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历五月五日这一天是传统民俗中的端午节。五月五日为何称为“端午”呢?其内含有中华传统文化对天地的关照,以及反映到生命的养生科学观。
《雅俗稽言.卷二.天时》说:“岁时记五月一日为端一,二日为端二,五日为端五午,端即初也。”这里提到“端”表“初”之意,“端午”就是五月初五日的意思。
然而,每个月都有初一、初五的日子,古人为什么特以“五月初五”为端午呢?这和五月“重午”时,天地间阴阳处在交替变化的关键时点有关。
《淮南子.天文训》说:“阳生于子(*黄历十一月),阴生于午(*黄历五月)”;《说文解字》释“午”:“忤(*音同五,违逆)也。五月,阴气午(*黄历五月)逆阳,冒地而出。”由此来看,就是说黄历五月是阴气忤逆阳气冒地而出之时,此时也是一年中阴长阳消循环的开端。午这个象形字,在古代同忤、迕,就表示了忤逆、相抵触、相违背这样的意思。
黄历五月五日是“重午”日,是阳气最旺盛之时,天地纯阳之气的循环达到了至高点位置。黄历五月五日这个“重午”日称“端午”或称“端阳”,就表达了这样的义涵。然而,物极必反,到了重午之时也将是天地纯阳之气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阴气开始冒出的时点。
《礼记.月令》说:“是(*五)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礼记》把五月“阴阳争”视同“死生分”这般严重。所以古时对五月五日这一天也有“恶月恶日”的说法,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子,就提醒君子斋戒,慎重对待。
古人对天地阴阳变化的深刻观察,传给后人深刻的修身处事警惕。今天我们了解了“端午”的名词由来与内涵,同时也能认识天地的阴阳循环变化的特点,可以掌握天人合一的精神,作为自己立身处事和保健卫生的参考。@*#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