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黄金岁月对三个艺术家的反思(中)
亚里斯多德的沉思
林布兰特的收藏家来自各种阶层,他的铜版画遍及欧洲,他绘画的主题多样本身又是收藏家,与荷兰当时的艺术经纪人也是画家阿德里亚恩(Adrian Jansz)合伙了多年,买卖艺术品,这张“亚里斯多德对着荷马诗人雕像沉思”是来自意大利西西里的贵族订制的,记载说买家由林布兰特自订主题。我们不知道他为什么选这个主题?研究他的史家说自1641年林布兰特艺术生涯已走下坡,经济情况很糟。此画创作于1653年,是他接近破产的时间。这张画有点不寻常与他其它的作品主题不同。林的一生跌宕起伏从荣华到穷困、丧妻丧子、官司缠身,此作是林布兰特用来沉思与自省?
“画中亚里斯多德身上挂着金链,一手握着金链一手抚摸着荷马沉思。金链子上刻着他的伟大学生亚历山大的名字。这是他最荣耀的事?还是思量完成《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的荷马荣耀?盲人荷马完成不朽留世名作,亚历山大武功盖世,如今灰飞烟灭,林布兰特是在反射自我的问题吗?”──Adam Eaker(策展人的话)
林布兰特‧凡‧赖恩(Rembrandt van Rijn.,1606─1669)的恋恋风尘
今天“林布兰特”几乎成了荷兰的象征,从牙膏到婴儿用品都有以他为命名的商品,还有酒店餐厅与艺术相关的产品就更多了。事实上1669年在他离世后,近乎一世纪之久,他是被遗忘的。他的画不但样式繁复且多产,人们估计他一生中完成的作品有六百幅油画、四百张铜版画、两千张素描,九十幅自画像(包括学生复制他的)。三十年前在德国旧书店中还可以找到疑似他的铜版画。他生前三分之一的岁月曾拥有艺术带给他的声名与财富,但是生活挥霍与无度,最后却在贫困潦倒中收场,后人连他埋葬的地方都找不到。我们今天看到的“林布兰特”是十八世纪中叶才被人们重新发掘出来,并且透过专门成立的机构一将他的画作整理再问世。
几百年以来西方学者、画家们对林布兰特的画作一直有争论,直到了十九世纪下半叶他受到浪漫主义与现代派艺评、艺术家的推崇,自此就再也没有失去他在艺术界的地位。赞誉声很多,质疑的也有,让我最震动的评语是十九世纪英国艺术评论家、画家、作家,也是美国前拉斐尔派(American Pre-Raphaelites)之父: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 的一段评语:“最好的画家目的是在阳光下画出他们眼见中最美好与珍贵的东西,而林布兰特却用强烈的裸光画出他所能看到最肮脏的东西”(注三)。当读到罗斯金这段尖锐的评语时,有种我心戚戚焉的纾解,罗斯金说出了自己不太确定的想法。后来发现十八世纪、十九世纪也有类似的评论。
林布兰特受过良好的教育与绘画训练,早期的画是细致宁静的,尤其肖像画,或许是出于市场与顾客的需求,也是成就他财富的来源,林布兰特的技巧非常好毋庸置疑。中年后他的画作起了变化,画面上弥漫着一种浊世的粗糙感,画中的光亮处不是自然的光线更不是圣光,像是向世人宣告“这就是我看到的世界”很阴暗,很粗糙。
几张受聘而作的大型作品,如“解剖课”(The Anatomy Lesson,1632)承继了北方艺术的冷静与理性。十年后的“夜巡”(Night Watch,1642)笔触粗犷人物呈现一种动态不安的进行式,活像当今的电影场景,事实上他的绘画风格确实影响了后世。这“夜巡”也是后人给它的命名。研究他的专家发现他画的不是夜间,而是士兵从暗处走到阳光亮处的那一瞬间,这与画家用的颜料有关,随着时间的流逝色调质变了。难怪罗斯金说他用裸光画出最糟的东西,虽有些苛刻但指出了其关键问题。罗斯金热爱古典艺术倡导绘画要向自然学习的人,当然不会喜欢“林布兰特的光”。
林布兰特画的个人主观世界的光却吸引了许多近代艺术家。包括稍早的德国浪漫主义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法国的欧仁‧德拉克鲁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西班牙的哥亚(Francisco Goya,1746─1828)、现代派雕塑家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甚至梵谷(Van Gough,1853─1890)和当代英国的迪米赫许 (Damien Hirst,1965─迄今)。有意思的是罗丹还自觉不配与他相提并论。看看罗丹的雕塑再看林布兰特晚期的自画像,还真有许多共通之处。
林布兰特有许多学生,有些自画像应该是学生临摹的,研究他的人断定至少有四十幅油画自画像,还有用蚀刻版画十三幅有他的署名。最近有人又找出来更多他的自画像。他有一项大贡献是将铜版画成为一种艺术创作而不仅是宣教媒材,使得版画有了更宽阔的路。这些版画很多是直接刻在铜版上(dry point)。林也画了许多有关圣经故事的主题,若不是看标题一时还不能联想画的是圣经故事呢,就像是邻家发生的人与事物,他喜欢用住在犹太区域里的邻人当模特儿。他的圣经故事看起来“现实”感很强,尘土味重,与文艺复兴时的圣经人物相去甚远,艺评家说他无缝地融合了尘世与精神。另种解读可说是把神俗世化了。
多年以来我在各大美术馆看过许许多多林布兰特的画作,纽约大都会以及隔不到十条街外的弗利克美术馆(Frick Collection)都收藏着他多件画作,人们最为津津乐道是他晚年的自画像、波兰骑士、罗浮宫的“圣马太与天使”(St. Matthew and the Ange)。第一次看到“圣马太与天使”这幅画时很难与圣经中的使徒、天使联想。这些画像有如堆积了厚厚的尘土,满是风尘,传递了林布兰特的生命充满哀伤、虚空、苦涩或许尚存有对尘世的悲悯。这恐怕也是近代艺术家推崇他的因素。
画家已离开了神、古典、理想传说,诉说的是人掉落在凡间的故事。“现代主义”可以说是自林布兰特就已开始了。荷兰因海上贸易使得社会经济迅速致富,对“艺术”的需求普遍了,绘画与现实主义结合,这与当时的社会结构有着显着的关系,商业蓬勃且物资充足,从事画画的人多了,画的多半是与日常生活有关的主题。黄金时代的荷兰在短短的二十年中创造了上百万大大小小的画作(注四)。在这种商业大潮流中,十七世纪的荷兰画家不再像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那样,将古典学养哲理的内涵视为必备的基础,大多是随波逐流与社会同流加上生活上的混乱。(待续)@
注释:
注三: 华盛顿特区美国天主教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二页。
注四:荷兰艺术研究机构统计此期画作量有八千到一百五十万之多。
——转载自《》
(点阅【荷兰黄金岁月对三个艺术家的反思】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