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赏析《华盛顿横渡德拉瓦河》画中的自由与勇气

文/埃里克·贝斯(ERIC BESS) 翻译/陈遇
埃玛纽埃尔·洛伊茨(Emanuel Leutze)的作品《华盛顿横渡德拉瓦河》(Washington Crossing the Delaware),1851年。油彩、画布,12.4 x 21.2英寸。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3169
【字号】    

总是有人会鼓励我们要实现人生的梦想。有些人想创业;有些人想成为数学家或科学家;有些人则想演奏音乐、演戏或创作。然而,当我们在梦想之路迈进时,常常会遇到重重难关。

最近,我偶然看到了一幅过去住在纽约时常去观赏的画作,这是埃玛纽埃尔·洛伊茨(Emanuel Leutze)的作品《华盛顿横渡德拉瓦河》(Washington Crossing the Delaware)。洛伊茨的描绘让我沉思了自由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思考在迈向伟大成就的过程中,勇气是多么的重要。

洛伊茨的启发

尽管公认是美国画家,洛伊茨却出生在德国。他从小和父亲住在费城,直到25岁时才回到德国,在杜赛道夫的艺术学院Royal Art Academy进修。然而这次回到德国时,他早已习惯于多数美国人崇尚的自由精神。

回到德国,当地政府对自由的限制促使洛伊茨开始“大量创作乔治·华盛顿的作品,藉以向北美洲英国殖民地宣布独立的模范精神致以崇高的敬意”,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出版的书籍《华盛顿横渡德拉瓦河:修复美国大师作品》(Washington Crossing the Delaware: Restoring An American Masterpiece)中如此写道。

洛伊茨决定要尽可能准确地描绘当时华盛顿穿越德拉瓦河(Delaware River)的历史场景。华盛顿选择在圣诞夜袭击黑森人(the Hessians,由英国支助的德国士兵)。在此之前,美军节节败退。然而事后回顾,1776年圣诞夜的这场战役却是整场独立战争的转捩点。

受到这个故事的启发,洛伊茨聘请了他的美国朋友作为画中人物的模特儿,像是举着旗子的詹姆斯·门罗上校(Col. James Monroe),以及靠向船身边缘的纳撒尼尔·格林将军(Gen. Nathanael Greene)。“剩下的其他人则是忠诚的当地渔民和民兵,投入支援这场危险的渡河行动”,网站如此写道。

洛伊茨甚至还从美国专利局那里获得了当时制服的复制品,以尽可能精确地描绘。同时,他也参考了尚–安托万·乌东(Jean-Antoine Houdon)雕塑的华盛顿半身像来描绘华盛顿的形象。

尚–安托万·乌东(Jean-Antoine Houdon)的雕塑作品《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约1786年。石膏。国家肖像馆,华盛顿特区。(公有领域)

洛伊茨共画了两个不同版本的《华盛顿横渡德拉瓦河》,第一幅在1850年的一场大火中烧损,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遭受毁损。第二幅现在收藏在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这幅画广受欢迎——由于画面的规模、主题和标志性的题材——深深地烙印在19世纪中叶美国人的脑海中”,大都会博物馆表示道。而这幅画也将持续以“美国艺术史集的经典,以及博物馆最知名的画作之一”而存在。

《华盛顿横渡德拉瓦河》

在画中,洛伊茨安排以华盛顿为视觉的焦点,他的剑在鞘中但露了出来。船只驶向左前方,将军英勇地站在船头,望向前方的危险。

在船头的三名男士和转向后方的两个人协助着船只在冰冷的水中航行。坐在后半段的几个人看似有些担心,显示了这次事件的危险程度,同时也凸显了华盛顿的冷静与自信。

埃玛纽埃尔·洛伊茨的作品《华盛顿横渡德拉瓦河》细部,1851年。油彩、画布。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公有领域)

站在华盛顿后面的是门罗上校,他举着旗子,而格林将军则靠在船的边缘。他们全神贯注地盯着各自的目标。

埃玛纽埃尔·洛伊茨的作品《华盛顿横渡德拉瓦河》细部,1851年。油彩、画布。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公有领域)

除了这艘船外,远方还有几艘船陪伴着华盛顿在冰冷的德拉瓦河中前行。洛伊茨在此使用了冷色调——蓝色、绿色、紫色——更加添增了一股寒意。

华盛顿是在夜间横渡德拉瓦河的,因此洛伊茨选择在画面的左上方画上了金星(译:注:金星只有在日出之前或日落之后才能看到,分别叫晨星或昏星),用以暗示黎明即将到来。

根据大都会博物馆,画面天空的“星星在构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设定事件的时间点发生在黎明前的几个小时,也象征着在美国革命最黑暗的日子里,即将要看到希望的曙光。”

克服重重难关

最初,美国军队在独立战争中屡屡退败。英国人显得非常强大又高效率。面对着这些困难,这个新兴国家大可修改独立宣言的内容并且放弃,但他们并不放弃,面对重重困难,最后获得了自由和成功作为回报。

自由和成功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得来不易;需要有所牺牲,以及拥有像华盛顿那样在经历艰苦难关时的冷静自信和勇气。

华盛顿面对着眼前的难关;他没有逃避或感到担心。他的心中有着目标——一个追寻自由的目标——而实现这项目标的意义似乎给他添增了勇气。

有趣的是,在这个建立在个人自由的国家里,华盛顿无法独立一人完成这项任务。他需要和画中呈现的所有人共同来达成。他们都必须共同努力才能确保个人的自由。

所有士兵都必须面对着前方的危险和冰冷的河水。这一晚的航程与目的地都充斥着危机、困难和复杂度。甚至画面天空右侧的黑暗色块也在暗示着士兵们经历过的挑战。

然而更重要的是最终的目标:自由,它在画中以晨星来表现。不让困难阻挡他们的前进,士兵们朝向晨星前进;士兵们朝向成功和自由迈进。

当我们在实现人生的目标时,这幅画与其捕捉的事件或可提醒我们,在实现生活目标时所需的勇敢之心,以及对自由意义的深刻理解。◇#

作者简介:
Eric Bess是一位美国写实艺术家,目前是视觉艺术博士研究所(Institute for Doctoral Studies in the Visual Arts,IDSVA)的在读博士生。

原文刊登于英文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国画美学是重传神的,形神兼备、意在笔先。既传艺术客体之“神”,又达艺术主体之“意”,情景交融,主客观统一,国画美学于焉完备,马麟的《静听松风图》展现了这样的意境。
  • 美国风景画家弗雷德里克‧埃德温‧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1826—1900年)在第二次造访厄瓜多之后五年,创作了一幅日出时分火山喷发的画作。优美浪漫的构图在我们眼前展开,首先印入眼帘的是火热的太阳,以及反射在河面上的阳光。尽管发光的球体被火山喷出的灰色浓雾包围,但光线仍穿透浓密的火山灰云,在大地上投射出柔和、温暖的光芒。
  • 马远擅长山水画,起初师法李唐,青出于蓝更胜于蓝,自出新意。《秋江渔隐图》是他的一幅小品之作,然而画中现出高超的技法与心意。
  • 安布罗修斯·博斯查特(Ambrosius Bosschaert)以画笔画出精准分析的花卉画,精心安排具有象征意义的标本,体现荷兰“黄金时代”(the Dutch Golden Age)的精神。“黄金时代”是一个发现微观与宏观的年代。
  • 敦煌壁画中最为动人的,就是乘风飞舞的仙女,称之为“飞天”,有的手执乐器,有的手捧花朵,飞翔于天空之中,衣带飘扬,姿态美妙。另外,在敦煌壁画之中,最为突出的是“供养人像”,就是出钱修寺塑像的善士施主们的形象。
  • “圣母领报”(The Annunciation,译注)是最受欢迎的基督教艺术主题之一。这个至关重要的圣经故事出自《路加福音》。故事中,上帝派天使长加百列(Gabriel)去拜访一位住在拿撒勒的童贞女玛利亚。天使长告诉她,她将诞下上帝之子耶稣。起初玛利亚感到惊讶,质疑这样的事情怎么可能。加百列向她解释说,圣灵要降临在她身上。玛丽谦卑地接受了上帝的旨意。
  • 1874年,王家艺术学院(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在伦敦举办展览,展出一位新手艺术家的精美画作。这幅画的标题是“点名”(The Roll Call),描绘因克曼战役(the Battle of Inkerman)结束后的细节。展览还没结束,《点名》就已经成为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评价很高的画作了。
  • 胡塞佩‧德‧里韦拉(Jusepe de Ribera,1591–1652年)是西班牙17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但人们可能想不到,他的整个艺术生涯是在意大利度过的。他被称为“洛‧斯帕尼奥雷托”(Lo Spagnoletto),意即“西班牙小子”,是卡拉瓦乔最有才华的追随者之一。在艺术创作中,里韦拉对卡拉瓦乔强烈戏剧化的明暗对比进行改造,探索出了更明亮的光影效果。里韦拉还融合了威尼斯画派的色彩、西班牙绘画的写实、博洛尼亚的古典主义和罗马画派的造型。
  • “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礼拜堂”(Michelangelo’s Sistine Chapel)展览已经工业城拉开帷幕,将持续至2025年1月5日。(Jenny Zeng/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礼拜堂”(Michelangelo’s Sistine Chapel)展览已经于10月11日在纽约布碌崙(布鲁克林)工业城拉开帷幕,将持续至2025年1月5日,为期约三个月。期间纽约人无需远赴罗马,即可近距离体验文艺复兴大师米开朗基罗的艺术精髓。
  • 《埃及农妇与他的孩子》(An Egyptian Peasant Woman and Her Child)是一幅等身大小的画作,描绘了一位农夫之妻将熟睡的孩子扛在肩膀上。这是在埃及的历史转型与扩张阶段,由法国画家莱昂‧博纳(Léon Bonnat,1833–1922年)捕捉到的亲情满溢的生活瞬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