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见利思义 不贪额外之财
关于“义”和“利”的关系,几千年来,历代思想家都有所论及。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中,法家提出了“贵利轻义”的主张;道家以既超道义又超功利的态度来看待义利;墨家既不重义轻利,也不重利轻义,而是义利合一,志功双规;而儒家创始人孔子则提出了“重义轻利”或者说“先义后利”的思想。
孔子认为“君子义以为上”、“见利思义”和“义然后取”。一次,孔子与子贡谈论食、兵、信三者孰为重时,孔子以信为第一,认为“民无信不立”。显然,足食和足兵体现了功利追求,而民信则属于道德追求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将道德追求置于优先于利的地位。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义利观对西汉以后的朝代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史籍中也记载了不少“见利思义”的故事。
甄彬还金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个叫甄彬的人,他的父亲甄法崇曾在齐时做县令,为政清正严明。在良好教育下长大的甄彬也有着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
一次,甄彬用一束苎麻到荆州长沙西库作抵押换了一些钱用。后来有了钱,他就去赎回苎麻。待回家后,他发现苎麻中有用手巾包着的五两金子。他觉得这不是他份内应得的钱,马上将金子还回了西库。管库之人非常吃惊地说:“近来有人用金子抵押换钱。因为匆忙,所以记不清放到什么地方了。您见到后能即刻送还,恐怕是从古到今都没有的事情啊。”
为了表示感谢,管库之人决定以一半金子作为酬谢,甄彬坚辞不收,双方来回推辞了十多次。管库之人忍不住感叹道:“在五月这样热的天气仍然穿着皮袄背柴草的人,竟然是拾金不昧的君子!”
梁武帝未做皇帝前就听说过此事,因此非常欣赏甄彬的人品,即位后便任用他,派他去郫县(今四川成都西郊郫县)做县令。在上任前,甄彬去向梁武帝辞行,同时去辞行的还有其他四位官员。梁武帝告诫那四位官员一定要保持廉洁为官,唯独对甄彬说:“卿昔日有还金的美名,所以对你就不用嘱咐这些话了。”
李勉埋银
唐朝天宝(玄宗年号)年间,有一个书生游历到宋州(今河南商丘),住在一家旅店里。与书生同住在这家旅店的有一个叫李勉的少年,生活十分困顿。不过,两人因为聊得来,成为了朋友。
书生住了没多长时间,突然发病,医药没法救治。临死前,书生对李勉说:“我家住在洪州,本来打算到北都(今太原)谋求一官半职,没成想竟然在这里得了病而且快要死了,这是我的命啊。”他又从行囊中拿出上百两银子给李勉,请他帮助自己办理后事,剩下的银子转交给其家人。李勉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书生死后,李勉不仅为他处理后事,还把剩下的银子放在书生的墓中,自己则没有拿一分钱。
数年后,李勉任开封县县尉。这时书生的弟弟拿着洪州官府开的证明,不停地打听书生的行迹。一路寻来,到了宋州,才知道是李勉为书生办理了丧事。因此又去开封找李勉,并询问银子的下落。李勉请了假,将他们带到墓地,取出银子给了他们。
李勉的侠义之心和忠于人事,让时人赞叹不已。
明山宾卖牛
明山宾,南朝梁人,父亲僧绍,隐居不仕,宋末曾被征召任国子监博士,不就。山宾七岁就能言名理,十三岁博通经传。其后进入仕途,曾任中书侍郎、国子博士、太子率更令、中庶子、征远将军、北兖州刺史等职。
他生性淳厚老实,小时候家里因为贫困,不得已卖掉了拉车的牛。山宾在收了卖牛的钱后,对买主说:“这头牛曾经得过漏蹄症,但已经治好很长时间了。恐怕它以后还会复发,所以一定要告诉你。”买主听后,提出要退回一部分钱,山宾同意了。
隐士阮孝绪听闻这件事后,感叹道:“这话足以让人返璞归真,停止刻薄吝啬的行为了。”@*#
参考资料:
《谈薮》
《南史 甄法崇传》
《尚书谈录》
《梁书·明山宾转》
责任编辑:李婧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