,提供了修复的解药。这幅画也提醒我们,往往透过失去,我们才学会珍惜拥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